張同帥
(河南信合醫院麻醉科 固始464000)
骨科手術與顱腦手術、開胸術相比,對器官損傷較小,但其創傷面積大,手術部位末梢神經、血管豐富,患者術后疼痛感明顯高于其他部位手術,且疼痛時間較長,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術后鎮痛措施對骨科手術患者意義重大[1~2]。硬膜外自控鎮痛是近年國內外廣泛應用的鎮痛技術,小劑量納布啡等阿片類藥物與低濃度局麻藥產生協同鎮痛作用,術后鎮痛效果較好。但對于骨科術后患者,即使采用持續納布啡硬膜外鎮痛,運動疼痛(如翻身、訓練時)仍得不到滿意的改善[3]。氟比洛芬酯是非甾體類藥物,具有抗炎、鎮痛雙重作用,與納布啡無配伍禁忌,理論上兩種藥物合用能達到更佳的鎮痛效果,但目前關于氟比洛芬酯復合納布啡用于骨科術后鎮痛效果研究的報道尚少[4]。本研究以我院收治行骨科手術的患者300 例為研究對象,探討氟比洛芬酯復合納布啡鎮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8 月~2019 年8月收治行骨科手術患者300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50 例)與研究組(150 例)。研究組男78 例,女72 例;年齡20~71 歲,平均(47.43±8.47)歲;脛骨手術50 例,腓骨手術35 例,股骨手術36 例,踝關節手術29 例。對照組男79 例,女71 例;年齡22~72 歲,平均(47.21±8.51)歲;脛骨手術48 例,腓骨手術34 例,股骨手術38 例,踝關節手術30 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無讀寫等語言、文字障礙者;(2)心、肝、腎功能無異常者。排除標準:(1)有椎管內麻醉禁忌證;(2)凝血功能障礙;(3)伴有精神類疾病,依從性較差;(4)對氟比洛芬酯或納布啡過敏。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鎮痛方法 對照組骨科術后采取納布啡硬膜外自控鎮痛。患者入室后行心電圖、血壓等監測,腰硬聯合阻滯麻醉選取L2/L3為穿刺點,成功穿刺后經蛛網膜下腔注入1.7~2.0 ml 0.5%布比卡因(國藥準字H31022840),然后向頭端置入硬膜外導管4 cm,調節麻醉平面,若阻滯平面不足,可經硬膜外導管注入2%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31021052)。縫皮時將鎮痛泵與硬膜外導管相連,鎮痛藥為:20 mg 納布啡(國藥準字H20130127)+150 mg 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100126)+0.9%氯化鈉溶液,共100 ml。輸注速率為5 ml/h。患者自控鎖定5 ml/次,每小時≤2次,持續48 h。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復合氟比洛芬酯靜脈鎮痛。在手術結束12 h 后,靜脈注射50 mg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41508),每12 小時1 次,連續48 h。
1.3 觀察指標 (1)所有患者術后12 h、24 h、36 h、48 h 進行疼痛程度評估,包括靜止狀態與運動狀態的疼痛評估,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分,分值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感越強。(2)記錄兩組術后12 h、24 h、36 h、48 h 內硬膜外鎮痛藥累積消耗量并進行比較;(3)記錄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嗜睡、皮膚瘙癢、眩暈等。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9.0 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研究組術后12 h、24 h、36 h、48 h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VAS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術后VA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36 h 術后48 h對照組研究組150 150 tP 2.79±0.96 2.36±0.88 4.04 0.00 3.07±1.12 2.40±1.01 5.44 0.00 2.87±1.03 2.01±0.98 7.41 0.00 2.12±0.87 1.63±0.79 5.11 0.00
2.2 兩組術后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比較 術后12 h 兩組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36 h、48 h 研究組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比較(ml,±s)

表2 兩組術后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比較(ml,±s)
組別 n 術后12 h 術后24 h 術后36 h 術后48 h對照組研究組150 150 tP 59.11±19.89 58.98±19.86 0.06 0.48 145.87±34.56 114.78±27.89 8.57 0.00 232.67±45.78 200.78±38.78 6.51 0.00 294.89±56.89 254.78±43.88 6.83 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嘔吐、呼吸抑制,研究組出現惡心3 例、嗜睡3 例、眩暈2 例、皮膚瘙癢2 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67%(10/150);對照組出現惡心4 例、嗜睡3 例、眩暈3例、皮膚瘙癢2 例,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8.00%(12/150)。兩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P=0.65)。
術后疼痛是骨科患者術后較常見的臨床癥狀,尤其是術后功能鍛煉的運動疼痛往往難以忍受,不僅會加重患者術后心理負擔,使患者出現焦慮、情緒低落等不良情緒,甚至引發抑郁癥,產生自殺傾向[5~6];還會增加患者機體軀體性和內分泌不良反應,導致自身抵抗力下降,引發各種術后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傳統的術后鎮痛以芬太尼等阿片類藥物為主,鎮痛效果良好,但易引發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影響術后鎮痛效果。因此探尋更完善的術后鎮痛方案對減輕骨科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恢復意義重大[7~8]。
氟比洛芬酯是以脂微球作為藥物載體,是可選擇性地蓄積在炎癥組織及血管損傷部位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對骨關節損傷造成的運動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聯合納布啡具有平衡鎮痛的作用。納布啡是新一代阿片類鎮痛藥,主要通過激動κ 受體來發揮鎮痛鎮靜作用,且無明顯呼吸抑制現象。可采用硬膜外自控給藥方式,將小劑量納布啡注入硬膜外間隙而發揮鎮痛作用。兩種不同藥理作用的鎮痛藥物聯合應用可有效增強鎮痛效果。本研究顯示研究組術后12 h、24 h、36 h、48 h 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納布啡硬膜外自控鎮痛復合靜脈使用氟比洛芬酯術后鎮痛效果確實優于單一納布啡硬膜外自控鎮痛。分析原因可能是骨科手術造成傷害性刺激至中樞神經系統的傳導通路不是單一的,同時采用氟比洛芬酯與納布啡既能抑制炎性疼痛,又能發揮阿片受體中樞性疼痛抑制作用,各發揮其優勢,具有明確的聯合鎮痛優點,因此鎮痛效果更佳[9]。羅良英等[10]的研究顯示,鎮痛藥物聯合應用,可減少單一藥物的劑量。本研究顯示術后24 h、36 h、48 h 研究組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顯著低于對照組,這與他們的研究結果相似,表明復合用藥確能有效減少納布啡藥物用量。研究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6.67%,與對照組的8.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復合用藥并不會增加用藥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骨科術后使用納布啡硬膜外自控鎮痛復合靜脈使用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減少硬膜外鎮痛藥消耗量,且鎮痛效果良好,不會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率增加,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