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胸痹心痛是常見的心系病癥之一,其重癥為“真心痛”,現代醫學屬于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范疇[1,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改變和生活壓力的加大,胸痹心痛的發病率明顯提高。該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心悸乏力、胸痛放射至后背,多數患者會伴有一定的焦慮、煩躁等情緒障礙,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質量。胸痹心痛患者需長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心情愉悅,遵醫囑服藥、科學飲食、合理作息等,方能穩定病情,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3]。中醫學認為胸痹心痛疾病的發病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情志失調還會導致病情反復發作、病情加重。本院對患者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和穴位按摩,促進了患者負性情緒的緩解,改善了遵醫行為,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的200例患者來源于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9月診治的胸痹心痛患者,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隨機將200例患者分入2組:對照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齡 45~77歲,平均(65.5±3.9)歲;病程1~8年,平均(4.2±1.1)年。觀察組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齡47~78歲,平均(65.8±4.2)歲;病程1~10年,平均(4.4±1.2)年。2組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診斷標準;②年齡40~79歲,性別不限;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心臟病者;②重度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甲亢、頸椎病、胃腸道疾病等引起的胸痛患者;③合并重度高血壓、心肺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患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認知交流障礙者。
1.3 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硝酸酯類、鈣離子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同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認知干預、心理護理、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生活干預、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情志護理和穴位按摩:(1)中醫情志護理。中醫學認為七情受損可能導致氣血逆亂,進而損傷臟腑,引起疾病。情緒樂觀,七情反應適當,當悲則悲,當怒則怒,悲而不消沉,怒而不過,則有利于病情康復。本院結合情志理論和患者的個體化特點,采取如下情志干預措施:①溝通法。胸痹心痛患者多伴有精神緊張狀態,護理人員在床旁主動與患者溝通,講一些利于患者心神愉悅的事情,達到以情制情的效果。例如:結合患者的個人興趣愛好講一些笑話故事、生活中的小故事、戲劇等,鼓勵患者訴說開心的事情,使患者產生喜悅開心的心情,克制憂慮等情緒。痰濕內阻證患者多萎靡不振、情緒冷淡、自卑,護理人員在床旁主動給患者講解疾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自我護理方法等,請志愿者和病情康復良好患者現身說法,傳授經驗,增強患者的治療自信心。心腎陰虛證患者多伴有焦躁情緒,護理人員主動關心患者,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理解患者,同時請家屬多勸慰患者避免情緒緊張、焦躁,努力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配合治療。②以情移情。在護理工作中,責任護士了解患者的病情、性格、愛好、文化背景、家庭背景等,指導患者通過看電視、聽音樂、聽收音機、聽戲劇、參加適量的社會活動等方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避免患者將過多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從而減輕患者的抑郁、緊張等情緒,保持心情愉悅,使紊亂氣機得以調整,氣血疏通。③宣泄解郁。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并適當的引導患者的所思所想,鼓勵患者分析自己的想法,并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建立起正確的認知和思維模式,放松心情,能自覺調節情緒,時刻保持樂觀的心態。④釋疑解惑。本次研究中的胸痹心痛患者年齡偏大,不少患者對疾病存在錯誤認知,易產生恐懼、焦躁、絕望等負性情緒。護理人員在床旁主動與患者交流,引導患者說出心中的疑惑,耐心講解發病原因、危害、治療方法、預后、自我護理管理等,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并且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主動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良行為對于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逐漸建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以情養情。護理人員主動對患者家屬開展健康宣教,讓家屬認識到情志護理對于患者康復的意義,鼓勵家屬陪護患者時多安慰鼓勵患者,以積極熱情的態度感染患者,讓患者保持心情愉悅;指導家屬多與患者溝通,相互彼此開導,達到去憂除煩效果。(2)穴位按摩。采用循經穴位按摩法,沿著心包經的循經路線,自患者胸部開始,其次是臑內穴,前臂到手掌,依次進行有節奏的按壓,先左后右,反復按壓,手法力度適中,以患者能感受到酸脹痛感為宜,每次15 min,每日2次。
1.4 觀察指標于患者入院時、入院3 d后、入院7 d后分別應用SAS、SDS量表評測患者的焦慮程度和抑郁程度,采用百分制計分,≥50分表明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于患者出院3個月后通過電話隨訪調查遵醫行為,其中包括規律服藥、科學飲食、適度鍛煉、合理作息4個方面。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3.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2組患者入院時均伴有嚴重的焦慮、抑郁情緒,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3 d、7 d后,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良情緒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遵醫行為比較出院后3個月的遵醫行為評測,觀察組患者在規律服藥、科學飲食、適度鍛煉和合理作息的遵醫行為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的遵醫行為比較 (例,%)
胸痹是正氣虧虛、痰濁、瘀血、寒凝、氣滯等因素綜合作用引起心脈痹阻不暢,以膻中或胸部發作性的憋悶、疼痛感為主要癥狀。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本虛標實證,是慢性心系疾病,加強辨證施護能明顯提高治療效果。情志是人思維活動的表現形式,正常的情志活動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但是情志活動失調可能引起人體氣血不暢,進而影響臟腑功能,誘發各種疾病[4]。《黃帝內經》中有言:“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以上均表明人的情志因素與疾病發生密切相關,當人的情志長期得不到舒暢時,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等。情志護理是在中醫情志理論基礎上形成的護理措施,其運用科學的護理方法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使患者情志舒暢,達到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5]。本院對胸痹心痛患者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在情志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患者的個體化特點,制定一系列的情志護理干預方案,善于運用多種情志紓解辦法,促進患者不良情緒緩解,時刻保持平和樂觀的心態,促進病情控制,提高治療效果。而且情志護理中強化了對患者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對疾病的發病機理、治療方法、日常生活注意事項等有正確的認識,有助于患者配合醫護人員治療,提高遵醫行為。同時情志護理的實施加強了護患交流溝通,有利于消除護患雙方的誤解,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愛護,利于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穴位按摩是中醫特色護理技術之一,目前已在臨床多種疾病護理工作中得到應用。通過按壓刺激穴位來疏通經脈、調理氣血,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6]。本次研究中選擇循經心包經進行按摩,心包經外循于上肢屈側,與人體的心臟功能調節密切相關。對胸痹心痛患者按摩心包經上的穴位,能起到疏通經絡、清除瘀阻作用,促進患者病情穩定,預防疾病的反復發作。而且穴位按摩能調理患者的氣血、臟腑功能和陰陽平衡等,利于患者情緒平穩,減輕負性情緒。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入院3 d、7 d后的SAS評分、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01;且觀察組患者的規律服藥、科學飲食、適度鍛煉和合理作息的遵醫行為均高于對照組,P<0.05。中醫情志護理與穴位按摩配合應用,穩定患者的情緒和病情,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提高遵醫行為,反過來又進一步控制病情發展,預防疾病反復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綜上,中醫情志護理聯合穴位按摩在胸痹心痛患者中應用效果確切,有助于促進患者負性情緒緩解,提高遵醫行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