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玉
【摘 要】作為一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老劇種,不能完全以觀眾的數量來評判晉北道情的價值。即使它已經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失去了原本擁有的市場,甚至已經不具備讓大眾欣賞的功能,但作為一種經典的宗教文化,晉北道情仍然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不能忽視導致晉北道情日益低迷的根本原因。本文在探討晉北道情發展歷程的同時,分析探討傳承晉北道情的途徑,從而為進一步推動晉北道情的發展與傳承提供助力。
【關鍵詞】晉北道情;音樂;發展;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028-02
一、晉北道情的歷史變遷
(一)晉北道情曲目主題變遷
道情自誕生之時起,便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充分體現了平民階層的思想觀念,晉北道情同樣也是如此,在誕生初期便已染上一層宗教色彩,原本是一種讓普通人膜拜的“神戲”。尤其是晉北道情的劇目主題,大都包含著對自然的敬畏,對死亡本能的恐懼,以及對現世人生的熱望,從而祈求神靈護佑,屬于較為典型的神仙道化劇。晉北道情被成功提升到神戲的高度,同時又通過神戲在民眾中的影響力,來宣傳世俗的思想和理念,在迎合民眾審美的同時,通過神靈來滿足大多數人的心理需求,如《李翠蓮傳》《高樓莊》等。但是當理性思想開始占據上風,宗教思想逐漸走向衰落,晉北道情中有關神仙的成分也開始縮減,開始傾向于表現才子佳人之間的情感故事,進而演變成為表現大眾生活的小戲,人民群眾逐漸成為故事當中的主角,如《四勸》《游花園》《廟中會》《打碗罐》等。晉北道情劇目主題變遷既是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之間交替發展軌跡的客觀反映,同時也表明了傳統文化逐漸擺脫宗教的自然規律。
(二)晉北道情體系及市場變遷
晉北道情在歷經多次演變后,其宗教色彩已經十分淺淡。在說唱藝術方面,則充分汲取民間藝術的精髓,進而形成獨有的民間藝術題材,很大程度上是受清代地方戲曲的影響,尤其是北路梆子。晉北道情在逐漸形成體系的過程當中,始終呈現出極其鮮明的開放性特征,同時兼容當地多種地方劇種,成功彌補道情本身欠缺音樂表現力的不足。但是,晉北道情在汲取北路梆子的散板式以及鑼鼓經以后,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獨有的體系,仍然有著北路梆子鮮明的痕跡。
晉北道情雖然是地方性的小劇種,但是在兩百多年的發展與變遷之中,從季節性的民間演出團體再到專業的社團,從業余群體演員再到專業的演員,總體發展態勢良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晉北地區建立了專業的晉北道情劇團,之后晉北道情又趁著改革浪潮開始進入市場,但當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之間產生劇烈的沖突,當宗教信仰逐漸開始脫離人們的精神需求,晉北道情也再次陷入了發展困境。
二、晉北道情目前的傳承困境
(一)晉北道情戲班運作困難
戲班是支撐一個劇種存在和發展的生命線,所以戲班的良性運行是戲曲生存的必備前提。但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戲班的生存和發展決不等同于戲曲的生存和發展,在沒有外部壓力或強大的經濟基礎作支撐的條件下,戲班的運作只能以自身的生存及其內部組成人員的生存為前提。這就造成了戲班(包括時下的專業劇團)生存和運作的一個首要的基本原則——經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戲班班主(或劇團團長)會盡可能地簡化設備,精簡人員。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民間班社的設備簡陋,演員行當不全,主要演員可能身兼數職。在具體演出的過程中,他們的戲往往是最多的,所以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在一個高度專業化的社會中,他們顯然是落后于時代的。與一些大劇種的演員比起來,他們的基本功和演技顯然是差勁的。主要演員如此,其他演員就更不必說了。而且時下道情戲班的演員嚴重缺乏,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因此,戲班的生存相當艱難,班主尤其難當。
(二)晉北道情與當前大環境格格不入
劇目、音樂(唱腔)和舞臺美術是構成一個劇種特色的主要標志。就劇目和音樂而言,最能代表晉北道情劇目特色的是神仙道化戲和修賢勸善戲。神仙道化戲主要講述道人出家成仙的故事,更適合說唱道情演出,搬上舞臺后雖幾經有關人士改編修訂,但收效不大。這部分劇目大多脫離現實生活,不能滿足現代觀眾的欣賞趣味和審美要求,而修賢勸善戲又與時下流行的意識形態格格不入。目前上演最多的是生活戲和歷史戲,但它們都不能代表晉北道情所上演劇目的最高水平。生活戲多為少矛盾沖突和無矛盾沖突的簡單故事,社會生活中那些重大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晉北道情中則很難見到。這種情節安排的弊病,使它很難與成熟完善的大劇種媲美。
在時下以板腔體音樂為戲曲音樂主流的背景下,晉北道情音樂又顯得陳舊簡陋,不能為普通的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所欣賞接受。迫于生存的壓力,晉北道情也從周圍的大劇種中多方面吸收借鑒,像從晉劇中借鑒過來的“滾白”、“流水”、“介板”,但在與道情音樂結合相融的過程中,效果并不好。晉北道情演出最具特色的樂器“漁鼓”現在已為所謂的西洋“架子鼓”所代替,唱腔也根據北路梆子和晉劇多有改革。此外,還有舞臺布置的現代化,甚至連吐字發音也日益普通話化。這是民間小戲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兩難境地:變遷則容易“失重”,固守則沒有市場。
三、晉北道情的發展傳承
(一)堅持傳承人才培養
晉北道情從藝人員的來源較為復雜,從事表演的動機也有所不同。由于群眾的生活十分貧苦,因此,道情表演人員大多以鄉賢居士為主,還有部分則是為了謀生的業余人員,或者是半職業人員。由于從業人員素質水平偏低,對藝術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限制。因此,無論是提升表演者的素質水平,還是培養繼承者,首先都要獲得大眾的支持,尤其是對于道情的傳承與發揚而言,民眾保護便是一種最為強大的力量。其次,通過邀請學校名師建立培訓班,同樣也是提升表演者素質的有效途徑。雖然各地、縣都曾經做過試驗,但并未能堅持,導致人才出現斷層。第三,可以邀請劇作家參與作品創作,借以提升晉北道情的質量。第四,在晉北道情當中,女性人物的扮演者以男藝人為主,明顯不夠細膩,而這種失真是晉北道情發展受限的原因之一。晉北道情在發展過程中曾遭受三次巨大的挫折,在藝術方面發展緩慢。隨著技藝人衰老的同時,晉北道情這種特殊的遺產也在快速消亡。從客觀角度分析,晉北道情其實已經面臨瀕危絕境。培養新一代懂得欣賞晉北道情的受眾群體,可以為保護晉北道情培養受眾基礎,因為文化必須要通過下一代才能實現傳承。比如可以通過“贈票”等方式,對有藝術潛在需求的群眾進行培養,使他們成為晉北道情真正的需求者。
(二)豐富音樂元素堅持音樂特色
當地人將唱道情稱為“咳道情”或“咳咳腔”,幾乎每句唱詞中都使用了虛腔及襯字。由于襯字使用太過頻繁,容易給人雜亂之感,讓人難以理解句意。但襯字運用在道情演唱中必不可少,如果完全去掉唱腔當中的襯字,道情原有的韻味也會丟失。如何在明確句意的同時,確保道情本身的意韻,是晉北道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藝人們采用拖腔的方式來弱化“一字三咳”的現象,使句意更加清晰。在曲牌體汲取板腔體摸索唱腔技巧時,曲牌體也得以板腔化,例如結合唱句的特征,靈活地調整板式。
據老藝人介紹,晉北道情還曾經采用古琴、簫等作為伴奏樂器,目前文場以四人操五件樂器為主,采用這種配置的目的在于節省成本。雖然對藝人謀生有利,卻影響了樂隊的表演效果。為了進一步提升整個樂隊的表現力,還可以結合樂隊的條件適當擴充,部分劇團以文場的建制為基礎,增加多種樂器,比如揚琴、琵琶等。同時采用配器方法進行伴奏,使音色、音量的層次更為豐富。
除此之外,晉北道情還面臨著創作方面的危機,當前大部分作曲家主要學習的都是西方的創作理念和技巧。西方的音樂理論雖然十分嚴謹,但畢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運用西方技法來創作傳統音樂,顯然不符合邏輯。從總體上看,晉北道情具有十分鮮明的開放性,其音樂素材十分豐富,但初步定型完成之后,并未進行更深層次的融合,比如散板,始終沒有與梆子徹底進行融合,形成特有的音樂語匯。晉北道情的唱腔和樂隊也過于原始粗獷,并未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品位也未能得到顯著的提高。
(三)堅持創新增強影響力
自古以來,山西都是戲曲繁榮之地,無論世事如何變化,也不管地方戲曲是興還是衰,戲曲始終深受山西群眾的支持與喜愛。在山西省一帶流傳著大量的地方戲種,比如曲子以及道情等。晉北人向來好戲,而道情是晉北地區最主要的戲劇類型。社會發展的同時生活節奏也在加快,人們的經濟意識水平也在提升,特別是年輕人,對晉北道情這種戲劇形式很難產生興趣。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宣傳為晉北道情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比如作為一些電視節目的插曲或配樂,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等進行宣傳。還可以讓專家學者介入,創作更高質量的新劇目與新音樂,從而更好地促進晉北道情的發展。
(四)貼合群眾需求充分拓展市場
傳統藝術的魅力通常超乎我們的想象,正是因為對道情的宣傳、整理及研究存在不足,無法滿足民眾需求,才會導致道情受到冷落,因為我們覺得道情已經失去吸引力,所以才會心存憂慮,想盡所有方法搶救。其實優秀的藝術永遠不會失去魅力,著名藝術家的經典之作會永遠受到人們的歡迎。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商業機制的作用,流行音樂及經濟領域方面的市場運作已經十分嫻熟,而戲曲與晉北道情仍然顯得格外稚嫩。總而言之,為了適應新的形勢,晉北道情無論是進行改良還是包裝,重要的一點在于效果能令群眾接受。對于符合科學的部分應當繼承,但繼承并不是單純復制,而是要在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各行各業都已經市場化的今天,晉北道情要適當地參與市場競爭,而不能遠離群眾,如果可以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到契合點,就能幫助晉北道情打破困局,使其獲得更好發展,重新煥發出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宮文華.晉北道情的劇目分類[J].滄桑.2013,(04).
[2]宮文華.“非遺”視域下的晉北道情傳播方式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07).
[3]黃娟.傳統戲曲與新時代農村文化建設——以“晉北道情”的發展現狀為例[J].晉陽學刊,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