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鍇
【摘 要】在高校音樂教學中合唱指揮教學是重要的內容,關鍵在于學生通過節奏的把握提升合唱質量。從音樂教育理念的角度來講,國際上對達爾克羅茲教育理念普遍認同,這一理念的中心在于體態律動,并且認為人的身體運動和體態運動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律動也會隨之產生,所以需要在音樂教學中有效融入體態律動,這樣才會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從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的相關概念入手,分析如何在高校合唱指揮教學中利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希望對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高校;合唱指揮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J615.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9-0051-02
在傳統觀念下,體態律動并不符合音樂教學的本質,但是經過后期研究發現,人體運動和律動存在密切的關系,并且律動成為了音樂的重要屬性,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把律動融入其中可以讓音樂教學更加完整,由此,達爾克羅茲提出了音樂結合體態的律動教學思想,以下就高校合唱指揮教學與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思想的關系進行分析。
一、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的相關概念
(一)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的內涵
聆聽與動作的有效結合可以有效喚醒人體的音樂本能,并且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熱情,將這一理念融入教學開創了高校音樂教學的新局面。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模式強調對韻律的感受,從簡單的運動向復雜的運動發展,是一種身體運動外在向內在的轉化,其中原地身體動作的基本語匯包括拍手、轉動、搖擺、彎腰、踏步、旋轉;行動中的身體動作包括走、跑、跳、爬。體態律動訓練主要的內容包括拍率的變化形式、情感的表現要素以及游戲性的教學內容[1]。
(二)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與合唱教學之間的關系
達爾克羅茲認為在感受音樂的過程中,力度、速度、節奏以及情感因素不能只依靠聽覺,還需要通過其它感覺來增強體驗。就如在演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和發聲有關的器官在運動,如果想要提升作品的演繹效果,還需要對音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需要演唱者具備良好的音樂心理,并通過身體某部位反映出來。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與人體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任何音樂當中的元素都可以通過身體運動體現出來。在合唱指揮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在指揮時不能準確表達出作品的情感,或者表現出的動作不夠到位,只是為了節奏的變化而進行指揮,在力度、速度的變化方面則缺少關注。對于一名指揮人員來說,前期的讀譜十分重要,要先于對指揮動作的設計,讀譜之后再根據作品的內容設計出相應的動作。讀譜依靠的是內心聽覺、指揮時的技術動作,也就是需要學生在兩者之間進行有效轉換,讓聲音感覺通過肌肉感覺表現出來[2]。
二、如何在高校合唱指揮教學中利用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
(一)把握好教學的四個階段
1.音響刺激和課題暗示
教師通過示范演奏動作或者開展游戲性活動,可以為學生帶來節奏或音樂方面的刺激,暗示學生對主要節奏要素進行掌握。通過相關活動的開展,可以對學生的神經系統進行刺激,讓學生保持專注度,隨時準備做出指揮動作。
2.初步反應和相互作用
學生需要根據樂譜對動作做出預判,但是很多學生都是通過簡單粗略的動作展示出來,對后期較為復雜或者細微的動作準備不足,教師需要通過演奏和動作示范進行強調,并且在教學中盡量用簡練的語言進行提示,鼓勵學生在動作變化和靈活性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思想融入其中,會讓學生的動作不再機械化,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思考和情感。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及時了解訓練項目是否合理,避免出現難度過大的情況。
3.改進反應和表現
在該階段,需要學生更好地利用身體來表現音樂,做出的動作要比前期更加完善和具有創造性,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并且需要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解決,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激勵學生想出更多的反應方法,比如通過不同的動作和身體部位展示出音樂內涵。通過群體的智慧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動力,讓學生積累更多的音樂知識[3]。
4.視譜與綜合反應
在高校音樂教學體系下,完善的教學訓練包括對眼、耳、腦、四肢等的綜合訓練,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的重要原則就是強調在抽象的理解后積累經驗,所以要經過了前面三個階段的系統訓練之后再加入視譜,如果過早地引入,可能會導致學生過分地注重按照樂譜進行合唱,這樣會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二)把握好教學的三個要點
1.音樂音響的刺激
音樂是一些美妙的音符,傳入人的耳朵和大腦中,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最基礎和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賞析和聆聽,這是一個審美的活動和過程。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首先通過對相關作品的片段進行演奏,或者播放相關的演唱視頻,加深學生對音樂音響的理解,然后需要教師在演唱或者演奏某一作品時充分融入情感,將力度、速度等一些音樂元素準確地表現出來,這樣可以對學生起到暗示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神經系統會受到刺激,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合唱指揮教學中,進而提高學生的肌肉反應速度。
2.肌肉反應和肢體動作的設計
學生在聆聽作品的過程中,需要對教師的演唱和演奏片段形成初步的理解,并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比如力度增強時肌肉需要緊繃,如果音樂較為柔和,那么肌肉需要放松,這些動作反應主要是一些細微的、粗略的反應,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設計出更加明顯并且具有延伸性的動作,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比如音樂的情緒較為平和舒緩,學生可以在肌肉放松的狀態下呈現出畫圓的動作;如果音樂的力度開始增強,那么學生的肌肉也要越來越緊,所以這時學生可以利用雙手托起并逐漸上升的動作來表現,如果感覺到肌肉開始放松,雙腿可以從站立的狀態轉為下蹲的狀態。學生通過長期的訓練就會對音樂刺激有更迅速的反應,同時對音樂更加敏感,理解也會更加深入。通過該部分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后期的音樂作品演唱演奏和理解音樂內涵打下堅實基礎[4]。
3.肢體動作和指揮圖示的結合
將之前設計的肢體動作和指揮圖示有效結合起來,這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一點。教師需要注意前期設計的動作的特點,同時也需要對指揮圖示的要求進行嚴格遵循,需要將兩者有效融合,并且找到二者的共性。在保留之前設計的肢體動作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指揮圖示進行強化,比如作品力度減弱時,學生的肌肉會逐漸放松,這時教師可以逐漸把指揮圖示縮小,或者將指揮圖示的位置下移,這樣可以有效代表音樂力量的減弱;如果音樂作品的曲風較為快速,這時會給學生一種頓挫的感覺,從而使得學生增強跳躍感,讓揮拍動作更加有力,這樣的揮拍動作更加具有生命力,可以引發觀眾強烈的共鳴。通過這樣的訓練方法可以解決由于缺少音樂伴奏不能對合唱隊員進行提示的問題。
(三)體態律動教育理念的具體利用
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根據人體具備的本能進行訓練,使學生在該過程中可以本能地與音樂基本節奏保持一致。學生需要將自身的體驗作為最終學習目標,同時在節奏律動的訓練中,將身體的各個部位進行充分的配合,有效利用大腦、手、腳、眼等感受音樂的節拍和節奏。比如在合唱指揮的過程中,主要是對手部的肢體動作進行利用,這是由于手臂可以有效地對合唱作品進行表達。起聲在合唱過程中十分重要,是從呼吸狀態向發聲狀態轉化的過程,對聲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合唱的過程中,如果存在起聲不統一的情況,將會對整個合唱效果產生不利影響,而合唱指揮可以有效通過手勢進行引導,比如對一些演唱力度較大或者氣勢恢宏的合唱作品,需要確保動作的干凈利落,例如《長江之歌》、《在太行山上》,要保證手勢剛勁有力;而一些抒情的合唱作品,比如《長城謠》,需要在手勢的利用上追求輕柔連貫、線條流暢;如果音樂作品的開頭較為舒緩,或者是一些戲劇性的合唱作品,比如《祖國,慈祥的母親》,要求在指揮時做到動靜結合、松緊結合[5]。
其次,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指出大腦和身體應該有對動作的控制能力以及應該具備協調反應能力,要求在完成相關動作時,大腦和身體進行積極的配合。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盡量保持放松,讓聽覺、身體、情感、大腦進行配合,以此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的目的正是要求學生通過身體語言對音樂進行表達,系統的合唱指揮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意識,對肢體語言進行更加科學靈活的運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的有效利用,可以讓合唱指揮教學更加科學流暢,顯著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如今體態律動教學這一理念不僅用于音樂教學,并且在戲劇等諸多領域也得到了應用,此外這一理念還用于康復治療、音樂治療等領域。當前世界范圍內有諸多相關機構對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育理念進行宣傳,使這一理念逐漸得到完善和充分利用。
參考文獻:
[1]帥壘.論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育理念在高校合唱指揮法課教學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7,000(002):114-115.
[2]何潔瑩,鄧梁.淺談“律”與“動”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運用——基于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教學法[J].北方音樂,2018,038(013):99-100.
[3]翟曉霞.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在鋼琴教學中的研究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7,(47):190-191.
[4]楊明利.“律動”教學在高中音樂課堂中的有效應用[J].文理導航(上旬),2018,(4).
[5]曹茹.小學音樂課堂中達爾克羅茲教學法在身體打擊樂中的應用[J].好家長,2018,000(051):36.
[6]喬勝男,陳霞.淺析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在學前音樂活動中的實施[J].明日風尚,201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