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觀察是幼兒園教師開展適宜性教育活動與個性化教育指導的必要前提,也是踐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重要體現。學習故事是老師們記錄幼兒生活、游戲中的小故事,更是觀察、發現、傾聽、記錄、分析、反思、評價幼兒的學習。當寫學習故事成為像記日記的常態,教師的觀察便是有教育理論依據,有目的、有計劃地捕捉有關兒童發展關鍵信息的過程。
關鍵詞: 學習故事;觀察;幼兒游戲;幼兒學習
一、 困惑
工作七年有余,有時會想:每天認真遵守著各項規則要求,努力應對著各種檢查,常常為了開放展示而突擊創設環境,為了檢查而加班加點制作教玩具……有時不得不以“以幼兒發展為本”“幼兒主題”為名,行“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行為之實。這樣辛苦的工作真的是為了幼兒嗎?有沒有可以讓老師解放出來,著手于去觀察和解讀幼兒,讓讀懂幼兒和理解幼兒成為幼兒園老師的第一技能。就這樣在遇見“學習故事”的時候,我覺得它就是我想要的工作狀態。
二、 遇見
學習故事由新西蘭學前教育學者卡爾提出,新西蘭的教育者相信兒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安全感、歸屬感,他們能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在這樣的兒童觀引領下,新西蘭的幼教老師們用撰寫“學習故事”的方式來記錄、解讀幼兒,從而進一步推動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學習故事不僅是新西蘭幼教老師們記錄幼兒生活、游戲中的小故事,更是它們觀察、發現、傾聽、記錄、分析、反思、評價幼兒的學習。恍惚間“學習故事”很快成了我國幼教界的熱門話題。而2012年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以兒童發展為本”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恰好跟“學習故事”的兒童本位理念不謀而合。然而面對著大班化且重視知識、技能學習與發展的傳統教育模式,如何讓“學習故事”成為如日記般隨心所欲,信手拈來的產物呢?
三、 實踐
學習故事中的“注意——識別——回應”是發現幼兒閃光點,支持、鼓勵幼兒主動學習與發展的記錄模式。是教師及時根據幼兒生成的教育活動進行行之有效,且有意義的思維模式,也是提升教師教育與評價能力的模式。那如何將“學習故事”變成信手拈來的平常工作日記呢?
第一階段:初探對學習故事的觀察。
一開始,當我們想去捕捉幼兒的“學習故事”時,容易被一環套一環的連環扣似的一日生活環節所束縛。經常是幼兒對某件事感興趣了或某個交流到高潮了,甚者某個游戲進入狀態了,時間就到了,該進入下一個生活環節了。所以我們可以嘗試把學習故事,集中在觀察幼兒的區域游戲狀態。而大班化的教育現狀也讓我們更傾向于巡回引導各個區的幼兒,當為了捕捉幼兒的精彩瞬間即學習故事里的“注意”。我們需要較長時地駐足于三五幼兒間,一開始他們很訝異,總會時不時地抬起頭關注我下,或者比平常更拘謹地進行游戲。
【學習故事案例1】區域游戲開始,語言區的你和樂樂拿起《三只小豬》的手偶,架到故事桌面講述臺,玩起故事表演。你說:“我用稻草蓋房子。”邊說、眼睛邊看著樂樂,一手搖晃著豬老大的手偶,一手做蓋房子的動作。看到這么盡情地表演,我搬了把椅子當小觀眾。不料畫風突變,你開始支支吾吾地講,還一邊講一邊注視我。
分析:本案例中,我沒能有效地捕捉到幼兒學習的精彩瞬間,導致學習故事的失敗,是我的舉動影響了幼兒。我自認為扮演觀眾,可以理所當然的去參與、觀察幼兒。其實不然,游戲是幼兒的。我的介入干涉了幼兒游戲,讓幼兒不能跟隨自己的預想發展。可見學習故事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觀察意識和能力,需要教師能對幼兒的學習與發展進行恰到好處地介入觀察,并立足于發現幼兒身上的優點和長處,致力于揚長培優。下一次的觀察我應該以不影響幼兒游戲為前提。
第二階段:再探學習故事的觀察并識別。
【學習故事案例2】角色游戲“燒烤吧”熱鬧極了,置物架上的小吃應有盡有。“老板,我要2串烤翅,幫我涂上番茄醬。”顧客祖祖興致勃勃地高聲喊道,你說:“好。”說著把雞翅拿出來,架到燒烤架上,來回翻兩下,又擠了些番茄醬上去,裝盤端向祖祖。可剛走兩步,就被另一位小朋友碰翻了,2串烤翅全掉在地上了,你迅速將烤翅撿起來直接放入盤中遞給了祖祖。祖祖接過來笑嘻嘻地邊吃起來,邊要喂懷里的寶寶。我趕緊當起顧客“老板,我也要吃燒烤”,坐下后,我邊翻菜單邊對祖祖說:“雞翅掉地板了,不能吃。”聽到這祖祖趕緊停下來,你趕緊過來并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今天生意太好了。撿起來時我要去換一份的,給弄錯了。”說完把烤翅撤走,又拿來一瓶“礦泉水”遞給祖祖,“像我這樣漱漱口”。說著做起漱口狀。祖祖跟著做起來,接著你端來新的烤翅給祖祖。祖祖又開心地吃起來。
分析:有了上一次的“冷門”,這次的觀察我更留心,先遠觀,再近聽,進而形成對幼兒解讀并支持幫助幼兒。1. 從“學習故事”的分析角度,更能發現幼兒游戲中的學習價值。在案例2中我解讀到的有關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有:①玩出認知感。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主人公你為什么知道將雞翅架到燒烤架,來回翻兩下,這就是源于幼兒對平時生活經驗的觀察而獲得的經驗。②玩出同理心。如你拿出礦泉水叫祖祖跟著你漱口。③玩出了社會交往。如你在游戲里跟顧客的互動。④玩出了數量關系。如2串烤翅的正確表達和正確服務。最后幼兒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小肌肉動作也得到發展。2. 從“學習故事”的角度介入,更能支持幼兒游戲。案例2中當我看到燒烤吧老板直接把掉在地板的烤翅遞給顧客時,確實有要去制止的沖動,但想到如果唐突地去介入,我又將成為像案例1那個不受歡迎的人了,會把幼兒從游戲的愉快體驗拉回現實,使幼兒不能獲得游戲的快樂體驗。
綜上可見,在學習故事中,教師應用心洞察幼兒的游戲表現,捕捉幼兒在游戲中自主學習的精彩時刻,并對幼兒的學習行為進行識別。在觀察的基礎上對幼兒發展學習技能給予支持,對幼兒的心智傾向給予支持,讓幼兒的學習品質得到發揮與體現。當教師透過觀察現象看幼兒的學習本質特征,并在觀察之下發現識別幼兒學習行為,真正走進幼兒的世界時,幼兒也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感動與驚喜,鞭策我們不斷地撰寫學習故事。
第三階段:學習故事架起信任橋梁。
放學了,豆豆媽來到教室門口。問:“今天,豆豆表現怎樣了。”以往我都是回答“你問豆豆”,而這次我把當天豆豆的學習故事拿給豆豆媽看。
【學習故事案例3】注意:區角游戲時間,你來到美術區,拿來一張粉色紙對折,用剪刀剪出一道弧線,打開之后是一個個愛心,并把愛心擺在桌子上,數了起來“1、2、3、4、5、6、7、8。”涵涵看見說:“豆豆,你剪的愛心真漂亮,跟老師剪的一樣。這個是怎么剪的呀?”你有說有笑地教涵涵剪起了大小不一的愛心。識別:有耐心的你不僅能用小肌肉動作,靈巧精確地使用剪刀,運用對稱的數學知識,剪出大小不一的愛心,還能主動當起小老師教小伙伴學本領,整個區域活動都耐心地堅持做這件事,老師為你點贊。回應:當你覺得游戲中缺少工具和材料,可以大膽向老師提出要求,老師將在下一次區域活動為你們提供不同厚度的紙張及花邊剪刀,希望你能喜歡。
后來豆媽給我發微信了:看了老師對孩子活動的描述,我很感動,老師能這樣蹲下來觀察孩子的行為,并如此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分析,讓我更加了解了孩子的發展,了解了孩子的興趣所在。從中也讓我明白了作為家長如何去觀察孩子,如何用心陪伴孩子。孩子有您真幸福!謝謝老師!
分析:當在家長眼中司空見慣的事,在教師的筆下變成細致、專業的教育行為,家長是欣喜的,對我們教師的敬重、信任也將是發自內心的。學習故事體現著平等和諧的師幼關系,關注師幼間內心互動與體驗。當教師以媽媽的心去觀察,并以寬容的胸懷、欣賞的眼光來捕捉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哇”時刻。記錄的故事便是幼兒積極的學習體驗,這樣的故事能傳遞正能量,家長也樂意一遍遍地回顧。這樣的積極正面地學習經驗分享,拉近了教師、幼兒、家長的距離。而學習故事也讓家園共育更具有效性,也成了教師與家長、幼兒彼此信任的情感紐帶。
四、 感悟
始終相信“教學相長”。當教師開始更會捕捉幼兒的閃光點便能在寫“學習故事”認識到“幼兒本位”的理念。同時能理解支持幼兒的主動學習,并不是意味著老師放任幼兒自行發展,而是教師應該更細致地關注孩子。即從傾聽、觀察、客觀、真實、科學的記錄再到解讀、評價以及支持。當我們想要開始了解孩子,我們就著手于“學習故事”的注意,進行傾聽觀察;當我們想要走進幼兒就著手于“學習故事”的識別,進行科學的記錄、評價;當我們想要推動孩子的發展,我們就著手于“學習故事”的回應,進行適宜有效的支持。
有話說“老師的眼光看到哪里,孩子的成長就在哪里。”這不僅體現了教師觀察的重要性,更體現在教師敏銳地對幼兒出現的問題進行充分分析,究其原因,且在他們的最近發展區提供適宜支持,促進他們經驗與能力的不斷提升。當學習故事成為日常之事,教師的教學教育觀念也會隨之改變,教育評價水平也將提升。學習故事的滲透,將使教師從期望幼兒到發現幼兒,從分析、關注幼兒學習結果到解讀、注重幼兒學習過程,從而為幼兒提供幫助,支持他們主動學習。
作者簡介:
林逸群,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