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時代的今天,“作業幫”“猿輔導”等線上教育平臺以嶄新的面貌全面介入各個學段的學習,老師也應該與時俱進,作為單元整體閱讀的補充和拓展,充分利用騰訊課堂、“釘釘”等平臺實施教學,可以組織大聲朗讀、專題朗讀、延伸朗讀、班級“脫口秀”等活動,培養學生課外深度閱讀能力。在瑯瑯的讀書聲里,不僅可以提高讀書專注力、理解力、領悟能力,更可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深度閱讀;課外朗讀;專題朗讀;延伸朗讀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的,初中生要做到“積極語言實踐和積累”,要靠老師積極引導提升閱讀注意力、專注度。信息時代人們熱衷于“刷屏”,海量的短視頻瀏覽蔚然成風,網頁的瀏覽使閱讀成為無目的、無中心、無深思熟慮的“三無”狀態。這種碎片化閱讀讓我們注意力分散,形成思維惰性,久而久之就失去深度閱讀的能力。
深度閱讀才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好途徑。什么是深度閱讀?深度閱讀就是和作者心靈感應的過程。比如在讀文學書籍的時候,通過研究作品時代背景,語言風格,再結合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感悟的過程。信息時代學生離不開網絡平臺,更離不開閱讀對個人修養的提高。老師需要因勢利導,將網絡和閱讀結合起來,叫文字入心入腦和作者同喜同憂同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理解能力,完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內容,提高人文修養。
一、 線上教育的發展及趨勢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與普及,線上教育滲透率逐步上升。家長對線上教育偏好程度總體呈上升態勢。據調查:2019年一線城市有36 % ,二線有31 % ,三四線城市有23 % 的家長選擇線上教育。家長本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態度,將促使線上教育整體發展。今年“戰疫”期間火起來的“釘釘”等教育平臺,在復學后一度沉寂,但老師們也不能因此就將它打入冷宮。網絡教學的興起和發展是其自身先進性的自然結果,用得好,是培養學生自覺性、鉆研能力的好幫手。老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每天花半個小時用來線上閱讀,就會使優者更優。對于地處偏遠地區的學校,更應該主動接受并習慣使用這一學習平臺,老師應因勢利導,適時適量布置閱讀作業,對學生語感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二、 開展課外深度閱讀對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別以為看字就是讀書,撬動靈魂的是深度閱讀。著名作家曹文軒老師在《具有深度的閱讀是愉悅的》一文中認為:“孩子正處于培養閱讀趣味時期,在保證他們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最基本的快樂的前提下,要培養他們高雅的閱讀趣味——深度閱讀?!比绻?,我們不在他們中進行深度閱讀引導而只是順其本性,未來國家的、民族的閱讀水準將會打折扣,未來的專業人才就會有影響。采用了一定的讀書方法的深度閱讀就非常必要。
為了使深度閱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外,課外家長的介入,專家的介入也很有必要,在校內校外共同的合力作用下讓孩子走向有目的、有思考、有質疑、有琢磨、有拓展、有創造的深度閱讀。
靜心細研,慢慢品讀,根據語境就能理解詞語意義,“語言建構與運用”就能提升,而非死記硬背囫圇吞棗。和智者對話,心靈相通,“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就會得到提高,而非人云亦云,循規蹈矩。在分析思考,琢磨研究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就能實現。所以,深度閱讀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意義重大。
三、 課外線上課堂與校內傳統教育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線上教育是對傳統教育的補充。對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平臺,可以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從實際效果看,線上教育適合自覺性高的學習者,對于普遍自覺性不高的學生,由于缺乏監管和強制性,效果并不佳。有的網友調侃“網課就像唐僧抱美女念經一樣”,家長說:“如果我不催促,估計早上是從中午開始的。”面對如此現狀,得把老師的監管強制植入,在老師的引導下,讓線上課堂這種新事物健康順利地在學生中成長,每天適量布置線上閱讀作業,督促檢查評比,檢測線上作業,讓有趣的課堂促進他們更加用心地完成線上作業,二者相互促進。
四、 線上教育訓練學生深度閱讀的方法
語言類科目很容易也很適合線上閱讀,尤其課外閱讀。家長的文化修養可以逐漸滲透,學生和家長由被監督、監督的關系,變成聆聽協助的關系。在教學中,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大聲朗讀、同主題閱讀、延伸閱讀、班級脫口秀等。
(一)大聲朗讀,培養語感
課外,老師在“釘釘”等線上平臺布置朗讀作業,要求學生每天朗讀一些文章,并把朗讀情景錄制音視頻上傳。學生朗讀時可借鑒李陽讀英語提出的“三最法——最快速、最大聲、最清晰”。
可按以下三步走:首先不拿字典不讀書,學生先借助字詞典自己疏通字詞讀音再朗讀,先慢讀再快讀,吐字清晰,發音干凈利落,做到快而不亂,思維清晰;其次模仿朗讀,找名人朗讀的音視頻,比如新聞、影視、相聲節目等,對他們的語氣語調進行模仿,提高朗讀質量;第三復述故事,面對鏡頭復述閱讀的故事,加進自己的理解領悟,讀得惟妙惟肖,可以鍛煉膽量,克服在臺上講話的恐懼心理,也能提升專注力,培養想象力、創造力。
學生把自己精選的喜愛的文章用來大聲朗讀,尤其是面對鏡頭,自己錄制音視頻,既練習了口齒伶俐,又積累知識信息。在朗讀中納天地之氣,養浩然之身,既培養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義,進入深度閱讀情景,又提高理解力,培養語感。
(二)專題朗讀,精讀探究
家長和老師要認清,閱讀量大和語文成績有一定的聯系,但不是必然的。如果不精讀深讀,即使讀再多的書也不能引起閱讀的質變。課外閱讀在線上給學生布置專題朗讀文章,讓學生有任務、有目的地閱讀,提高讀書效率。
布置朗讀作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 同文體閱讀
比如,新授議論文時,就可以用近一兩個月的時間課外布置議論文,學生在朗讀中能迅速地了解文體特點,掌握議論文結構,明白寫作議論文的作用和方法。
2. 同主題閱讀
比如統編版第二單元“家國情懷”為主題,師生共同搜集古今中外的歷史英雄的文章,進行課外線上朗讀,不僅豐富了視野,而且培養了一顆保家衛國的責任心。
3. 寫作手法專練
比如《愛蓮說》《紫藤蘿瀑布》《我的小桃樹》這幾篇文章運用了“托物言志”,《海燕》《我愛這土地》《在山的那一邊》運用了“象征”手法等等,課堂學到這類文章,就用同特點的文章進行訓練,學生就會理解課本是“例子”,就會“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尤其學生大聲朗讀,漸漸融會貫通,深入理解,和作者心靈相通,把別人的文章讀成自己的感受、主張和智慧。
(三)延伸朗讀,提高素養
課內閱讀是點,課外閱讀是面,課內外結合更能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部編版初中語文課本的編排是以“教讀課文”為主,“自讀課文”為輔,“名著導讀”“課外古詩文誦讀”為補充拓展的“三位一體”閱讀體系,這種編排很好地兼顧了學生閱讀的點和面。
1. 老師在注重突破點的同時,要盡可能大的延伸面。教材在重點課文的后面提供了延伸閱讀的書目,可供師生聽讀使用。比如課內讀完《西游記》后,推薦學生課外聽讀《李天飛大話西游》,通過名家深度解讀,就把書讀“活了”。
2. 教師要控制好閱讀的量,也不要給學生太多的附加要求,讓他們思考摸索,逐漸提高,在讀書中看到自己進步的痕跡。每冊教材設計了兩個“綜合性學習”,都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和培養的話題,比如“天下國家”“孝親敬老,從我做起”等。這些文章有助于學生加深情感,每周精選出優秀的學生朗讀篇目,在課堂播放,讓這些喜歡朗讀的“小荷”“出盡風頭”,成就感滿滿。
3. 老師制定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自評、互評、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引導督促激勵,讓文字直擊心靈,提高理解感悟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四)我也“脫口秀”,語文也生活
“脫口秀”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文藝類節目,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喜愛,就是因為講述的話題和內容多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或者是幽默風趣的語言打動了人們的心靈。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鼓勵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升自主學習的動力,創作一些“脫口秀”節目不失為一個非常好的方案。
例如,在學習《木蘭詩》這篇課文時,選擇“隨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情節,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創作了“脫口秀”《木蘭從軍記》;根據“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忙”的情節,創作“脫口秀”《木蘭還鄉記》。這些作品,學生時而戲謔調侃,時而激情朗誦,再配以精美的畫面和輕柔的音樂,極大地感染了學生,帶動了學生。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課堂上低年級學生氣氛活躍異?;顫姡吣昙墝W生集體沉默不語,普遍沉悶。低年級的學生“愛說不會寫”,高年級的學生“會寫不愛說”,大部分學生發言或演講時都會局促不安,會臉紅、出汗、心跳加速,張口結舌無法說話。其實朗讀的另一個目的,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愛說話的人、會說話的人。每月舉辦一次班級“脫口秀”視頻展示活動,要求大家把在家錄制的“脫口秀”視頻上傳到班級群中,供班級所有同學觀看并做出評價,充分檢測學生的說話能力,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表演才能。這樣,錄制在線下,展示在線上;學習在課外,評價在課內;素材是生活,體現的是語文。學生學會了由讀別人的文章,到說自己的故事,談身邊的人物,議時代的熱點。讓聲音散發出魅力,讓思辨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田。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教材和課堂上,而應該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在線上進行深度閱讀。教師預設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時興而方便的線上閱讀,把課堂拓展到日常生活,激勵學生進行線上深度閱讀,使學生在拓展與延伸、聯系與比較、發現與創造中生成價值,推進自主學習地展開,提升表達能力、交流能力,從而真正實現鞏固基礎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作者簡介:
劉志毅,甘肅省酒泉市,甘肅省酒泉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