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玲 楊劍



[摘要]基于對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指標內涵的理解,本文建立了土地集約化和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變異系數、協調發展度等方法和模型,計算上海2000~2019年的土地集約度、土地生態化指數和二者的協調發展度,分析上海土地集約度狀況。結果表明:上海土地集約化水平呈持續上升趨勢;上海土地生態化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上海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的協調發展度呈持續上升趨勢,并由2009年的瀕臨失調在不到10年間轉為良好協調發展。從指標的變化情況來看,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對城市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投入,可實現土地更為高效節約和生態化的利用。
[關鍵詞]土地利用;集約化;生態化;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短缺,在快速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研究一直是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中的熱點問題。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理論源自農業土地集約經營研究。所謂農業土地集約經營,是指在一定面積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較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使用現金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較小的土地上獲得高額產量和收入的一種農業經營方式。但由于城市土地的特殊性,其概念和內涵并未達成共識,但其目標旨在強調土地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核心在于土地的經濟效率上。
1 上海土地集約利用概況
上海位于中國東部,地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東沿、長江三角洲前緣;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界長江人海口,長江與東海在此連接。上海土地總面積為6340.50km2,2019年底常住人口2428.14萬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2019年上海人均生產總值為15.73萬元,相當于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水平。面向2035年,上海的目標是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上海正處于經濟結構和城市建設轉型的關鍵時期,其土地集約化水平雖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但與國際化大都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已有一些學者對上海所處長三角地區的土地集約利用及于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間題進行了研究,如姚成勝等運用全局主成分法、VAR模型、靜態和動態協調度模型對長三角地區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展的是否協調進行了實證分析。筆者認同,土地集約度的核心在于經濟效率上,但其集約程度的提高可能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基于此,筆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考慮可獲取的上海社會經濟發展數據,以經濟效率為核心目標建立了上海土地集約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計算辦法,從而獲取了2002-2019年上海市土地集約度數據,進而分析了集約度的時序變化特征及其與生態化發展水平的關系,以期為上海土地集約利用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理論支持。
2 研究數據與方法
2.1 數據來源說明
論文所用研究數據來源于2004-2018年的《上海統計年鑒》和2001-2019年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由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發布,部分缺值數據通過插值方式計算得到。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基于對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及其協調度等內涵的認識和理解,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筆者選擇了如表1所示的指標作為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
2.2.2 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來確定指標的權重。變異系數法是一種客觀賦權的方法,其直接利用指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來計算權重。各項指標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2.2.3 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的協調性的評價方法。參考浙江省土地利用集約化和生態化協調性評級方法,利用如下公式計算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的協調發展度:
協調發展度反映的是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發展水平的整體協調性。協調發展度越大,說明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之間越協調,反之,則越不協調,協調發展度小于0.50,說明系統處于失調或無序狀態。
3 結果分析
3.1 上海土地集約度的時序變化特征
利用收集整理的土地集約度評價指標,計算了上海2000~2019年的土地集約度(見圖1)。結果表明:(1)上海土地集約化水平呈持續上升趨勢;2000年至2003年,土地集約度增長較緩,2004至2009年,土地集約度明顯增加,2010至2012年,土地集約度平緩增加,2013至2019年,土地集約度增加明顯。(2)土地集約度的增加趨勢得益于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除地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額和人均道路長度指標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等10個指標均呈現類似的明顯增長趨勢。其中地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年復合增長率達15.38%,地均第三產業產值、地均八層以上房屋面積、地均GDP、地均第三產業、地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的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10%。
3.2 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水平的協調發展度分析
利用收集整理的土地生態化水平評價指標,計算了上海2000~2019年的土地生態化水平(見圖1)。相較于土地集約化較為明顯的持續上升趨勢,上海土地生態化水平呈波動上升趨勢,其評價指標中,除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外,諸如污水處理率、地均環境保護投資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等指標呈現的是持續上升趨勢或波動上升趨勢,相較于2000年,2019年的生態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
利用協調發展度計算模型,計算了上海2000~2019年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水平的協調發展度(見圖1),據表2協調發展度等級劃分辦法,可知,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水平的關系由2000至2010年的失調狀態,發展為2011至2014年的勉強協調發展(其中2013年出現波動,再次瀕臨失調),進而發展為2015至2016年的初級協調發展.至2017年,達到了中級協調發展,2018年達到了良好協調發展,并在2019年實現了優質協調發展。上海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的協調發展度呈持續上升趨勢,并由2003年的再次瀕臨失調后在不到10年間轉為優質協調發展,可見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上海土地的生態化水平日益受到重視,上海土地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有共同發展的趨勢。需要說明的是,2013年之前,上海土地生態化指數高于集約度,而自2013年之后,上海土地的生態化指數略低于集約度,可見其發展速度與土地集約度相比,略有減緩。
4 結果分析
本文基于對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評價概念的理解,建立了評價上海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建立了利用變異系數計算指標權重的辦法,從而計算了上海2000~2019年的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指數,并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計算了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指數的協調發展關系。結果表明:
(1)上海土地集約化水平呈摘續上升趨勢,這一增加趨勢得益于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
(2)上海土地生態化指數呈波動上升趨勢,相較于2000年,2019年的生態化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
(3)上海土地集約度與生態化的協調發展度呈持續上升趨勢,并由2013年的再次瀕臨失誦陌三不到10年間轉為優質協調發展,可見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上海土地的生態化水平日益受到重視,上海土地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有共同發展的趨勢。
(4)2013年之前,上海土地生態化指數高于集約度,而自2013年之后,上海土地的生態化指數略低于集約度,可見其發展速度與土地集約度相比,略有減緩。
在對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指數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指標權重辦法等的確定中,不難發現,土地評價的結果與指標的選擇和權重方法的建立密切相關,而本文所建立的評價指標和辦法,更多的是基于對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指標的理解、認識的基礎上,而評價結果中,上海土地集約度更多的是反映了上海土地在2000~2019年的相對經濟化發展水平,而協調發展度反映的是土地的經濟化與生態化之間的相對發展關系,一定程度上,本文評價結果反映了上海土地集約度、土地生態化水平及其之間的協調發展狀態均在2000~2019年呈現較為明顯的良好發展趨勢。
需要看到的是,受某些指標的影響,上海土地集約度和生態化水平及其協調發展度受到了影響,尤其是反映環境質量的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指標,2000~2019年間的最小值出現在2013年,與2012年相比出現了斷崖式下降的趨勢,且2013~2017年的空氣質量優良率幾乎均低于2000-2012年的最小值,可見在2013年之后,環境質量狀況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且這一變化不利于土地社會經濟生態狀態的協調發展;此外,地均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額也出現了比較明顯的波動,而建成區綠地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等指標也呈現了相對較慢的增長的趨勢,這都對土地集約度、生態化水平和二者的協調發展度等產生了影響,有待采取相應措施,以期實現土地更為高效節約和生態化的利用。
[參考文獻]
[1]劉新衛.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的科學內涵[J].國土資源,2007(02):22-25.
[2]林堅,陳祁暉,晉璟瑤.土地應該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內涵與指標評價[J].中國土地,2004(11):5-8.
[3]張京晶,王夏倩.上海土地集約利用現狀和對策分析[J].上海土地,2015(03):8-12.
[4]黃昊.進一步提高上海土地集約化利用水平的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5]姚成勝,李政通,杜涵等.長三角地區土地集約利用與經濟發展協調性[J].經濟地理,2016,36(02):159-166.
[6]林耀奔,葉艷妹,楊建輝.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約化與生態化協調性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19,33(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