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重慶兩個農民合作社的調查后發現,在鄉村社會轉型背景下,基層農民合作社逐漸衍生出自適應性,體現在農業生產的性別適應、市場化適應及商品化適應。但這種自適應性既是主動的,也是被動的;既體現了農戶合作共贏的基層智慧,也呈現出鄉村社會轉型的消極結果,如強化了傳統農村家庭性別分工格局并產生家庭功能危機、凸顯出合作社農業生產的市場信息短板、呈現出農村生產互助合作文化的式微圖景。針對合作社自適應性的不利影響,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空心村;自適應性;制度創新;制度彈性
[中圖分類號]F321.42 [文獻標識碼]A
1 問題提出及調查概況
中國鄉村社會轉型是城市化、市場化、商品化等理念不斷進入和改造傳統鄉村社會的結果,對以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亦產生較大影響,在此情形下,合作社對鄉村社會轉型自發生成了自適應性,但這種自適應性既有積極意義,也帶來消極影響。
本次調查的農民合作社分別位于重慶中部山區的兩個村莊,村莊地處高海拔山區,當地降水量充沛、地理位置優越,有利于蔬菜種植,因此兩個村莊的合作社均發展以蔬菜為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基于學術慣例,以字母A、B表示兩個合作社)。由于兩個村莊的合作社發展較好,因此被地方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作為蔬菜基地樣板來打造。A合作社土地規模為13.33hm2,會員有50戶。B合作社會員目前有70戶左右,涉及六個村組,蔬菜種植面積53.33hm2。本次調查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對兩個合作社理事長進行訪談,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分析,具體研究了農民合作社在鄉村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自適應性表現及其影響。
2 農民合作社的自適應表現
2.1 合作社的農業生產性別適應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尤其是男性勞動力產生了巨大的虹吸效應,產生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三留守”問題,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轉為留守老人與留守婦女,但相比老人,農村女性逐漸成為農業生產主力,根據對A、B合作社的調查,兩個合作社的女性成員占比分別超過80%和70%。
“現在農村都是女人多,我們合作社就在這種情況下把土地流轉過來,否則土地就荒了,沒人種”。——A合作社理事長訪談
“因為蔬菜都在山上種著,很多時候要靠婦女來背和扛,種蔬菜勞動力成本比較大,完全靠人背。有的人用車來拉還要運費”。——B合作社理事長訪談
上述訪談反映出農民合作社運行中的性別適應——合作社女性化,但這種適應是農戶被迫的農業生產性別變遷,在男性勞動力農業生產缺位情況下,以女性為主要勞動力的農地經營壓力較大,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便成為普通農戶家庭的“合理選擇”,不僅實現了合作社的規模收益,而且對農村土地撂荒現象也起到一定緩解作用。與此同時,合作社女性化也加重了女性農戶的體力勞動,由于調查村莊位于山區,缺乏良好的蔬菜運輸道路,在合作社組織農戶出售蔬菜時,女性農戶不得不將收割的蔬菜從田間背到機動車行駛的正規道路旁與菜販進行交易。合作社女性化是農業女性化的重要表現,在農村勞動力外流及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完善情形下,合作社產生了性別適應。
2.2 合作社的市場化適應
根據對兩個蔬菜合作社的調查,合作社的蔬菜銷售都是直接面向市場,分兩種情形銷售,一種是菜販較多,直接對接理事長收購蔬菜;另一種是蔬菜豐收而菜販子較少時,合作社組織成員外銷。無論哪種銷售模式合作社均會面臨市場風險。
“網上的價格信息很多時候都沒有更新,比如一種蔬菜實際市場價格是4元/kg,但網上才2元/kg。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容易讓農戶產生誤會。所以一般我都直接給重慶批發市場打電話問,跟他們建立了一定的聯系,實時的價格信息我們從網上查不到,重慶批發市場給的價格一般都比較準確,誤差基本在1毛錢,網上的價格信息都不真實”。——A合作社理事長
蔬菜市場價格風險是合作社面臨的重要外部風險,在對接市場過程中合作社存在信息“失明”現象,為降低農戶搜尋信息成本,理事長采取了主動市場適應策略。與此同時,由于蔬菜在本地銷售的批發價明顯低于重慶批發價,因此合作社的農戶傾向于通過合作社賣給重慶的蔬菜商販,但農戶對蔬菜市場價格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他們會對合作社理事長所聯系菜販子的價格有疑慮。
“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容易讓農戶產生誤會,農戶會認為合作社提供的價格是假的,比如白菜,之前是3.6元/kg,現在是6毛錢/kg。盡管農戶有疑慮,但我們合作社還是只能隨行就市,如果農戶愿意賣就賣,不愿意就可以不賣”。——A合作社理事長
為解決農戶的價格信息疑慮,合作社創新了輪流跟車蔬菜銷售制度。
“一般就是合作社內農戶輪流跟理事長一起去重慶賣菜,這樣保證價格信息的透明,比如今天甲農戶跟理事長去賣菜的價格是3元/kg ,第二天乙跟理事長去重慶賣菜的價格變為2.4元/kg,這樣跟車農戶在返回后就會給合作社其他成員進行解釋,跟車的人主要是起監督作用。一般兩家人的菜可以裝滿一車,兩家人輪流跟車,這兩家人的關系在村里比較好,或者就是親戚關系;而且一戶人的菜稱好后,另一戶人就跟車,不用再稱了,盡管跟車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但到那邊賣完提前稱好的農戶的蔬菜后,剩下的就是另一戶的蔬菜”。——A合作社理事長
合作社創新的輪流跟車制度是基于農村業緣、友緣與血緣關系,由農戶自發生成的合作社制度創新,在城市化下農村勞動力外流現狀下,該模式創新不僅解決了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而且促進了合作社成員的團結和信任,合作社實現了對市場化與城市化的雙重適應。
2.3 合作社的商品化適應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化理念不斷滲入鄉土社會,重塑了鄉村社會農業生產、禮俗秩序、文化生產等不同方面。調查發現合作社的農業生產已基本實現商品化,商品化理念貫穿于A、B合作社生產和運輸兩個方面。
A合作社:在生產方面,理事長精通農機,借助政府的補貼為合作社購置了農機設備,并為農戶提供耕種服務,但機械耕種服務并非免費,需要合作社使用公積金來支付,A合作社理事長表示自己幫助合作社成員耕地有人工費,一天150元,由合作社來承擔。在運輸方面,如前文分析,由于蔬菜要銷往重慶,在菜販來不及裝菜時,就由合作社自己的汽車來運輸蔬菜,每次合作社需支付有駕車技能農戶一定費用,每趟200元;此外,合作社內部成員間需要農業生產幫工時,被幫助的農戶需要支付合作社幫工者一定費用。
B合作社:在生產方面,合作社主要為農戶提供農機具,農戶在利用農機具過程中所發生的農機加油費或修理費都由農機具實際使用農戶自己支付。在運輸方面,農戶自己承擔蔬菜的運輸費用,合作社僅僅幫助聯系蔬菜商販。
對比A、B合作社在蔬菜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可以看出,兩個合作社的成員在蔬菜生產和銷售方面盡管所承擔相關成本的方式不同,但都體現了合作社公共服務的部分商品化實質,這與傳統鄉土農戶間的互惠性互助不同,商品化理念已逐漸滲入農村,傳統鄉村的互助互惠逐漸被商品化所取代。
3 農民合作社自適應性影響分析
前述合作社在城市化、市場化、商品化的自適應性在制度層面表現出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既是主動適應,也是被動適應;既體現了農戶合作共贏的基層智慧,但也呈現出鄉村社會轉型的消極結果。
3.1 強化了傳統農村家庭性別分工格局
合作社“女性化”是中國農業“女性化”的具體表現。傳統鄉村文化中,農村家庭性別勞動分工受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的習俗影響,這導致了“男流女守”的社會結果,在男性勞動力外出務工后,必然會加重女性家務負擔和農業勞動,在此過程中,盡管女性的家庭決策權會有所上升。但“丈夫外出,妻子留守”看似一種主動選擇而實際上卻是一種對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它限制了女性職業發展的空間,會進一步強化傳統農村家庭性別分工格局。同時男性外出打工后也導致家庭核心角色的缺位,農戶家庭在撫育子女、贍養老人、情感滿足和社會保護等方面也產生了家庭功能危機。
3.2 凸顯了合作社農業生產的市場信息短板
在市場經濟時代,合作社作為一個具有自身經濟利益的參 與主體,同樣面臨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若不能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則在組織對外交易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農產品銷售低績效的“集體淪陷”結果。前述案例合作社無論是直接對接蔬菜商販,亦或是對接外部蔬菜市場,均面臨市場信息不能及時獲取的風險,而合作社農戶能否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對增加農戶純收入至關重要。可見,合作社能否補齊市場信息獲取的短板關系到合作社經營績效的好壞。
3.3 呈現了農村生產互助合作文化的式微圖景
隨著中國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農業逐漸向現代農業轉變,農村社會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快速進入了商品經濟狀態,案例中合作社內部生產和運輸商品化是我國農業商品化的側影。曾紅萍(2016)認為村莊內部勞動力商品化改變了村民之間的合作方式,直接導致社區社會資本各要素的流失,并會出現村莊集體行動困境,最終導致農村社會內部難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發展。合作社“產運商品化”使得農戶傳統的互助合作規范逐漸被合作社商品化“幫工”制度所替代,商品化的互助不僅增加了合作社成員的經營成本,更呈現出農戶互助文化傳統的式微圖景。
4 對策與建議
對于合作社在鄉村社會轉型中的主動適應性政府應鼓勵,這種主動適應是社會創新的重要表現,具有極強的本土適應性和推廣性;但對于合作社的被動適應性及其帶來的消極結果,則需政府通過各類社會政策加以干預,并將消極結果降為最低。首先,應盡快彌補我國農村各類生產設施的短缺狀態,為合作社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礎;其次,政府應鼓勵市場、社會構建“互聯網+農業”的市場信息服務體系,降低合作社對農產品市場的信息不對稱性;再次,增強對農村“三留守”家庭功能缺陷的社會保護和支持,減弱農業女性化帶來的家庭功能壓力;最后,進一步弘揚鄰里互助的傳統習俗,降低商品化對農村互助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吳慧芳,饒靜.農業女性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09(3):55-61.
[2]陳志光,楊菊華.農村在婚男性流動對留守婦女家庭決策權的影響[J].東岳論叢,2012(4):70-76.
[3]楊靜慧.妻子留守型農村家庭結構缺損現狀解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0(4):64-65.
[4]蔡榮.“合作社+農戶”模式:交易費用節約與農戶增收效應[J].中國農村經濟,2011(1):58-64.
[5]曾紅萍.農村內部勞動力商品化與社區社會資本變遷[J].中國農村觀察,2016(4):23-29.
[收稿日期]2020-04-23
[基金項目]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GLC075);北京市農委項目(1083252001/031);北京新農村建設研究基地2019年專項資助(PXM2019-014207-000016);北京市教委項目(SM201910020004);大北農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17SK003)。
[作者簡介]王軍強(1982-),男,山西運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及留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