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紅 徐維明 胡時友



[摘要]以沙洋縣為例,對全縣10個鄉鎮,89個村,408個農戶,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油一稻輪作模式下,農戶采用水稻化肥減動綺支術與不采用該技術措施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水稻化肥減翻綺支術的應用,改變了農戶以單質月已件為主的施肥習慣。氮、磷、鉀肥比例結構趨向合理(N:P2O5:K2O=1:0.47:0.52)。近85%的農戶獲得水稻穩產和增產,效益得到提高。農戶普遍認為,水稻化肥減翻漪支術的應用,使土娜J巴力保祠隴急定并得以提升。
[關鍵詞]水稻;化肥;減施增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油菜和水稻的主要產區之一,油一稻輪作是區域內一種重要的栽培模式。在該種植模式下,改變水稻種植戶的施肥習慣,解決氮、磷肥過量施用,肥料結構不合理,水稻生長所需養分比例失調,以及施肥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廣應用油一稻輪作模式下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對保障水稻產量,降低月巴料用量,增加農民的收益,保護生態和環境效益,以及我國的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湖北省沙洋縣位于漢江之濱,江漢平原西北腹地,水稻種植面積約8萬hm2,常年油菜種植面積4萬hm2左右,油一稻輪作面積約占水稻種植總面積的50%,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是國家重點研發訓劃“化學肥料和農藥減施增效綜合技術研發”重點專項試驗示范核心區。本文以沙洋縣為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以油一稻輪作模式為主的10個鄉鎮進行抽樣調查,對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推廣應用以來,實施效果和趨勢進行統計分析和評價,以期為同一種植模式下,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依據,為水稻化肥使用減量增效的技術方案提出建議。
1 材料和方法
1.1 調查方法
選擇油一稻輪作模式的重點鄉鎮,采用抽樣調查方式,對全縣10個鄉鎮,89個村,采納和應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措施的408個農戶,對未應用該項技術之前和應用該技術措施后的效果,進行問卷調查。被問卷農戶多為當地農業科技示范戶,同時兼顧到農戶種植面積的代表性。統一制作調查問卷表格,調查問卷由當地農技人員和種植戶共同填寫完成。
1.2 調查內容
按采納和應用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前與后為時間分隔,各取近三年的平均數據,包括施用肥料量、肥料種類、肥料結構比例和施肥方式,水稻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以及農戶對水稻過量施用化肥,水稻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有關知識的認知,采用水稻化肥減施增效技術對土壤肥力和社會效益的影響等內容。
1.3 有關參數的計算和統計方法
采用定量與定性分級結合方式進行調查和數據分析。調查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戶基本信息
圖1顯示,395個農戶的調查統計數據,本地區戶均水稻種植面積大多在0.5~2.0hm2區間,占農戶總數的83.2%,小于0.5hm2占1.0%,大于2hm2為15.7%,僅有2.8%的農戶水稻種植面積超過4hm2大戶種植、專業化合作社等規模化種植方式程度偏低,土地集約化程度有待加強。
湖北省沙洋縣作為油菜和水稻主產區,水稻種植收入是農戶主要經濟來源之一,調查有效問卷363份中,水稻收入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農戶比例為85.7%,低于50%的農戶為14.3%,有64.2%的農戶水稻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超過70%,水稻種植收入與農戶的總收入水平密切相關。
2.2 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應用
推廣應用的水稻不棚巴減施技術措施包括:
部分有機替代化學肥料,商品有機肥和畜禽糞便,油菜和水稻秸稈還田配合使用秸稈腐熟劑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調化肥結構(氮、磷、鉀肥,配合硼、鋅、硅肥施用),應變肥水管理。氮、磷、鉀肥合理運籌,采取氮肥分次施用和后移,即氮肥運籌采用5-3一的方式(底肥50%于插秧前施入,分蘗肥30%于插秧后7~9天施入,穗肥20%于曬田復水時施入),鉀肥采用5-5的方式(底肥50%于插秧前施入,穗肥50%于曬田復水時施入),磷肥全部用于底肥施入等技術。
2.3 水稻化肥用量的比較
表1為沙洋縣10個鄉鎮406戶農戶問卷調查統計數據,對采用化肥減施技術前后,農戶水稻化肥用量進行比較分析,采用化肥減施技術與未采用該技術前的水稻化肥用量比較,化肥用量降低幅度較大。
單位面積化肥用量比較,采用化肥減施技術后水稻化肥用量900Kg/hm2以下的農戶占比超過80%,水稻化肥用量大于1200Kg/hm2的農戶占比為10.1%,水稻化肥用量大于1500Kg/hm2的農戶僅占2.5%,而未采用化肥減施技術之前的水稻化肥用量低于900Kg/hm2的農戶為49.2%,二者差距超過30%,水稻化肥用量大于1200Kg/hm2的農戶占比為39.4%,水稻化肥用量大于1500Kg/hm2的農戶達到19.0%。采用化肥減施技術水稻化肥用量明顯降低,水稻化肥用量大于1200KOhm2的農戶比例大幅度下降。
406戶農戶問卷調查統計數據,采用和未采用化肥減施技術水稻化肥平均用量分別為810吸辦zm和1062KWhm2,單位面積施肥量降低252Kg/hm2,減幅達到23.7%(表1)。
2.4 水稻施肥結構的變化
水稻種植施用肥料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結合土壤條件和水稻需肥特性,選擇合理的施用量和肥料結構比例,才能保障水稻正常生長對各種養分需求,針對水稻施肥氮、磷肥用量過高,鉀肥偏低,中微量元素養分普遍缺乏的現狀,優化氮、磷、鉀配比,提高和增強大、中、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增效作用,讓土壤作物營養更健康和高效,農戶獲得高產和高效益,意義重大。
2.4.1 肥料品種的變化。農戶在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前,習慣施用單質肥料,將其作為主要肥料來源,施用單質化肥的比例較高,為31.7%,施用復合肥的水稻種植戶為50.5%,采用其他施肥方式的農戶,采用如復合肥、單質肥和綠肥結合施用方式,占比為17.8%(圖2)。
水稻種植戶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后,改變了以單質肥料作為主要肥料來源的施肥習慣,單質肥料僅僅作為復合肥、配方肥的養分調節肥料施用。本區域內水稻種植戶,采用其中的二種或多種化肥減施技術的組合施肥方式實施,秸稈還田、復合肥或配方肥的施用達到全覆蓋,采用商品有機肥和畜禽糞便有機肥在水稻上應用比例較低。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推廣應用,農戶的水稻種植施肥習慣發生了明顯的改變,效果顯著。
2.4.2 養分比例的變化。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前,水稻種植戶施肥氮磷鉀養分平均比例(N:P2O5:K2O)為1:0.51:0.36,氮、磷比例偏高,鉀的用量比例偏低。從農戶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表2),未施用鉀肥的農戶達到30%左右,即使是施用鉀肥的農戶,用量也普遍偏低。
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后,水稻種植戶施肥養分平均比例(N:P2O5:K2O)為1:0.47:0.52,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趨向均衡,氮、磷比例相對下降,而鉀肥用量比例有所提高。
農戶調查問卷統計數據分析(表2)0以氮肥用量為標準,取值為1,分別計算P2O5和K2O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農戶在應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后,與推薦的氮、磷、鉀肥用量比例(N:P2O5:K2O=1:0.4-0.5:0.6-0.7)比較,仍有差距,但趨勢向好,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高。
相對來說,氮、磷肥用量有下調空間,鉀肥用量比例偏低,即使是在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措施的農戶中,鉀肥施用比例達到0.6以上的農戶,僅占水稻種植戶的15.5%,鉀肥施用比例也有待提高(表1、表2)。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推廣應用,對水稻生產中施肥結構氮、磷、鉀肥的調整起到了積極作用。
2.4.3 施肥次數。一般來說,少量多次的施肥方式有利于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長,綜合考慮水稻生育特性和人工費用,湖北省推薦水稻整個生育期施肥2-3次。
本次問卷調查的區域,可能與當地人力因素有關,部分地區有一季水稻只施用一次肥料,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前,這部分農戶約占總數的30%,推廣應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后,一季水稻只施用一次肥料的農戶比例為10%左右,有所下降。
適當增加施肥次數,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防治水稻后期早衰,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
2.5 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應用經濟效益分析
384份有效調查問卷統i杜吉果圖3、圖4和圖5表明:
2.5.1 穩產、增產。圖3顯示,采用水稻耳掃把減施技術的農戶中.減產幅度大于3%的農戶僅占2.6%,減產小于3%的農戶數為4.2%,兩者相加,所有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農戶中,水稻產量下降的比例為6.8%。接近85%的農戶,通過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獲得穩產和增產,其中增產率大于3%的農戶比例達到67.2%。
2.5.2 增加收入。通過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67.2%的農戶單位面積所獲得的收入比常規技術有所增加(圖四),12.5%的農戶收入沒有差異,保持穩定,認為收入保持穩定和增加的農戶比率達到近80%。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應用,農戶增收效果顯著。
2.5.3 減少化肥投入,節省費用。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水稻種植戶氮、磷肥的用量減少,減少化肥投入節省費用,相對增加收入(圖5)。41.8%的農戶化肥投入減少在450元/hm2以下,36.4%的農戶減少450~750元/hm2,減少化肥投入750元/hm2以下的農戶占絕大多數,達到78.2%。化肥投入減少1200~1500元/hm2的農戶為14.8%,化肥投入減少超過1500元/hm2的農戶數,占比僅為7.1%。
2.6 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應用與土壤肥力的關系
水稻種植戶依據種植經驗、水稻生長狀況和年度水稻產量數據變化,對采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后的農田土壤肥力現狀,與未采用該項技術措施前進行對比評價,調查統計分析結果如圖6。
調查結果表明,86.9%農戶認為,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應用,能夠保持土壤肥力的穩定和增強,占應用該項技術農戶的絕大多數,其中21.2%的農戶認為變化不大,保持穩定,65.7%農戶認為土壤肥力得到提高。只有8.9%的農戶認為,隨著化肥施用量的減少,導致土壤肥力下降。
水稻化肥減施技術是依據土壤和水稻生長需肥特性,通過合理的施肥、秸稈還田和栽培技術改善等措施,達到均衡水稻營養需求,使土地的用養結合,保持地力常新,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調查結果與已有報道一致。
3 結論
3.1 減少化肥用量
采用化肥減施技術的推廣應用,水稻施肥量顯著降低。農戶水稻化肥用量在2gooy以下占比超過80%,施肥量大于1500KWhm2為2.5%,未采用該項技術前,水稻化肥用量低于900z的農戶為49.2%,施肥量大于1500Kg/hm2的農戶數量占比19.0%。采用和未采用化肥減施技術水稻化肥用量比較,平均用量分別為810Kem2和1062Kghm2,采用似巴減施技術措施后,施肥量降低252Kg/hm2,減幅達到23.7%。
3.2 施肥結構的改變
施肥結構變化明顯。改變了以單質肥料為主要肥料來源的施肥習慣,絕大多數水稻種植戶采用秸稈還田,復合肥和配方肥料以及大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技術,氮、磷、鉀肥比例趨向合理,由1:0.51:0.36,調整為1:0.47:0.52,有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有利于水稻生長和產量的提高。
3.3 增產、增收和節支
合理的施肥量、肥料的比例配合和施肥方式,有利于水稻產量和效益的提高。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推廣應用,穩產和增產的農戶比例達到85%,減少肥料施用量,投入減少,降低生產成本。
3.4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種植農戶依據經驗、水稻長勢和產量數據,86.9%的農戶認為,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應用,土壤肥力能夠穩定保持和增強土壤肥力。
4 建議
調查區域水稻種植集約化程度偏低,水稻生產利潤率較低,很難取得規模效應,特別是對水稻種植收入在家庭收入占比高的農戶,收入難以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規模小,也加大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難度。加強土地適當集中方面引導,將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形成規模效應,有利于產業的發展。
調查結果統計分析表明,氮、磷、鉀化肥施用比例與推薦比例還有差距,可以通過肥料品種選擇,調整配方肥的比例加以解決。
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在本地區得到較廣泛的應用,效果顯著。建議在其他油-稻輪作區,加大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應用的推廣力度,將會取得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調查結果顯示,應用水稻化肥減施技術的農戶,獲得技術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組織技術培訓,提供的成套技術方案、示范戶的帶動,以及農技人員的現場技術指導等。在推廣應用過程中,可以在以上各方面加強力度,水稻化肥減施技術必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產生更大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吳良泉,武良,崔振嶺,等.中國水稻區域氮磷鉀肥推薦用量及肥料配方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6,21(9):01-13.
[2]王偉妮,王亞藝,姚忠清,等.中稻“3414”施肥效果及推薦用量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2):1416-1419.
[3]卜容燕,李小坤,魯劍巍.等.中稻氮磷鉀肥施肥效果及推薦用母[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4):218-221.
[4]魯艷紅,廖育林,聶軍,等.連續施肥對不同肥力稻田土壤基礎地力和士壤養分變化的影響[J].中國農業科學,2016.49(21):4169-4178.
[5]徐云連,馬友華,昊蔚君,等.長期減量化施肥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8,32(6):254-258.
[收稿日期]2020-03-19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化肥農藥減施增效技術效益監測與評估研究”(2016YFD0201306)。
[作者簡介]馬朝紅(1962-),男,湖北公安人,研究員,學士,研究方向:土壤肥料和作物施肥。
[通訊作者]胡時友(1963-),男,湖北英山人.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肥料和作物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