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中
興趣是成功的開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個性不受壓抑,思想不受禁錮,激發質疑興趣,敢于質疑,勇于發現,敢于批判,勇于創新是打造卓越課堂的基礎。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解決問題是根本。讓課堂成為一個思維激蕩的課堂,靈魂勃發的課堂,魅力無窮的課堂,我想和老師們談談兩點看法。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寬松的質疑環境
“教學相長”,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特別是在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教師的各個方面在學生面前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并不是絕對的權威,地位上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師生相互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并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而是哪一個人說正確了算。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孩子們敢問、敢學,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把學習得自主權交給學生。第一,在課堂上,人人可以提出問題,哪怕有的孩子提的問題與課堂內容離得很遠;第二,人人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質疑和補充。如果一個課堂上經常有“老師,我想提問”、“老師,我不同意某某的看法”“老師,我還要補充”這樣的聲音存在,難道這樣的課堂不民主?難道還說學生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值得注意是孩子們在質疑時,老師要有耐心,學會等待,請千萬別打斷或批評,否則會使師生關系對立起來!要讓孩子們評說,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把愛問的天性激發出來,引導到敢提問題,會提問題上來。正如有的教育專家說,“啟發學生能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比回答一個正確的問題更有價值”,我們要培養的人不只是會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會提出問題。比如在《江雪》一首古詩中,我在教學時,就有學生提出過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千山已經鳥飛絕,萬徑已經人蹤滅,哪里來的蓑笠翁,竟然還釣寒江雪?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表面上看,學生的質疑確實有一定的道理!我們不能否定他的質疑,相反就這個問題我們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學習時間和思考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查找資料,了解詩人創作時的背景,理解詩人此時此刻孤寂的心情,再合作探究,讓他們用心靈與詩人去對話,去體會,去感悟,“哦,原來如此”。老師和學生只不過是學習的合作伙伴,千萬不能在學生面前高高在上,指手畫腳。他們不喜歡這樣的人,我們要信任學生,坦誠相待。
然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壟斷”課堂的現象實際上還大量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依然少得可憐。學生普遍沒有質疑意識,很少發表獨特見解,創新精神依然是星星之火,因此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該放手時就放手”,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同時,當學生有困難急需幫助時,我們要巧妙的進行點撥和指導,千萬不能抹殺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否則我們就成了孩子們的“罪人”“卓越”課堂就變成了“拙劣”課堂了。
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簡單的分組,自然的合并,很難使學生相互協作,或只以積極的態度參與小組活動,也難保證學習的成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要有良好的合作意識,那是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耐,相互滲透的關系,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還要為小組其他同學學習負責。要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意識。
其次是小組里的每個人都要承擔一定的任務,小組的成功取決于組員的個人學習,否則就有“偷懶”的現象,不勞而獲。當然,對學困生我們要鼓勵,要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感受到自身對于小組的價值。
最后,每個小組在合作學習時,組員之間要提供足夠和有效的幫助,交流各自所需的信息和材料,反饋信息。各小組的結論進行質疑,深入探究。如《將相如》中兩個人物,廉頗和藺相如,要讓學生回答喜歡哪個人物,答案肯定不一,一個是為了國家,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一個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并且都會說出你喜歡的理由,那我們就不要再干涉他們了,也不要做出任何評判,交給他們就行了。學習課文《新來的王老師》。王老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老師?留給我們什么印象?有的會說是平易近人的老師,有的會說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老師,有的會說他是會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的老師等。每個組的學生也許回答的不完整,但綜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答案了。老師對孩子們所取得的成績予以肯定,簡單小結一下就行了,不用多講。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就要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讓他們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在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培養創新意識和釋疑的能力的過程中,盡管有的孩子想不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甚至思路不對,但是只要學生思考了,探究了,他就能在別人回答的時候,知道自己錯在哪里,即使經歷無數次失敗,但他們的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成長,就像剛學走路的小孩一樣,跌倒了爬起來,爬起來再跌倒,但每一次跌倒都在成長!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得到了訓練和提升,同樣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與提高。卓越課堂一定是對學生和老師有提高的課堂,一定是對學生和老師有發展的課堂。只要我們不忘孩子是學習的主人,在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歷程”中,教育就能放射出“民主之光”,卓越課堂就會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2015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