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結
摘要:地勘文化是地勘單位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具有凝聚力量、引領思想、激發活力、展示形象的重要作用,地勘文化建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新時期地勘文化建設,在繼承優秀的傳統地勘文化的基礎上,必須要緊密結合地勘單位的發展實際,吸收各類優秀文化,特別是企業文化建設的精華,構建和培育起具有新時期地勘特色的文化框架體系,用地勘文化凝聚職工力量,推動發展,提升地勘單位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地勘文化建設;富有特色;核心競爭力
地勘文化是地勘單位在長期工作中形成的具有鮮明行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具有凝聚力量、引領思想、激發活力、展示形象的重要作用,如地勘職工引以為榮的“三光榮”“四特別”精神,一直激勵著一代代地質人艱苦創業,成為地勘文化的核心思想。
一、地勘文化建設的現狀
隨著地勘事業的改革發展,地勘行業迫切需要以新思想、新觀念來引領、激勵職工干事創業,現階段地勘文化建設與地勘事業發展及職工的精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一是方式創新不足。近年來,地勘單位雖然都比較重視文化建設,積極開展一些職工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以提升職工的專業素質,展示單位形象,但總體上地勘單位文化建設還表現為大同小異,地勘文化的特色還沒有真正表現出來,與地勘職工的精神需求、地勘行業的轉型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引領作用沒有充分彰顯出來。有的地勘單位文化建設缺乏針對性、操作性,不能體現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與經營理念,無法讓地勘職工感受到單位的文化精神,職工的認同感不強。
二是領導重視不夠。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地勘單位片面強調經濟工作,抓經濟發展干勁十足,抓文化建設積極性不高,沒有做到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相互促進作用沒有得到發揮。一些單位認為文化建設的投入與產出無法在短期內產生正比效應,遠不如在經濟上產生的效益來得明顯,所以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積極性不高。
三是職工參與度不高。在地勘文化建設中,由于引導不夠,目前一些地勘職工對文化建設的認識度不高,覺得文化建設和自己沒有多大關系,是宣傳部門的工作,有興趣就參與一下,沒興趣就不參與,由于沒有職工的廣泛融入與參與,主體作用不明顯,一些單位的地勘文化建設沒有展示出應有的活力。
四是活動形式單一。一些地勘單位雖然有自己的地勘文化,但是在文化建設的形式上卻存在著局限性、單一性,地勘文化還只是一些表象,沒有更深層次的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式,比如對單位的經營理念、單位的人文精神、單位的發展歷史等發掘得不夠,不能真正展示單位的精神風貌。
五是工作部署不周。當前地勘單位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嚴峻形勢,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就必須有認真、嚴密的戰略部署。但是現在一些地勘單位的整體發展戰略規劃沒有做到與時俱進,規劃與工作實際存在差距,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就更別說地勘文化建設方面的戰略部署了。
二、地勘文化發展不足的成因分析
一是地勘單位雖有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精神,但近年來因體制、機制等原因,地勘單位未能將地勘文化建設上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在挖掘、總結、升華地勘文化精神內涵方面做得不夠;一些單位片面認為開展文體活動就是文化建設,沒有制定明確的目標和長遠規劃,地勘文化沒有鮮明的特色。
二是地勘單位作為一個相對特殊的行業,屬地化管理以來,一直實行著事業化管理、企業化經營的模式,一些地勘單位雖然也提出了一些文化發展目標,但因受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思想觀念影響較深,與先進企業經營管理的要求還有較大的距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時顯得不夠靈活。
三是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勘單位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思想建設有所弱化,地勘隊伍職工存在有如理想信念滑坡、過分追求利益等傾向,面對地勘單位分類改革,對轉型發展的前景缺乏足夠的信心,理論工作沒有跟上去。
四是一些地勘單位在文化建設中缺少一以貫之的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期堅持、與時俱進。當前一些地勘單位的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持續性、創新性,未能將地勘文化建設根植和延伸到職工的工作生活中,沒有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功效。
三、關于當前地勘文化建設的思考
針對地勘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時期加強地勘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弘揚地質人“三光榮”“四特別”等優秀傳統地勘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要結合地勘單位發展愿景,積極吸納先進的經營理念、企業人文精神,培育起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地勘文化,實現繼承中有發展,弘揚中有創新。發揮文化引領作用,讓地勘文化成為推動地勘事業發展、轉變職工的思想觀念、提升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一是加強地勘單位精神文化建設。地勘單位的精神文化建設是地勘單位價值觀念、經營理念、行業精神的有機結合,是地勘單位長期總結、提煉和培育起來的。加強地勘單位精神文化建設,一要大力弘揚以奉獻、創業、樸素精神為特質的“三光榮”精神。地勘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兵,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幾代地質人響應黨和國家找大礦、找好礦的號召,風餐露宿、跋山涉水、沐風櫛雨、奮發向上、艱苦創業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礦產資源保障,涌現出以李四光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模范人物,我們要不忘奮斗史,弘揚地質情,堅守地質人的初心使命,把老一輩地質工作者愛黨愛國的革命情懷傳承下去,使之成為新時代全體地質人前進的動力和精神支柱。二要培育新思想。新時期,地勘行業面臨轉型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為適應形勢發展的需求,地勘單位迫切需要培育新思想,樹立新觀念,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將綠色科學環保的發展理念融入到地勘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重要論述,在確保國家礦產資源開發的同時,積極發揮地勘行業的專業技術優勢,不斷拓展地質服務領域,做青山綠水的守護人;三要有鮮明的個性。隨著地勘事業分類改革的實施,地勘單位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與經營特點,這就要求地勘單位要緊密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創新性地開展政治思想工作,增強職工的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讓職工感受到在單位發展中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四是要加強精神文化的載體建設。文明單位創建、文明機臺評比、設立職工書屋、隊史館等都是較好的精神文化載體建設,它們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廣泛的群眾性和可行的實踐性,地勘單位要豐富這些文化載體建設,使精神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效果。
二是完善地勘單位制度文化建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勘單位在轉型發展中,分配制度不合理、激勵措施不完善的弊端日漸顯現。要提高職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就必須對現有的各項規章制度進行梳理,通過廢改立,建立起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增強地勘單位活力和實力。要提高制度的執行力,就需要對職工進行正確的引導。每項制度的出臺都需要通過單位內部網站、工作QQ群、工作微信群等新媒介進行廣泛的宣傳,引導職工對制度規范的認同、理解及接受,從而將這些外在的、硬性的制度約束,轉化為職工的自覺遵循。
三是培育地勘單位的行為文化建設。企業行為文化建設一般包括領導者和職工這兩個層面。在領導者行為層面,作為文化建設的倡導者與引領者,它要求地勘單位的領導者要從工作實際出發,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不斷總結凝練出富有地勘特色的地勘精神,成為單位的行為規則,經過宣傳得到廣大職工的認同、遵守。隨著地勘事業的快速發展,地質服務領域不斷擴大,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能廣泛應用,這就要求地勘單位的領導者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系統,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增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推動地勘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在職工行為方面,企業文化的實質,是以人為本,即廣大職工是單位文化建設的根本。在地勘文化建設中,地勘單位既要通過各種途徑,加強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形勢教育和業務知識培訓,也要不斷促進職工思想觀念的轉變,大力提升職工素質。要充分發揮職工的主觀能動作用,讓全體職工盡快適應新形勢,展示新作為,主動擔當,勇于開拓,成為地勘事業轉型發展的中堅力量,增強地勘事業核心競爭力,為地勘事業轉型發展提供內在動力。
四是鞏固地勘單位的物質文化建設。屬地化以來,地勘單位逐步走向市場,在求生存謀發展的過程中,地質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為使地勘單位的發展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地勘單位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重視社會品牌效益。一方面要重視地勘品牌建設,現階段,礦業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地勘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先行性、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提供高質量解決方案,加強質量管理,以高效優質的地質成果為地勘單位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贏得更多的行業口碑,從而不斷豐富其地勘品牌的文化內涵;要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加強與社會各部門的協作,發揮地質部門的專業技術優勢,不斷拓展地質服務領域。比如,近年來,地勘單位主動適應新形勢,在地質災害治理、汛期地災應急調查處置等方面主動作為、積極作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完善地勘文化的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基礎設施是進行生產的先決條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地勘單位應不斷改進生產基礎設施,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保證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不斷改善職工的工作生活環境,加強基地的美化工作、完善職工的文化教育設施,活躍員工業余文化生活,提升地勘單位對外形象,增強員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總之,加強地勘文化建設,要以弘揚優良的地勘傳統精神為依托,結合地勘單位自身發展特色,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地勘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地塑造地勘單位形象、培養地勘職工精神,使之成為地勘單位長期發展的不竭動力,提升地勘單位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不斷推動地勘單位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再立新功。
參考文獻
[1]張新民.淺議地勘單位企業文化建設[J].科技風,2009(7):62–63.
[2]劉光明.企業文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李霞.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地勘單位核心競爭力合作[J].經濟與科技,2011(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