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玲 姚立明



一、“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評價的統領性
1.教學評價導“學”
案例:一年級學生學習隊列報數,教師提出本節課比比哪個小組學得好。要求隊伍整齊,站姿挺拔,思想集中,聲音響亮等。然后請學生們分組練、賽、評,教師給予優秀小組表揚章(圖1)獎勵。
分析:師生圍繞“比誰學得好”這一目標展開“學練賽”,首先讓學生明確“學”的具體要求,再以多種形式的“練”教學生學會方法,最后以“賽”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學”的階段,“評”積極導學,與“學練賽”互為交融,體現了對“學”的統領。
2.教學評價促“練”
案例:六年級學生練習技巧俯臥撐,教師設計評價單引導學生分組練習(表1)。活動結束后,教師給予學生相應星級的表揚章獎勵,星級最多的小組全員再獎勵。
分析:一張適宜的評價單會讓學生的“學練賽”更有效率。在學生學會動作方法的基礎上,或個人或小組練習,結合評價目標,學生互助互學,互相比拼。學生在“練”的階段,“評”有效促練,與“學練賽”融為一體,體現了對“練”的統領。
3.教學評價激“賽”
案例:四年級學生練習30m加速跑,分N組依次進行比賽,教師當即獎勵獲勝者表揚章,并在終點相應道次畫“正”字記錄小組單人獲勝次數,累積最多組全員再獎勵。教師講“田忌賽馬”的故事,啟發學生調配成員出場順序再比試。該設計讓30m加速跑不僅成了技能與體能的較量,更是學生團隊智慧的大比拼。
分析:該教學評價將個人與團隊榮譽緊密相連,學生每一次比賽不僅關系個人成績,還直接影響團隊是否獲勝。學生在展示的階段,“評”巧妙激賽,與“學練賽”互相統一,體現了對“賽”的統領。
二、“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評價的激勵性
1.目標激勵
案例:七年級學生進行“地彈球與大樹比高”游戲,將運動場邊的大樹作為參照高度,要求學生雙手頭上持球,原地跳起發力,用力揮臂進行地彈球練習,與大樹比高(圖2)。
分析:用“與大樹比高”的目標激勵學生。為達成這個趣味目標,學生雙手快速揮臂,腿部跳起發力,對照目標,互相較量。趣味的目標激勵對“學練賽”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2.團隊激勵
案例:七年級學生進行雙手頭上傳球游戲,學生分若干組圓形排列,分別以雙膝跪姿、單膝跪姿、馬步站姿等不同姿勢練習頭上傳球。球從1個依次增加至多個,球落地為游戲失敗,在規定時間內比哪組堅持時間久,獲勝組給予表揚章獎勵。
分析:比誰堅持到最后,對獲勝的團隊給予表揚章獎勵,以團隊激勵的方式激發學生密切配合與協作。良好的團隊激勵對“學練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榮譽激勵
案例:九年級學生中考體育模擬測試,中考前期基本是以賽促練的形式進行鍛煉,學生每天早、晚兩練,每周末測試一次,周一張貼光榮榜,并設立免跑機制,即凡是長跑滿分學生,給予一周5天晚訓全部免跑福利。測試總人數74人,3次測試時間分別是3月15日、3月24日和4月10日(圖3)。
分析:利用榮譽激勵,在光榮榜里做文章—展出免跑學生名單,這個決定極大地刺激了初三學生沖擊滿分的強烈欲望。3月15日光榮榜滿分榜3人,免跑10人;3月24日光榮榜滿分榜7人,免跑27人,成績進步明顯;4月10日光榮榜滿分榜13人,必測項目滿分榜28人,選測項目滿分榜18人,學生成績進步喜人。
三、“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評價的系統性
“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評價如果能與學期中每個課時教學評價相融,即擁有一個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將是對“學練賽”一體化教學評價的有力補充和督促。
1.評價策略作主導
案例:策略一“評價辦法”。筆者表揚章評價辦法是每20顆表揚章換取1枚銅鑰匙(圖4),3枚銅鑰匙換取小禮物一份,周末體育課設立5分鐘榮譽時刻,用于表彰和登記。期末表揚章總數位于班級前25%的學生獲榮譽獎狀。策略二“評價記錄”。設計表揚章評價記錄表,周末記錄得章次數并展示(見表2)。
分析:策略一“評價辦法”體現對“學練賽”的激勵性評價,策略二“評價記錄”表現對“學練賽”的過程性評價,兩者為學生學期綜合考評作積極參考。
2.評價內容作參照
案例:筆者施行課堂教學評價參照內容(表3)。以“評”為核心,梳理主要評價內容,實施個人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辦法。
分析:通過課堂“學練賽”歸納“評”的內容,化繁為簡,易于操作,使課堂教學評價具體化、合理化和簡便化。
3.評價體系作保障
一套合理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僅能激勵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也是對學生長期有效參與“學練賽”的有力督促。
案例:筆者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學練賽”制定簡易的評價體系(圖5)。
分析:將“評”體系化,以課、周、期末評的形式激發學生更好地“學練賽”。教師要關注學生品德表現、團隊合作、學練效果等方面。
——張飛玲(浙江省湖州市文苑小學,313000);姚立明(浙江省湖州市第四中學集團,3130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