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琴
撰寫案例是為了記錄精彩瞬間,反思經驗教訓,案例中的反思部分能反映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是凸顯出通過事件得到了哪些啟迪,提升了哪些育人理念,收獲了哪些教學方法的重要板塊內容。近日筆者學習了《中國學校體育》2020年第5期案例選登《一節“玩”出來的體育課》一文。筆者除了整體感覺很有收獲外,還對作者案例反思部分的描述特別感興趣,覺得對一線體育教師如何寫好案例反思有一定借鑒作用。
一、收獲與體會
1.從教學效果反思。形式服從效果,任何教學手段的選擇都應是服務于教學效果的。通過案例中的反思,可以看出作者注重對教學效果的及時分析,通過效果及時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首次授課教學效果一般,尤其是女生不能領會教師意圖,動作錯誤百出,作者及時發現不足,尋找原因,采取有針對性、趣味化的教學手段,學生學習動力足,學習效果自然就非常好,這就是從教學效果及時反思帶來的益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且教且反思”,只有不斷地從教學效果角度去反思,才能分析出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才能重新設計出更加優化的教學手段,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2.從教學行為反思。技能教學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科學的教輔手段,從“雙邊”的教學行為中反思出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可以發現,作者將“學生的學”作為主要思考方向,對自己前后兩次不同的教學行為進行了反思,雖然是同樣的教材內容,但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女生的真實想法,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達成度截然不同。原來的方法教學效果差,更新后的教法教學效率高。作者的反思提醒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細節,要能及時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這點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3.從教學理念反思。作者依據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理念和設計思路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在反思中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尋找解決辦法。面對女生不喜歡籃球運動的現狀,作者通過和學生的對話找到了方法,學生喜歡玩,那就從“玩”字入手。如何把“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動作和“玩”有效結合起來?作者獨具匠心,把教學中重要的步伐練習和上下肢協調能力培養組合,通過游戲逐步滲透、層層遞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達到了“這就是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啊,其實蠻好玩的,很簡單嘛!”的教學效果,可謂妙不可言!同時也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玩中學,學中樂”教學理念的最好體現。作者的反思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達到了通過“反思”總結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掌握運動技能、提高教學效率。
二、商榷與建議
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體會,提出“案例事件”中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供大家研討。
1.建議強化學生行進間運球的能力。作者教學流程設計層層遞進,逐步揭示主題,循序漸進,但在最后一個步驟持球練習中,學生一旦持球進行運球的時候,大多數學生是做不到人球一致的,尤其最后一步跨躍拿球這個動作是很難人球一致的,這個現象在女生中尤為普遍。
解決建議:在學生熟悉了行進間步伐練習的基礎上,要強化學生行進間運球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控球能力,同時還要設計出學生在跨右(左)腳的同時如何拿球,保持最后兩步流暢、動作協調。這個可以在徒手練習的時候,讓學生在跨右腳的同時雙手胸前擊掌,類似于持球、跨左腳的時候右手向前上方伸出,提高學生上下肢動作的協調性。
2.建議輔助器材的使用不能對正確技能形成負遷移作用。在學生熟悉步伐的練習中,運用氣球可以提高練習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力,保持學生練習興趣的持久力,但最后一步持球實戰練習中,就不適宜繼續使用氣球,作者是讓學生用籃球擊打氣球,看誰把氣球打得最高,這個舉措可能會導致學生的注意力放在怎么樣把氣球打得高,而不是如何能柔和地把籃球投出去,這個在技能學習上因為教輔手段的不適宜,可能會形成技能學習的負遷移。
解決建議:在最后一個環節中不讓學生用籃球擊打氣球,只要將籃球向前上方柔和地投出即可。
3.建議為動作技術學習創設實戰情境。行進間單手肩上投籃一般是在籃球快攻和傳切戰術配合中運用得較多,要求在較快的速度下完成,最后一步小是為了投籃者能調整前進節奏,便于最后穩定出手。在作者的教學設計中,缺少了運球速度變化的練習,作者可以讓學生在徒手的時候就進行由慢到快的步伐練習,在快的過程中特別強調如何控制自己身體的平衡,主要靠最后一步調整。持球后同樣要讓學生體會速度的變化,否則都是在慢速的情況下,學生掌握的技能是不適用的(特別是女生因為球性不熟悉,一旦速度變化,動作就會不協調),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學生在教學中技能掌握得很好,但一旦進入實戰情境下,學生就不會運用了。
解決建議:在這個時候,不要擔心出現錯誤動作,只要教師采用教學比賽的形式,創設實戰情境組織學生練習,問題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