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寧
一篇優秀的體育教育教學案例一定是“悅己悅人”的。所謂的“悅己”是寫作者把自己想表達、能表達的都寫出來,并試圖借此表達傳遞出對教育的見解,大有“我手寫我心”之酣暢淋漓。所謂的“悅人”,是專業人之間的對話,彼此情感聯結的訴求是身份與觀念的認同。不苛求文字的跌宕起伏,只要收獲了其背后的教學原理、教育理性及教育情感就有了幸會的喜悅。其中第二部分案例描述是教育生活中真實場域的再現,也被稱為案例敘事。這部分的內容與寫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一般認為是最好寫的,也是文章中最能引起閱讀興趣的部分。其實不然,很多敘事只能“悅己”不能“悅人”。
一、共性問題:文不達意的苦澀
寫作者在教育生活中所經歷的細枝末節,看似手到擒來,但很多時候卻舉筆維艱,因為案例敘事中的選材、立意、邏輯關系頗受考驗,稍有偏差就會飽嘗文不達意的苦澀,其中滋味難以言表。
1.選材不新。寫作者面對教育教學與生活中發生過的很多事情,總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與論文相比,案例敘事個性鮮明,它不該因為細小、瑣碎而變得平凡。成功的喜悅固然值得分享,失敗的經驗教訓也是警示,在這些熟悉的素材面前,寫作者如果具有“找茬游戲”的眼力,讀者就能體會到相同之處的細微不同,那精彩自不可言。
2.立意不準。要知道一段平常的文字能被讀者認可,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背后所傳達的思想、意境,這其實是案例描述之魂,透過各種表象,探知教育教學規律。當下教育中,違背教育規律及常識的事件仍有存在,而當寫作者教育理念缺失、認知錯位、內容失當、觀念陳舊、視野逼仄、方法悖論時,就如導航中程序混亂的GPS,方向錯了,再好的文字表述也只能當作反面教材讓讀者留有深思了。
3.邏輯不當。案例描述時,寫作者下筆時最苦難的境遇是思維能力的匱乏,邏輯關系不當。常常是事在眼前說不清楚,話到嘴邊寫不出來。好不容易憋出來的文字,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缺乏層次與邏輯,即使不影響意思的表達,但寫作者自己讀起來都十分晦澀,寫著寫著就成了“爛尾工程”,著實無趣。其實,案例敘事描述,就像寫記敘文一樣,開頭要簡潔明了、快速切題,過程翔實、細節突出,結尾緊扣立意、點題精練。而很多寫作者本意是想將案例說清楚,卻會用無關緊要的內容占用太多筆墨,反而使案例主題不能被凸顯,讓讀者覺得拖沓累贅。
對于絕大多數教師來說,案例描述面臨的第一個難題不是怎么寫,而是寫什么。優秀的案例描述都瞄準了課程、課堂與師生,都關注著實實在在的教育教學生活,在看似相同的、重復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總有些記憶深刻的、引發思考的、觸及靈感的瞬間或過程,其間的獨到之處值得回味。在案例寫作時,根據內容不同把它們分為教育案例和教學案例。
二、教育案例描述:教育事件和人的“糾纏”
教育案例描述就是合情合理地表達教育生活中真實的事件。案例描述中突出人和事件,關注人物性格及事件的結果,可以是抓住某一細節描寫,由點及面;也可以是一個事件,從起因到結果較為全面地再現。
1.細寫小事,小中見大。日復一日的教育教學過程看似簡單重復,而教育案例描述的精彩就在于發現司空見慣背后的不尋常。寫作者捕捉到的不經意中的小事件、小意外、小收獲,成就了教育的智慧傳遞與分享。如,“……樂樂突然跑到我面前,抓起我胸前的口哨就往自己嘴里塞,我著實嚇了一跳,急忙將口哨搶了回來,可他還是眼睜睜地盯著口哨,有著忍不住想要吹口哨的沖動。我就問他:‘是不是喜歡這個口哨?他搖了搖頭。我又問:‘那你是喜歡聽它發出的聲音嗎?他笑著點了點頭。”(摘自:上海閆文《抓住每一個能夠幫助學生的瞬間——以一名自閉癥學生的轉變為例》)
2.結構巧妙,文筆流暢。一般教育案例敘事要盡可能少些事情的起因和結果。開頭簡潔精彩,文章結尾精練且點題有力,筆墨要著重于豐富案例過程,重要的細節要渲染,無關緊要的內容要簡單陳述。為了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還可以在結構上采用倒敘設疑,注重描繪外部的動態,細化場景陳述,讓讀者見象起意。如,“我向他走去,突然發現他眼含淚水,神情黯然,似有萬番委屈。看到這,我心中不由得咯噔一下,試圖想安慰他一番,可這名男生卻故意掉轉頭走到另一邊去了。望著他那疲憊不堪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心里不禁充滿疑惑:‘難道……難道我做錯了嗎?”(摘自:江蘇許巖石《再給教師一次機會,教師會做得更好》)
3.人物豐滿,形象逼真。教育案例敘事,人物的描寫是不可缺少的,表情與動作最能刺激視覺,通過對人物言行、神態、動作的刻畫,可挑起讀者的閱讀興趣。用文字具象,貼近人物的內心;用對話繪聲,突出人物之間關系,塑造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對話不宜過多,精簡到全文最凝練處,減少讀者閱讀的疲憊感。如,“……小明站在我面前,滿臉通紅,眼睛瞪著我,一臉的怒氣,似乎就要和我打起來了。此時我看著孩子這樣,心里也特別生氣。心想他自己做錯了卻還如此生氣,為什么呢?我冷靜下來想問個清楚,可是他就是不開口。我又說:‘你想做什么呢?告訴教師。他還是不愿意開口,繼續握著拳頭,像是隨時要向我發起‘進攻似的。”(摘自:廣東宋華娟《愛的教育——一次處理偶發事件引起的思考》)
4.主題鮮明,突出典型。教育案例描述的最終目的是要透過事件表達教育理性、教育情懷、教育智慧。而同一件事,因寫作者敘述角度、詳略安排及情感傾向的不同都會表達出不同的觀念。體育教育教學中,鮮明立場的前提是尊重常識,敬畏規則,順應人性的需要,這樣案例描述才能引起讀者內心的共鳴與呼應。如,“……就這樣,六年級的籃球比賽誕生了一匹最強悍的‘黑馬,他們由不被任何班級看得起的魚腩球隊到最終獲得了年級比賽的亞軍!獲得亞軍的那一刻,孩子們大多都落淚了,不知是誰指揮的,全班同學對著我大聲喊:‘教師!我們愛上籃球了!”(摘自:北京劉斌 張可《最強“黑馬”誕生記》)
三、教學案例描述:教學過程與細節的“生成”
相較于教育案例描述,教學案例的敘事場景相對單一,指的是來自課堂教學中的各類事件。寫作者以自身或他人的課堂經歷為素材,描述特定環境下的教育行為、狀態,文字所承載的是教學發展方向、教師教學機智,指向的是其背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
教學案例的描述在選材、立意、結構上與教育敘事大同小異,但寫作中對人物的性格不做太多關注。教學敘事中,每個寫作者都應該是一個有慧眼的攝影師,善于把控、經營自己的鏡頭,給讀者以具體形象的畫面。
1.教學過程寫全。凸顯全貌,娓娓道來。在教學案例描述中采用白描寫作方法介紹事件的起因、過程及結果,過程清晰,主題突出,讀者讀起來簡單明了。如:授課內容是水平一《立定跳遠》,教學過程按照授課教師的安排有序進行。后面體能練習環節,學生分組競賽部分,一名學生在跳躍障礙物時用力過猛,雙腳踩到小欄架,倒在了水泥籃球場上。授課教師立刻停下來,經過簡單固定處理,和班主任一起帶著該生到縣醫院治療,途中主動聯系家長。經過一個多月的康復,該生痊愈,沒有造成嚴重后果。(摘自:安徽周新《一次本該避免的教學事故》)
2.教學預設寫精。遵循規律,方法得當。無論是技能教學還是知識傳授,都必須遵循認知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寫作者在描述與眾不同的教學智慧與應對策略時,著重針對問題應對和教學過程進行描述,讀者對其設計意圖及精彩之處就能一目了然。如,情景再現三:在學生學會立定跳遠后,我安排了一項跳躍比賽,通過三組練習讓學生在競賽中發展跳躍的關鍵能力。練習一:學生8人1組,將兩張墊子折疊后疊放在一起,每組墊子之間間隔1.8m左右,連續跳過4組,依次完成。練習目的:收腹提膝。練習二:……通過比賽,學生立定跳遠的姿勢更正確、動作質量更高、跳得更遠了。(摘自:浙江朱陳華顧琴鋒《依托核心體能發展關鍵能力——立定跳遠教學案例分析》)
3.教學片段寫活。突出生成,以人為本。好的課堂有科學的預設,更有精彩的生成。突發性生成有可能會成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也可能是教育的新契機。寫作者不需過度關注前因后果,應抓住生成瞬間,寫細、寫活,寫出背后想要表達的智慧。如,隨著墊球展示的進行,其他組同學共同為其吶喊加油,突然拋球者將球拋得過低,墊球同學飛快上前,單膝跪在地上,將球墊起后由于重心過低,摔倒在地,后面同學見狀迅速上前將其扶起,并準備墊球,結果由于動作不到位、擊球部位不對導致球被墊飛,展示結束。由于自己的失誤,眼淚迅速打濕了眼眶,小組其他同學都上去安慰道:‘咱們已經很努力了,況且你是因為幫助別人才失誤的……”(摘自:吉林王慶然《利用小組合作練習,健全學生人格》)
4.教學細節寫細。特寫過程,放大精彩。教學中所有的精彩都會匯集為學生的狀態及收獲。通過細節的渲染,用動作、聲音、表情描繪教室場景,讀者瞬間就有了現場感和代入感。如:當同學們看到我將這些道具拿進教室的時候,都感到非常興奮和好奇,孩子們瘋狂地尖叫,因為有些同學在電視上見過類似的器材,卻沒有見過真實的、如此之近地接觸過這些體育器材。(摘自:河南趙康 陳保《“無冰無雪”的一節冰雪教學體育課》)
歸根結底,案例描述寫作沒有固定模式,它不在于搭建了一個什么樣的框架,而在于寫作者對將要表述的思維過程是否了然于心。由于能力有限,就寫到這兒,關于體育教育教學案例描述的寫作已經“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但從閱讀者的角度似乎還意猶未盡,想多贅述幾句。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劉祥曾說過:一個人的教育理性,40%來自于專業閱讀、專業實踐與專業思考,60%來自于專業寫作。只有動手寫時,才能發現思維能力的欠缺,才會更加認真地閱讀、思考和實踐。說實在的,寫作者把平時工作中的瑣事當作下水文,寫寫流水賬無可厚非,而作為體育教育人的寫作,離開了“體育教育”特有的屬性,對于閱讀者顯然是有缺憾的。本文中所列舉的生動、鮮活、有理性的案例描述,均選自第四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在此向作者表示感謝。
“我手寫我心”,悅人悅己,來自閱讀、思考和實踐。致敬,我們都是體育人!
參考文獻:
[1]畢飛宇.小說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
[2]蔡淇華.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8.
[3]劉祥.改變,從寫作開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4]胡慶芳.課例研究,我們一起來:中小學教師指南(第二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