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秋 郝亞南
文化傳承與服務社會是高等院校的職能,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是辦學質量的體現,也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在為地方經濟服務中,高等學校應能夠滿足在不同時期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不同需求。2018年,遼寧省提出來了包括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遼西北、沈撫新區、縣域經濟在內的“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這一戰略的實施,輻射遼寧乃至整個東北地區,不斷釋放發展的新動能,為遼寧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為進一步深挖高等教育對振興發展的輻射潛力,省教育廳實施高等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工程遴選110個省級一流學科,布局了一批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起支撐作用的優勢學科群。沈陽音樂學院入選遼寧省一流學校和一流學科的高等院校建設行列。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動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充分發揮高校在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方面的功能,肩負起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保護傳承文化遺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
沈陽音樂學院作為一所以專業音樂教育為主的高等藝術院校,緣起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科優勢突出、師資力量雄厚、專業設置齊全。建院80多年來,學院的發展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宗旨。在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過程中,具備獨有的優勢。
(一)資源優勢
學院是我黨創辦的第一所高等藝術學院,血脈里始終流淌著紅色基因,有著得天獨厚的魯藝紅色文化資源。同時,由于身處東北地區,又有著鮮明的東北地域文化特色。學院始終秉承“植根民族、融入時代、突出特色、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繼承魯藝傳統,用音樂激勵人民,用藝術歌唱時代,用優秀作品引領先進文化,書寫時代精神,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思想精髓,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排演彰顯民族氣魄、凝聚中國力量、無愧于時代的優秀藝術作品,講好中國故事、唱響中國聲音。
(二)平臺優勢
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高等學校紅色經典藝術教育示范基地”,先后成立了“遼寧歌曲創作基地”“東北音樂舞蹈研究中心”“遼寧省中國民族聲樂教學實踐創新中心”等30余個試驗場所及示范基地,利用東北地區傳統音樂文化資源,創作謳歌時代主旋律的高水平音樂作品。同時,增設“魯藝音樂文化研究院”“東北音樂文化創新實驗室”“人文藝術研究院”等新的科研平臺,開展科學研究、提升學科顯示度,加強中國音樂文化研究,提高非遺傳承人群的傳承技藝和理論素養,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創新能力,培育中國音樂文化研究高峰,為新時代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做出新的貢獻。
(三)專業優勢
學院用優秀作品引領先進文化,書寫時代精神,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創作與排演一批富有中國特色、時代感召力與社會認可度的原創音樂作品。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特色專業、示范性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優勢特色專業14個,先后成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北方交響樂團、北方民族樂團、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團、北方青年合唱團、北方青年舞蹈團和北方流行樂團等多個藝術表演團體,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臺上;在《遼寧省2019年度優秀廣播歌曲大賽》,征集原創作品中學院作品占全省作品總數的四分之一,極大彰顯學院實力。學院勤于推動藝術實踐課程化、大型藝術活動項目化、產學研用一體化,推動文化產業與藝術教育協同發展,助推城市文化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輸送人才,促進文化產業的規模擴張和結構優化。
遼寧省“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對于高等院校是一次非常好的契機,也為各高等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高等音樂院校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有利于拓寬高等音樂院校社會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可以主動地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調整自身的辦學思路,使學校的教學活動、科學研究、平臺建設、創作展演與其提供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發展現實需要緊密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提高辦學質量和服務質量。因此,沈陽音樂學院高度重視教育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工作,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結合工作的重點任務,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研究,強化落實監督。并且,通過學院網站、專題會議等多種形式,進行教育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宣傳,在踐行的同時增強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建設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
(一)傳承紅色基因,以創作精品奉獻沈陽經濟區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振興的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三個推進”戰略部署,以優秀的音樂文化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以高水平的藝術創作和演出實踐促進學校“雙一流”建設,高揚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堅持用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表達師生對祖國的熱愛與贊美,有力推動學院在課程建設、創作表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同時也是學院繼承魯藝傳統,加強文化建設,服務社會,服務遼寧沈陽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生動實踐。
1.突出辦學特色,以項目為抓手推動課程改革創新
經典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誕生于沈陽音樂學院,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作為紅色基因傳承者,學院繼承魯藝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創新育人載體,有力推進學院大學文化建設和內涵建設。舉辦“思政+藝術實踐”《我和我的祖國》巡演系列音樂會,走進企業員工、醫護人員、環衛工人中,開展《我和我的祖國》宣講教唱活動,為沈陽岐山一校、朝陽市羅福溝鄉等各層面5000余人舉辦10場“思政+藝術實踐”活動,實現了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取得良好示范效應和社會反響。學院組織各校區600余名師生拍攝快閃《我和我的祖國》MV,激情唱響這部紅色經典,視頻點擊率達到7萬多。學院與省殘聯聯合制作手語版《我和我的祖國》,以獨特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兩個視頻在新聞媒體和“學習強國”廣泛傳播。學院還以經典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創作主線,創作排演大型交響音畫《我和我的祖國》,舉辦《我和我的祖國》綜合音樂會和高校巡演等系列演出活動。在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博會上,學院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進行文創產品展示,得到中央和省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2.發揮專業優勢,以項目為載體傳承創新優秀文化
學院以遼寧省歌曲創作基地為依托,創作了大型組歌《放歌新時代》與大型聲樂組曲《振興之歌》,均被遼寧省確定為學科重大標志性成果,是遼寧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扶持項目。這兩部作品歌唱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歌唱時代楷模,歌唱家鄉,以音樂藝術的形式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遼寧日報、沈陽日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對這兩部作品的創作與展演作了深入報道,這是沈陽音樂學院發揮專業優勢,創作演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的生動實踐,為師生搭建了創作演出平臺,豐富了遼沈人民文化生活,為學院樹立了良好品牌與形象。
(二)深化平臺建設,以校企聯盟推動沿海經濟帶
沈陽音樂學院成立遼寧省樂器產業校企聯盟,在深化產教融合、催化產業創新、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助力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做出了貢獻。
1.以科研促生產,形成“政、校、行、地”協同發展新格局
沈陽音樂學院分別與營口市政府、營口市教育局、營口市中專學校簽訂“文化發展戰略協議”和“聯合定向培養協議”;與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營口分廠)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項目;與營口漢諾威鋼琴廠、格林希爾鋼琴廠聯合開展鋼琴制作技術改造升級項目,共同申報國家專利1項等。同時,開展校校合作,聯合全國八所音樂學院召開兩屆“全國高校樂器制造專業教育論壇”。同時,充分發揮遼寧省樂器產業校企聯盟平臺作用,為畢業生與用人單位搭建雙選平臺,對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
2.以合作推成果,促進產業教育大融合
學院舉辦“東北樂器文化與音樂教育展覽會”,以品牌展示、國內外專家講座、專場演出、現場樂器制作、校企專家高峰論壇等多種形式,體現出高校、企業“融合、創新、協作、共贏”的綜合優勢,為帶動樂器產業發展,促進遼寧文化振興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通過對參展企業、行業專家、學生志愿者,深入了解供需信息,為及時調整以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教學實踐基地、探索人才定向培養模式、鼓勵雙師型教學提供依據;會上展示了校企合作成果,包括沈陽音樂學院漢諾威鋼琴音質優化項目、大連佳音科技智能樂器糾錯系統等,推進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
(四)創新育人模式,以原創藝術助力遼西北
遼西北作為遼寧幾大經濟板塊中較薄弱的區域,受到自然條件、區位條件和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的制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一直相對落后,當地文化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學院成立了對接遼西北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服務地方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同時對行動計劃細化分解,確保行動計劃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助力遼西北經濟社會的路線中,以鐵嶺市、朝陽市為對接單位,分別制定服務工作方案,以創作展演的方式培育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1.對接鐵嶺——追憶偉人風采,弘揚民族精神
沈陽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對接遼西北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走進鐵嶺“銀崗書院”,與鐵嶺政府及紀念館領導洽談學院服務遼西北地區經濟發展工作。為緬懷與弘揚周恩來總理為黨、人民、國家和人民軍隊建立的卓著功勛和崇高品德,創作排演舞臺精品劇《翔宇》,用文藝傳播奮發進取的正能量,堅定鐵嶺人的文化自信,以此打造偉人品牌文化,提升追憶偉人風采的紅色之旅旅游精品路線的吸引力,從而促進鐵嶺經濟社會的發展。該劇在遼寧省第七屆大學生戲劇節中展出,獲最佳劇目、最佳編劇、最佳導演3項大獎,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2.對接朝陽——探索溯古塑今,編演時代新作
紅山文化,是中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華夏文明最早的遺跡之一紅山女神像也是中國最早的女神像。保護傳承紅山文化,在一定意義上能夠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沈陽音樂學院發揮“音樂與舞蹈學”一流學科優勢,與朝陽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保護、傳承紅山文化中音樂舞蹈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在尊重歷史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創作集歌、舞、樂為一體舞臺劇目《紅山女神千古情》,全力打造紅山音樂舞蹈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全面促進朝陽市經濟社會發展建設。
(四)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以特色服務縣域經濟
遼寧省把縣域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戰場,納入“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集中攻堅,縣域發展的潛力和活力正逐步釋放。學院對接撫順新賓縣、沈陽法庫縣,深入挖掘當地音樂文化資源,突出民族與地域特色,打造旅游經濟競爭力。
1.對接新賓——保護文化遺產,打造地區品牌
學院與撫順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結合,保護、傳承滿族音樂舞蹈文化資源,并對其進行創新性發展,與撫順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赴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進行調研,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致力于拯救與挖掘、傳承與發展滿族音樂、舞蹈文化,打造遼寧撫順特有文化品牌,將現代元素融入民族特色之中,創作集歌、舞、樂為一體的大型舞臺劇目《滿秀》,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全面促進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更好地發揮學院的學科優勢與撫順的地緣優勢,共同攜手,將滿族音樂舞蹈文化以舞臺藝術的形式進行全方位地再現,使其成為遼寧——魅力中國城的亮麗名片,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助力撫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2.對接法庫——立足教學實踐,倡導和諧共生
學院對接沈陽市法庫縣,創作排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音樂劇《鶴之緣》,榮獲遼寧省第七屆大學生戲劇節最佳劇目獎。這是沈陽音樂學院歷史上第一部原創音樂劇,在思想性、藝術性、教育性等方面獲得了多位專家的高度評價,成為教學實踐和藝術創作高度融合的成功典范。該劇在創作中巧妙地運用了一個“緣”字將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三種積極和諧的關系有機串聯起來。音樂劇《鶴之緣》的創作也是繼承魯藝光榮傳統、弘揚魯藝精神的實際行動,是沈音師生踐行魯藝傳統、踐行新時代戲劇藝術創作初心和使命的有力體現。充分展現了戲劇影視學院的教學與創作成果,展示了師生風采,通過創作排演優秀的戲劇作品,更好地為社會培養與輸送適應時代發展的實踐性人才,推動新時代戲劇藝術事業繁榮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高等教育以服務求生存、以特色謀發展的必由之路,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是歷史賦予遼寧省高等音樂院校的責任和使命。沈陽音樂學院將繼續堅持藝術教育的正確方向,不斷提高專業水平,對音樂精品創作與文藝力作展演進行具有時代主題、時代精神的嘗試與探索,積極服務社會、服務遼寧振興,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促發展、以明德引風尚。
注釋:
[1]陳廣山:五大區域發展戰略下實踐教育社會化治理研究》,《遼寧高職學報》,2019第2期,第55頁。
參考文獻:
[1]唐國華:《關于遼寧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助力振興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現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7期,第1—3頁。
[2]張紹萍:《職教集團服務“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研究》,《智庫時代》,2019年第23期,第16—17頁。
本文為遼寧省教育廳2018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高等音樂院校服務遼寧五大區域發展戰略研究與實踐——以沈陽音樂學院為例”結題成果
姚艷秋 沈陽音樂學院教授
郝亞南 沈陽音樂學院學科發展規劃處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