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哈馬卡排簫是南美洲安第斯地區的民間樂器種類之一,是卡哈馬卡(Cajamarca)當地印第安克丘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傳統音樂活動載體。在該地沿襲至今的民間土風中,這種樂器伴隨其歷史的傳承不但擁有自身的形制樣式,而且其音樂賦予了曲調歡暢的愉悅風格。進一步從深層次的意義上而言,卡哈馬卡排簫更反映出了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文化氣息。在此,本文接下來的書寫以卡哈馬卡排簫作為調研對象展開,主要述及探尋卡哈馬卡排簫的民族音樂學考察研究。
卡哈馬卡山城位于南美洲秘魯的北方地區,這里雖說是卡哈馬卡省的首府所在地,實際上是一座位于安第斯高原環境下的山中小城。就地形面貌而言,整個山城依周圍山勢呈西北至東南方向延伸格局坐落于山間地勢開闊的低洼谷地。接近城區外圍地段,稀稀落落的安第斯低矮民居安靜地點綴山間,附近多是開墾出來栽種了農作物的山間莊稼地。進入城中,街區巷道交錯,沿街可以看到一些印第安或西班牙式的混合型結構房屋居所,特別表現在房屋中窗戶和門框的樣式更是突顯出了典型的西班牙伊比利亞風格。城區中心主要街道上有很多的各種店鋪買賣,一般日常漫步于街市總能不時地看到來往的人群中有一些顧客在某一店鋪選購著富有當地特色的毛紡服裝或手工制作物品。行走在城區中,你還會看到一些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歐式天主教堂建筑。另外,城中知名的兵器廣場是卡哈馬卡山城的亮點所在,這里是供人們休閑或散步的好去處,每天都有眾多的人們在此流連駐足,遇有節日更有一番歡天喜地的熱鬧慶祝景象。
卡哈馬卡遠在公元900年的時候就有了古老的文化。到古代印卡王朝時期,這里被國王卡帕克·尤潘基征服從而成為該帝國的一部分,并且在印卡文明中享有“印卡人的土地”美譽。在秘魯歷史的殖民時期,歐洲西班牙人的到來和開發使這里又成為當時的殖民山城。列國志《秘魯》中有這樣的描述:“1532年11月15日,西班牙征服者皮薩羅在這里抓捕印卡王阿塔瓦爾帕,數月后將其殺死。西班牙人在印卡建筑基礎上建新城,發展農牧業和紡織業,并發現瓦爾加約克礦山,1772年起成為殖民地經濟中重要城市。”[1]如今,卡哈馬卡山城中手工業較為活躍,商貿活動也展現出了較好的態勢,而城區周圍的農業和畜牧業為當地的城市發展提供了食物產品可靠的來源。
盡管卡哈馬卡是安第斯山城,但現在高原上有公路和周邊地區交通往來。從卡哈馬卡出發,往南可達拉利伯塔德(La Libertad)省的很多地方,向東南可去圣馬科斯(San Marcos)的圣馬科斯城,往北可達烏阿嘎約克(Hualgayoc)的班巴馬卡(Bambamarca)城,向西可通圣帕博羅(San Pablo)的圣帕博羅城。如此從交通情況來看,卡哈馬卡是聯系周邊地帶的樞紐,可以說這樣的交通環境為當地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6年上半年期間,筆者去到遙遠的安第斯地區進行實地采風考察。6月15日傍晚時分,筆者身背行囊在利馬城走在通往長途汽車站人流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到達車站稍作短暫的停留候車后,晚上坐上了通往秘魯北方地區的長途汽車。
是夜,汽車奔駛在夜色茫茫的近海公路上,行至天明不久到達沿海地區的一座小城近郊下車。經過向路人的多次打聽后來到一處有些散落車輛停放的露天車站點,等候了一會兒很快就換乘擠上了一輛開往卡哈馬卡的小巴士。一路上,和先前夜里在沿海地區行車的感覺完全不同,這輛使用有些年頭的普通小客車在顛簸的崎嶇山間路途中搖晃著前行,沿路順著地勢的彎彎扭扭爬上了越來越顯高的安第斯山。臨近午時,車子終于抵達卡哈馬卡山城。
經過幾經尋找查訪后,終于聯系上了當地的排簫樂手。當天下午5點多鐘見面時大家相互之間都表達了真摯的問候,排簫樂手何塞·伊諾滲德·米羌·比陽努瓦(José Inocente Minchán Villanueua)和何塞·拉莫斯·米羌·比陽努瓦(José Ramos Minchán Villanu- eua)對筆者的遠道而來表達了由衷的熱烈歡迎。在筆者向他們說明來意之后,隨即就展開了一場有關當地排簫樂器及其音樂話題方面的焦點訪談。當大家正處在愉快而又融洽的交談興頭之時,兩位排簫樂手為了表達歡迎筆者的到來,主動熱情地表示他們要獻演在慶祝場合中經常演奏的排簫音樂。繼而,兩位排簫樂手在演奏前先對排簫和鼓進行了簡要的調試。這種調試即是拿起排簫通過熟練的試吹方式以檢驗樂器并使之能夠發出恰當的音響。鼓的調試一方面是通過擊奏從而知曉是否調節鼓膜的緊張度,另一方面就是嘗試著通過敲擊獲得演奏需要的鼓點感和一些演奏中要表達的節律。之后,在正式開始演奏音樂時,其中主要的排簫演奏者通常開始稍微的先吹奏起來,隨即,另一個排簫樂手一邊擊鼓,一邊合拍緊跟并順暢地進入合奏。一曲歡快的音樂演奏完畢,大家不約而同地報以熱烈的掌聲。筆者向兩位排簫樂手請教了其中的音樂。接下來他們又演奏了多首排簫樂曲,之中還熱情不斷地和筆者就這些排簫樂曲展開了探討。就這樣,我們的交流和音樂觀賞在友好的氛圍中一直持續進行到晚上8點多鐘才結束。

在接下來的后續幾天中,筆者就卡哈馬卡排簫音樂事項一方面走訪當地群眾和有關的文化部門。另一方面就是采集排簫樣本及其音樂表現情形,并對當地排簫與民俗活動的關聯作了進一步的考察。通過進行相關的采風調研,從中對卡哈馬卡排簫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
在卡哈馬卡,當地人稱排簫為安塔拉。在排簫的形制方面,卡哈馬卡排簫是一種單排組合結構的編管類樂器。在體態樣式上屬于一般的中小型號排簫,這種排簫的規格尺寸非常適合手持演奏。編管一般多以15管制式構成,在排簫的一面或稱為正面部位通常使用兩塊小長條橫板對排簫音管加以固定控制。一塊水平置于排簫吹口端偏下位置,另一塊則置在靠近排簫長短不同的閉口端附近。其中在編管和橫板之間再用細小的線繩進行編扎以穩固排簫形狀。在音位音響方面,卡哈馬卡排簫的發音一般來說音域位在樂音體系的中聲部位置,在音位安排的傳統設計上,盡管能吹奏出一長串的不同聲音,但歸納起來實際上是一種五聲音階的音響風格。就音色來看,卡哈馬卡排簫因其制作選用自然的禾本科竹類材料,竹類特有的植物纖維結構決定了這種樂器在聲音上具有的質地品韻,加之制成排簫樂器后所設定的特定音高位置,所以,卡哈馬卡排簫在音色方面可謂是具有溫和而又清秀的聲音效果。
在卡哈馬卡排簫的演奏應用方面,卡哈馬卡排簫安塔拉作為樂器,它的形制結構形態在當地民俗活動中足以演奏其本身傳承的曲調,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也就是說,卡哈馬卡排簫是一種用作獨奏的樂器。但在當地的民風中,卡哈馬卡排簫通常情形下一般多與一種稱為波維多鼓的樂器相配合使用。這樣,卡哈馬卡排簫就成為了合奏音樂中的主奏旋律性樂器,演奏時多由波維多鼓為之擊鼓伴奏。在表演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卡哈馬卡排簫的演奏多為小型組合形式。即一個排簫樂手在演奏排簫的同時,也演奏波維多鼓?;蛘邇?、三個排簫樂手共同組合在一起,其中只使用一面鼓配合演奏的組合形式。
從卡哈馬卡排簫演奏的音樂來看,樂曲主要來自當地民間藝人傳承的傳統保留曲目,在音樂形態方面一般多為雙數節拍,曲調流暢,起伏的旋律中常伴隨附點或切分音型,音樂總體上多表現出歡快的風格。波維多鼓的配合演奏中鼓點動感較強,多有附點節奏,從而增強了演奏中音樂的歡快氣氛。
卡哈馬卡排簫演奏應用的環境有其當地民俗活動的空間場景。在卡哈馬卡的民間習俗活動中,當地排簫常用在一些節日慶?;蛉粘5囊恍┑胤斤L俗性活動中演奏。節慶表演主要有當地的如笛管吹奏節、狂歡節、父親節和國慶節等,風俗性活動中演奏排簫慶祝主要有生日聚會、朋友相聚或新居落成等等。在如此這些諸多的慶祝場合,排簫演奏的場景主要有戶外場地中的演奏和庭院中的演奏形式等,其中的音樂表達給予了慶祝活動的美好語境。
排簫安塔拉在卡哈馬卡為人們所熟知。其久遠的傳統依然在當地的民間悄然留存。從采風考察中可見,卡哈馬卡排簫與當地的民間習俗關系緊密,主要表現為排簫演奏與一些節日或風俗性的禮儀活動等相關。在這些場合中,人們演奏排簫音樂豐富了慶祝活動的內涵。
卡哈馬卡排簫的類別及其音樂有當地的地域特色。在使用的排簫樂器中,排簫的形制結構有其地方傳統。在音樂形態方面,排簫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表現在音樂的演奏形式和音樂的結構形式中都體現了卡哈馬卡地域的音樂情懷。
透過卡哈馬卡排簫音樂活動,我們可以感受到它架起了當地的音樂“傳統”和“當下”關聯的橋梁。從樂器本身而言,排簫是當地人們長久以來用于節日或風俗性慶祝活動的有形實物。再從排簫音樂來看,排簫樂曲中來自民間傳承的地方性音調在豐富慶祝活動的同時,其音樂的鄉土情味和慶祝環節緊密結合,從而客觀地把“傳統”的音樂表現形式和“當下”的音樂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獲得了音樂“傳統”和“當下”的共時結合。若從慶祝活動和排簫音樂的關系來看可見,慶?;顒訁⑴c者和音樂演奏者通過排簫及其音樂進行著思想的交流,人們不僅在慶祝場景中享受著音樂的洗禮,而且更從深層獲得精神方面的美好感受。因為這種音樂形式在當地有長久的積淀,傳遞出了其民風中慣有的音韻。由此可見,慶?;顒雍团藕嵰魳愤@種二者相合一致的結合自然呈現出了音樂的“傳統”和“當下”的緊密關聯。
卡哈馬卡排簫是通過人們在慶祝的語境場景中展現出來的,音樂的曲風格調歡快,而慶祝時又適逢歡樂的場景,兩者相互依托,相輔相成。仔細品味其中可知,節日或風俗性活動本身就是一個喜慶的氛圍,加之排簫音樂有其歡樂的氣質,故慶祝和音樂此時融合更是相映成輝,使得慶?;顒映錆M了情景和諧的喜悅色彩。
卡哈馬卡排簫作為南美洲安第斯地區民間習俗中的一種音樂現象,反映了當地人們生活實踐中的社會價值,它是人們認識當地民間音樂而呈現出來的一種引人矚目的形式,具有十分有價值的音樂文化意義。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2018年度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特色創新類項目“秘魯安第斯排簫音樂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WTSCX057)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白鳳森:《秘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2頁。
孫波 博士、星海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