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中國食用菌產業的不斷升級發展,推動全國食用菌產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然而在其迅速發展的同時,融資卻成為制約食用菌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對當前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及產業模式進行了分析,指出了普惠金融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普惠金融;食用菌產業;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2016年1月國家發布《“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該規劃對金融機構參與精準扶貧,規劃了明確的方向,要“鼓勵和引導各類金融杉的hQa寸扶貧開發的金融支持”。2017年黨的十九沐才及告提出要實施鄉才飾洪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力口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應該從扶持政策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在這樣的現狀下,應該如何構建普惠金融支持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路徑,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食用菌行業生產中,更好滿足各類生產主體的資金需求。
1 普惠金融的發展
1.1 普惠金融的內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發展普惠金融”作為國家戰略以來,隨著《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印發,中央各職能部門和各級政府積極推進普惠金融發展各項工作,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引導各類金融服務供給主體做好刁、微、“三農”、扶貧等普惠金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服務,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擴大、重點領域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不斷提高,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發布的報告《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普惠金融:實踐、經驗與挑戰》中對于普惠金融的理解,該報告認為普惠金融是指:個人、小微企業(MSEs)能夠獲取和使用一系列合適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些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消費者而言便捷安全,對提供者而言商業可持續。
1.2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分析
在中國普惠金融決速發展的過程中,政策性杉湘、傳統商業銀行與面向特定人翻凰劃瀕信貸、微型金融的金融組織共同組成了我國普惠金融服務體系。這些金融機構各有特色并互為補充,多樣化的金融實踐為中國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可行之路。
近幾年來,普惠金融服務水平穩步提升,金融服務可得性、使用情況、質量進一步改善。全國及農村地區總體上實現了人人有銀行結算賬戶,鄉鄉有ATM,村村有POS機。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點村級行政區覆蓋率達98.23%。引導金融機構精準對接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金融服務需求,拓展移動支付應用。信用信息體系建設日趨完備。截至2018年未,建立信用檔案的小微企業261萬戶,農戶1.84億戶。征信系統已經收錄了9.8億自然人、2582.8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建設進入向市縣延伸機構設置和業務拓展的關鍵階段,農業信貸擔保規模穩步擴大,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2 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各地將食用菌產業作為區域經濟調整、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從扶持政策和市場開拓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生產主體明顯增多,產量、產值雙增長。傳統產區品種結構調整趨向優化,三產融合開始起步。新興產區的生產呈現正常波動,符合農業生產的規律,跨地域生產調整需要經歷多年度的適應與過渡。產業不婦研投入逐年加大,技術和裝備水平提升較決,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提升,電商交易增多,數據經濟已經起步。深度加工產品漸多,產業內部專業化分工逐步細化。
2.1 食用菌產f連年保持增產增值
2018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3842.04萬“鮮品,下同),比2017年3712萬t增長了3.5%,2018年產值293737億元,比2017年2721.92億元增長7.92%。從圖1,圖2可以看出,2010-2018年食用菌總產量和總產值都保持穩定的增長態勢,總產量從2010年的2201萬t增長至2018年的3842萬t,總產值近幾年翻了一番。
2.2 食用菌種植基地分布情況
從全國食用菌產量分布情況來看,傳統產區依然集中在河南省、福建省、山東省、黑龍江省、河北省)、吉林省、江蘇省、四川省這幾個重要省份,2017-2018年,這幾個產菌大省產量都保持在200萬t以上;新興產區從增長幅度看,尤以廣西和貴州兩省發展最快。與2017年相比,廣西壯族自治區增長66.26%、貴州省增長45.01%、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是通過開展調研督查、培訓指導、示范推廣和項目推動等一系列措施,食用菌產業漸成各地培育的優勢特色產業,助農脫貧增收的重要助推器。貴州省食用菌產業作為全省重點扶貧產業,近年來強勢推動。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和豐富的野生資源等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按品種統計產量2018年過100萬t的依次是:香菇(1043.12萬t)、黑木耳(674.03萬t)、平菇(642.82萬t)、雙抱蘑菇(307.49萬t)、金針菇(257.56萬t)、杏鮑菇(195.64萬t)和毛木耳(189.85萬t)。排在前7位的品種總產量占全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的51.89%,是我國食用菌生產的常規主品種。2018年產量在99~20萬t的品種依次是茶薪菇、滑菇、銀耳、真姬菇、秀珍菇、草菇等6個品種。
中國各地依托種植食用菌的品種打造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品牌。各類食用菌主流品種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福建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四川省以及河北省等六個地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發展。
2.3 食用菌產品出口分析
據商務部統計,2018年,中國出口香菇(干品,下同)153,961.8t,同比增長5.5%,金額231955.4萬美元,同比增長13.6%,平均單價巧065.8美元/t,同比增長7.7%。2018年,自中國進口香菇的國家和地區中,按金額排名,第一位是越南,52,512.0t,同比增長51.2%,金額89,196.16萬美元,同比增長56.6%,平均單價為16985.9美元/t,同比增長3.6%;
2018年,中國出口食用菌罐頭245,123.2t,同比增長7.0%,金額為58236.4萬美元,同比增長49.5%,平均單價2375.8美元/t,同比增長39.6%。
3 中國食用菌產業比較典型的運作模式
3.1 以龍頭企業為主導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各地不斷創新食用菌產業發展模式,堅持立足實際,追求實效,以龍頭企業為主導,以工廠化生產為重點,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主體,采取政策引導、典型引路、科技支撐等措施,構建了適合各地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模式。鄒城市通過構建“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了政府引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科技支撐、全市上下共同參與的良好局面,建立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食用菌產業體系。河南夏邑縣形成以“合作組織一龍頭企業一基地一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3家龍頭企業中,夏邑縣中州食用菌開發公司被省定為全省56家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之一;山西省廣靈縣堅持“公司十基地+農戶”方針,拉長產業鏈條,走“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的產、供、銷一體化道路,使廣靈食用菌產業真正成為富縣、富民的支柱產業,把廣靈建成全國食用菌標準化基地縣。
3.2 “縣域工廠化”生產模式
古田縣精心培育食用菌產業,建立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分工、社會化合作的食用菌全產業鏈體系,推動食用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縣域工廠化”生產模式。“一產”是古田食用菌產業的關鍵優勢所在,目前全縣已開發食用菌品種37種,2018年食用菌產量達87萬t,其中銀耳產量占全球90%以上。古田食用菌在全國市場之所以長年保持領先優勢,在于“縣域工廠化”生產與工廠化生產的協同發展,這一模式極具古田特色。
在營銷模式上,古田縣積極采用互聯網技術,渤海商品交易所在古田設立銀耳交收運營中心,實現了銀耳交收提貨“通存通兌”;成立食用菌協會電子商務分會和設立了全國首個食用菌專業電子商務創業園,使食用菌營銷率先邁進電商時代;同時,古田縣打造品牌戰略。古田縣先后被授予“中國食用菌之鄉”、“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縣”、“全國食用菌生產基地縣”等稱號,國家農業部、原外經貿部將古田定為全國園藝(食用菌)產品出口示范區。特別是古田縣還成功打造了“中國食用菌之都”的區域品牌和食用菌產業的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一“古田銀耳”。
3.3 當地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多方位構建食用菌主導產業
政府事業單位主導,推動食用菌行業發展。以慶元縣食用菌管理局作為牽頭單位,創建浙江省麗水食用菌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創建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持有公共品牌“慶元香菇”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慶元灰樹花”成功申報為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人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創建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慶元縣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
各地政府也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扶持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四川省康定市特別重視羊肚菌產業的發展,2015年州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羊肚菌等生態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意見》。康定市優先把羊肚菌產業發展作為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特色產業,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湯陰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意見》,制定了18條扶持獎勵政策。部分鄉鎮也出臺了各種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魚臺縣政府都高度重視毛木耳產業發展,將其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先后出臺《魚臺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2013年突破特色農業產業扶持辦法的通知》、《魚臺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毛木耳菌包生產改造升級的意見》、《魚臺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現代農業發展扶持獎勵項目考核辦法的通知》、《中共魚臺縣委、魚臺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多項支持文件和扶持政策。
4 普惠金融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路徑分析
4.1 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為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當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持續加大食用菌產業的拓展力度,建立健全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可以考慮把行政力量、金融力量結合,成立縣金融服務中心、鄉金融服務站、村金融服務部的三級金融服務網絡,構建“三級聯動、政銀融合”的服務體系。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向縱深化發展,有效提升了農村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此外,根據涉農金融機構回歸本源的監管要求,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等銀行業機構紛紛找準服務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市場定位,下沉服務重心擴大產業服務范圍,實現網點覆蓋服務地域內全部鄉鎮;堅持做優特色服務,將金融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堅持專業服務方向,提高專營支行、部門和中心的運用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效率,利用本鄉本土優勢,形成特色化的比較競爭優勢,切實發揮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主力軍作用。
4.2 創新適合食用菌產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渠道
提高金融產品創新能力,增加適合食用菌產業需求的金融產品。對于規模化經營的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和中小企業,探索建立區域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并配備建立風險補償或擔保機制;對于規模偏小的食用菌農戶,積極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和小額信貸這些靈活的模式。支持貧困戶利用金融扶貧貸款自我發展,采取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帶資人股、紅利再投資、自主發展四種戶貸戶用的方式。
鼓勵農村金融機構根據需求主體的不同建立差異化的涉農信貸管理體系,探索以大額訂單、大棚設施、應收賬款為標的的抵押貸款業務,大力推行農產品供應鏈融資,探索核心企業擔保、同業互保等信貸新模式。同時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息優勢建立名錄數據庫,利用互聯網積極搭建與農村金融機構的信息服務交流平臺,以提高涉農信貸的成功率。
4.3 構建數字普惠金融服務食用菌產業的信息平臺
近年來,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為代表的網絡信息技術不斷取得突破,金融科技應用加速深化,能夠有效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成本,消除物理網點和營業時間限制,破解普惠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使食用菌產地很多農戶和小微企業能夠獲取價格合理、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務。
作為普惠金融重要的服務對象,以食用菌產業為代表的這些小微企業或小微經濟體的融資需求與目前很多銀行的供給存在不小的缺口。這種缺口的存在會帶來潛在的利潤,因此銀行有意愿提供更多的服務。但在服務能力方面,銀行需要根據當地食用菌生產小微群體的需求特征,運用數字技術改造機構,提供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構建綜合化金融服務生態圈。同時,在運用技術及與其他機構合作的基礎上降低服務價格,獲得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升盈利水平,成功完成普惠金融服務轉型。
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利用普惠金融的數字化綜合平臺、服務模式和業務產品,延伸服務半徑,拓寬服務渠道。新興互聯網金融服務商重點服務食用菌產業經營性融資需求,開發貼合需求特點的借款產品。
[參考文獻]
[1]潘洪相.鄉村振興視角下民族地區農村治理路徑優化研究[J].大眾標準,2019(10):123-124.
[2]樊麗芳.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的現狀、原因及改革路徑[J].中國信用卡,2017(9):65-69.
[3]曾剛,何煒.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9[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56-63.
[4]馮興元,等.農村普惠金融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74-87.
[5]南淑華,閔曉杰.互聯網背景下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食用菌,2019(12):59-61.
[6]華進.農業流域循環經濟模式下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食用菌.2019(12):62-64.
[收稿日期]2020-04-26
[基金項目]2017年度廣西高校中背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基于功能金融視角下的廣西農村金融體系重構研究》(2017KY1309)。
[作者簡介]謝琳(1982-),女,廣西象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