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東北與關內貿易由來已久,雙方貿易商品互為補充,相互依存。但東北淪陷后,日本建立偽滿政權,把東北作為其原材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實行一系列殖民統治政策,對東北進行壓榨和掠奪,使東北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東北與關內貿易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偽滿政權;關內;東北;貿易
【中圖分類號]F727
【文獻標識碼】A
所謂東北,在歷史上曾泛指奉、吉、黑、熱河和內蒙東部,今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本文的東北指今黑、吉、遼三省。東北作為清王朝的根基所在、發祥重地,清前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東北與關內雖有貿易往來,但也相對較少。清后期隨著東北土地的解禁,大量移民進入東北,東北的經濟逐漸發展,東北與關內的貿易往來日趨頻繁。關內以向東北輸入衣料、綢緞、紙張等工業制成品為主,東北向關內以輸出糧豆類農產品和煤炭、畜產品為主,營口開埠后雙方貿易活動更為豐富。但隨著日本勢力進入東北,東北淪陷后,日本為進一步對東北進行壓榨和掠奪,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使東北與關內的貿易在數量和種類上相較于淪陷前都有所變化。
1 東北淪陷前與關內的貿易情況
東北淪陷前與關內的貿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營口開埠前東北與關內的貿易,這一階段東北與關內貿易雖有發展,但貿易數量相對較少,貿易種類也不豐富。第二階段為營口開埠后東北與關內的貿易。營口開埠后,東北與關內的貿易無論是在種類還是總額上都有所發展。
1.1 營口開埠前東北的經濟狀態及與關內的貿易情況
東北是滿清的發祥之地,物產豐盈,土地肥沃,滿清視其為根基所在,起初實行“封禁”政策。那時東北的社會經濟發展緩慢,與外部交流較少,但也有所貿易往來,至后期“封禁”政策解除,東北發展速度加快,與關內貿易往來也隨之增多。其地處我國邊疆地區,氣候寒冷,因此獨特的地理和氣候使其在產品輸出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東北向關內輸出方面以馬匹、糧豆、貂皮和人參等為大宗。
清統一前,滿族社會內部具有初期封建性質的社會生產關系已有了一定的發展,其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得到了初步發展,但相較于關內,發展還是較為落后。清統一后,包括東北地區在內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速度變快,東北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獲得快速發展,東北盛產大豆和高梁,而以大豆和高梁為原料的燒鍋、油坊之類的手工業便顯得突出些,但工業制品方面較關內仍顯落后。因此輸入方面以衣料、綢緞、砂糖、紙張、旱煙、水煙及其他工業制品為大宗。
1.2 營口開埠后東北與關內的貿易
營口開埠后,外國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勢力伸向東北,東北的貿易被迫納入國際軌道。后期東北先后被俄、日操控,但東北與關內貿易總體趨勢是上升的,貿易商品種類也日趨豐富,貿易地域遍布華北、華中和華南。
1.2.1 營口開埠后東北與關內的總體貿易趨勢。1864年營口開埠,設立海關,東北被迫納入國際軌道,而東北與關內的關系,也由于這種形勢的推動而更加密切,這在貿易方面更是很明顯的表現出來。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為例,雙方貿易額呈上升趨勢。以1894-1904年東北與關內貿易數據為例,1894年由關內輸入到東北的金額為2543千海關兩,由東北輸出到關內的金額為6994千海關兩;1895年輸入額為1283千海關兩,東北輸出額為8608千海關兩;1899年輸入額為5965千海關兩,東北輸出額為11924千海關兩;1900年輸入額為2822千海關兩,輸出額為7564千海關兩;1904年輸入額為10166千海關兩,輸出額為10588千海關兩。可以看出,這一時期,東北與關內貿易總額雖各別年份有波動,但雙方總體趨勢是上升的。
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東北淪陷前。如1925年輸入額為73577海關兩,東北輸出額為83530海關兩;1927年輸入額為68624海關兩,東北輸出額為103102海關兩;1929年輸入額為80950海關兩,東北輸出額為83178海關兩。在淪陷前雙方貿易額總體趨勢上逐年增長。
1.2.2 營口開埠后東北與關內的主要貿易商品。1864年營口開埠,設立海關,東北與關內的貿易更為頻繁。就輸入品與輸出品種類來說,由于東北地處我國邊疆地區,工業發展較為落后,而且緯度較高,氣候寒冷,因此輸入方面以工業制品和棉花等為主。而輸出方面,由于東北地區盛產煤炭等礦產,且土壤肥沃,氣候適宜一些糧豆類農作物生長,因此輸出方面以煤炭和糧豆類等糧食作物為主。以1930-1931年東北與中國本部貿易主要商品統計數據為例,由中國本部輸入東北的商品中,棉織品額為17292千海關兩;面粉輸入額為8165千海關兩;棉紗輸入額為8058千海關兩;卷煙輸入額為4869千海關兩;絲織品輸入額為2906千海關兩;紙張輸入額為2310千海關兩;茶葉輸入額為2004千海關兩;棉花輸入額為1904千海關兩。由東北輸出中國本部的商品中,大豆輸出額為28498千海關兩;豆餅輸出額為19648千海關兩;煤炭輸出額為16790千海關兩;豆油輸出額為12272千海關兩;高粱輸出額為6129千海關兩;柞蠶絲輸出額為3529千海關兩;花生輸出額為3117千海關兩;木材輸出額為2711千海關兩。
由此可知,由中國本部輸入東北以棉織品、面粉、棉紗、卷煙、絲織品、紙張、茶葉和棉花等為主,其中棉花、面粉、棉紗等的輸入量占總輸入量的半數以上。而就輸出方面,以大豆、豆餅、煤炭、豆油、高粱、柞蠶絲、花生和木材為主,其中大豆、豆餅、煤炭在輸出總量中占半數以上。
2 東北淪陷后與關內貿易情況
在淪陷前,中國本部和東北彼此的商品往來每年都有很大的進展,雙方商業往來漸趨頻繁。但自淪陷后,偽滿實行貿易統治,雙方貿易各方面均出現了變化。
2.1 淪陷后東北與關內的總體貿易趨勢
自東北淪陷后,偽滿實行貿易統治,對商品實行“統治”、“配給”政策,故這一時期偽滿的貿易在價格與貿易量上都出現了變化。就總體來看,不論輸出還是輸入都有減小的趨勢。淪陷前十余年中,由東北輸到中國本部的金額,每年平均約1.8億海關兩,由中國本部輸入東北的金額,每年平均約1.3億海關兩,在百分率上也差不多占東北每年總貿易額四分之一以上:但淪陷后除1932年尚能維持原狀外,以后就逐年減退。
這一時期貿易額減少除受偽滿的貿易政策影響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那就是日本浪人這一時期從事大規模走私活動。一切輸出輸入的貨物,都不經過中國海關的正式手續,也不繳納關稅,中國財政部這方面的稅收損失巨大。日本浪人的走私活動對東北與關內的貿易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2.2 淪陷后東北與關內的主要貿易商品的變化
不論在淪陷前還是在淪陷后東北輸出商品主要種類變化不大。大豆、豆餅、粟、玉蜀黍、高粱、豆油這幾種農產品始終占由東北輸到中國本部的主要地位。如1939年東北向關內輸出大豆101116公噸、豆油21166公噸、高粱135764公噸,占據輸出額的前三位。而關內對東北輸入的商品,在棉織品、蒲席和面粉袋這三類方面有所變化。棉織品的輸入由淪陷前的第二位降到第九位,以前不大重要的蒲席和面粉袋,卻一躍而居重要的地位,這主要是因為東北在淪陷后,忙于各種軍需工業制造,需要麻袋和蒲包來做制成品的包裝,以便運往前線。棉花和煙葉則尚能保持淪陷前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們能作為原料品進行再加工制造。
3 東北淪陷前后貿易變化的原因
東北淪陷前后,就貿易種類來說,輸入品方面有所變化,而輸出品方面無太大變化。至于輸入與輸出的貿易總額方面,淪陷前后變化都相對較大。其變化原因如下。
就輸入品來說,變化較為明顯的是棉織品、蒲席和面粉袋等。棉織品的變化主要是由于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不適合棉花生長,而又有大批關內移民涌人東北,增加了東北地區對棉織品等工業品的的需要,因此起初棉織品的輸入一直居于前列。后期由于營口開埠,西方資本主義和日本涌人中國東北,向東北傾銷棉織品,使關內棉織品在東北受到排擠。在偽滿政權建立后,對商品實行“統治”、“配給”的政策更對棉織品的輸入產生了重要影響,使棉織品輸入逐漸減少。而麻袋和蒲包的輸入明顯增加主要是受戰爭的影響,偽滿統治中后期,日本深陷戰爭中,麻袋和蒲包可以用來包裝軍需物資,運往前線,因此麻袋和蒲包的輸入量大為增加。就輸出品來說,由于東北地區工業技術不發達,但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糧豆類等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東北對關內輸出方面一直以糧豆類農產品和初級產品為主,出口商品無太大變化。
而就總體貿易額來說,淪陷前后變化明顯的主要原因是受日本的政策影響。滿清統治者對東北“封禁”政策解除后,由于東北土地肥沃,物產豐盈,大量移民涌入東北,促進了東北與關內的溝通與交流。且由于地理位置的獨特性,東北與關內部分商品具有互補性,因此淪陷前東北與關內商業往來逐漸頻繁,貿易總額逐年上升。而淪陷后,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建立偽滿政權,對東北進行剝削和壓榨,把其作為日本的原材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實行所謂的“日滿集團內的自足”的政策,對商品實行“統治”、“配給”,對進出口進行限制,所以后期關內與東北的輸出入貿易總額整體呈下降趨勢。
綜上所述,東北淪陷前后與關內貿易在輸入與輸出額,商品種類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在淪陷前雙方貿易日趨繁榮,貿易總額也呈上升趨勢。淪陷后,因日本在東北實行一系列殖民統治政策,使東北與關內貿易也隨之漸趨衰落。
【參考文獻】
[1]張念之,東北的貿易[M],上海:東方書店,1948.
[2]滿史會,滿洲開發四十年[M].吉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孔經緯,新編中國東北地區經濟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張雪.近代東北糧食貿易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 2014.
[5]楚緒剛,楊艷波.鴉片戰爭至偽滿時期東北地區商業貿易狀況分析[J].商業經濟,2009(1):5-6.
[作者簡介]趙曉搏(1996-),女,滿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