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彬煜 呂朝晨 王星露 楊琳 于雪蓉 劉學忠


【摘要】海水養殖在中國漁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中貝類產業可以說是漁業中的重中之重,對于山東省來說,貝類產業更是漁業中的優勢產業。山東省貝類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速,但是隨著貝類產業的逐步發展,在供給側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問題,譬如養殖海域水質下降、勞動力缺乏等。對近幾年山東貝類養殖分布、面積、產量及其變化趨勢進行了分析,結合實地調研,對制約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因素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山東省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制約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識碼】A
實行針對供給側的改革主要是面向各個行業進行經濟結構方面的統籌性安排,使得各種要素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合理調配,從而實現全行業的健康發展。供給側主要是由勞動力、土地、資本、創新等要素構成,要想對供給側進行改革,就要圍繞著這四種要素進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要想實現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的轉換,就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施。針對貝類養殖產業來說,全面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行業發展速度和質量不高的狀況,最大程度上實現有效供給,提高貝類產出的質量,從供給方面進行行業發展的提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貝類產品的需求。
貝類產量主要來源于養殖(全國92.9%來自養殖,山東95.7%來自養殖),并且絕大部分來自海水養殖。據統計,2017年全國海水養殖貝類占養殖貝類總產量的98.2%,而山東省的海養貝類產量占比達到99.9%,更說明了山東省貝類產業對海水養殖的依賴。自改革開放以來,海水養殖貝類產業迅速發展,為人民的飲食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貝類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供給側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迫切要求我們對其進行深入改革。究竟是哪些因素在影響著貝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呢?我們將結合對山東省貝類產業的實地調研進行分析。
1 山東貝類生產概況
漁業在中國大農業中占據著重要位置,貝類產業更是漁業中的核心產業之一,不斷為漁業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為人民提供優質海產品。山東省沿海線長,為發展貝類養殖業提供了較好的資源優勢,所以貝類產業的產出數量一直位于中國前列。據統計,2017年山東省海水貝類養殖產量達414萬t,占全國海水貝類養殖總產量的28.8%,在全國占比第一;占山東省海水養殖總產量的79.8%,在全國海水貝類產業中處于重要位置,在山東省海水養殖業中處于主導地位。
1.1 山東省貝類養殖地區分布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煙臺、威海、青島等地市的沿海地區是天然的貝類養殖地,三地市的貝類產量占到山東總貝類產量的絕大多數,有數據顯示2017年的占比情況為71.9%。其中威海市貝類產量約占27.3%,煙臺市約占27. 1%,青島市約占17.5%。大部分貝類養殖呈現出明顯的空間集聚特征。四大貝類中,蛤類養殖除了日照市較少以外,其它各地市都比較平均,其中養殖較多的為青島、威海、煙臺、東營四地市;牡蠣養殖主要集中在威海,其次是煙臺、青島;扇貝養殖同樣主要集中在威海、煙臺、青島三地市,煙臺市最多,2016年煙臺市扇貝產量約占全省61.7%;貽貝養殖主要集中在日照和煙臺兩地,2016年兩市合計占全省78.9%。
1.2 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面積
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面積約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60%。從近五年貝類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面積不斷增長,貝類海水養殖面積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比重也穩步上升,表明貝類產業發展趨勢較好(表1)。
1.3 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產量
從近幾年的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產量發展走勢來看,山東省貝類海水養殖總產量不斷增加,其中占比最大的蛤類產量同樣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向,位居貝類海水養殖產量的首位,但是蛤類海水養殖產量所占比重卻不斷降低,說明蛤類以外的貝類養殖產量增加更快一些(表2)。
2 制約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因素分析
針對影響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因素,本文主要從資金、勞動力、土地、創新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資金不足
貝類養殖過程中往往需要種種繁雜的工序,要保證有足夠的勞動力,養殖戶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當地的金融機構往往會因為貝類養殖產業的風險較大而提高放貸條件,使得養殖戶籌款困難。除此之外,政府在制定有關招商引資政策時無法給予吸引力較大的優惠條件,導致大多數公司不愿對貝類養殖產業進行投資。這兩點是導致貝類養殖產業發展資金不足的重要因素。
2.2 勞動力缺乏
貝類養殖前期的工作相對來說較為簡單,需要的勞動力數量較少,隨著貝類的逐漸成熟,像收苗、采貝等養殖工作也越來越繁雜,所以在這一時期對勞動力數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一旦勞動力供應不上,就會使得養殖工作難以進展。近年來,隨著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數量越來越少,老齡化越來越嚴重,雇工難、雇工貴的問題越來越突出。所以說勞動力數量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貝類養殖產業的發展規模。
2.3 養殖海域水質下降
隨著近幾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一些污染問題也逐漸突出,不僅影響了空氣質量,而且加重了水質以及土質的污染,極大地影響了貝類養殖的存活率,拉低了產業產出的整體質量。除此之外,中國目前進行貝類養殖的海域主要集中在近海區域,而深海區域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從而造成貝類養殖區域有限、養殖密度大的狀況。
2.4 創新力度有限
創新是產業發展進步的源頭,然而貝類養殖產業方面的創新力度不足,創新成果有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相關產業的創新成果轉化機制不夠健全,有些創新成果不能得到有效應用,浪費了創新資源。另外,貝類養殖產業的研究人員數量不足、人才素質有限,并且目前沒有提供完善的成果保護機制,人才創新動力不足。
3 貝類產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3.1 資金方面
貝類產業投入成本較高,但收益同樣樂觀,因此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經濟政策扶持,順應國家“十三五”規劃,提高貝類產業補貼,增強貝類產業吸引力。同時建議各銀行、金融機構推出有針對性的、適宜貝類養殖產業的貸款類型,增加籌措資金來源,制定合理的貸款利息,使貝類養殖戶敢貸、敢養、敢生產。從而保證養殖戶的資金供應,有助于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達到利用規模經濟提高貝類養殖數量以及質量的目的。
3.2 勞動力方面
針對貝類養殖過程中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波動大的特點,依照不同養殖周期推出對應工期,合理規劃不同時期下貝類養殖所需的勞動力數量,因時制宜。采用簽約不同工期的方式滿足每時期勞動力需求,同時避免因勞動力資源同生產需求量不匹配造成的生產效率失衡,將節省下的資金用在提高勞動力的福利以及素質上。
另一方面,對于貝類生產鏈中不必要的勞動力崗位或者重要技術崗位進行裁員,配備先進生產經營設備,提高生產技術,爭取特殊崗位一人一機足矣。同時要提高生產線技術水平,用機械化來彌補勞動力的空缺。
3.3 水質方面
對于水質以及灘涂污染影響貝類產業養殖的情況,政府可以指派相關的技術人員對于養殖戶進行天氣、水質等信息通知,進而建立水產品水質監測中心,使養殖戶充分了解灘涂以及海水質量。另外,政府要積極控制污染,保證貝類養殖的質量。除此之外,由于近海區域用于貝類養殖的空間有限,可以利用不同類型貝類所需海域條件不同的特點,開發不同距離、不同層次海域養殖,實現生產海域專門化,空間層次化,對于深海區域進行“底棲漁業”的實施,依附海上糧倉等工程,進而拓展貝類的養殖空間。
3.4 創新方面
政府和企業加大貝類科研人才的引進,提供優惠政策和福利,吸引貝類養殖技術人員人駐,提供充足技術保障。鼓勵創新貝類養殖方式和貝類生產經營方式,獎勵創新“好點子”.不斷保證新鮮血液,使創新精神扎根于貝類養殖之中。另一方面,積極招聘貝類養殖相關專業畢業生,充分給予其實踐鍛煉機會,培養貝類養殖相關人才。另外,結合高校開展相關項目創新,充分利用專家資源,為后續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邢克智,高一力,等.天津市貝類產業現狀及發展展望[J].水產科學,2013,32( 09):555-558.
[2]吳隆杰,楊林.從制度視角看中國漁業產業結構調整[J].漁業經濟研究,2005(01):18-24.
[3]王淼,劉敬孝,我國海洋漁業產業結構的優化策略[J].經濟工作導刊.2002( 20):9-10.
[4]陳宗堯,吳祥明,浙江省漁業經營體制改革的思路與對策[J].現代漁業信息,2004( 04):13-17.
[5]張銳,廣東省牡蠣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湛江:廣東海洋大學,2014.
[作者簡介]楊彬煜(1996-),女,山東威海人,在讀本科生。
[通訊作者]劉學忠( 1966-),男,山東萊陽人,教授,研究方向:農業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