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瓊 鄔玉香 熊赳 劉碧瓊 謝方平
[摘 要]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保障來華留學生的培養質量。論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普洱學院聯合培養模式為例,從特色趨同、文化適應、互利共惠、政策完善四個角度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留學生聯合培養模式進行了探析,希望為提高留學生教育培養質量提供經驗。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教育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一帶一路
[中圖分類號] G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0)11-0181-04
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大不斷擴大,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不斷增強,據教育部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我國留學生的主要生源國,其留學生人數占我國留學生總人數的64.85%,并以11.58%的增速快速發展,高于其他國家的平均增速[1]。近年來,我國嘗試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培養向高層次、高質量方向發展,逐步探索新的教育國際化模式。如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努力創新培養模式切實推進留學生培養質量,是我國現階段開展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探索的重要課題。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普洱學院東南亞研究生培養模式為例,通過對這一模式的介紹為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合作提供經驗,為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做出貢獻。
一、高質量的國際研究生培養模式論析
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一直是我國研究生培養教育的熱點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如何讓我國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夠跟上世界一流高校的隊伍,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學科尖端研究能力的研究人才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是擺在高等院校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因此,我們不僅僅要引進國外專家人才來華發展,而且要通過國家資助或中外聯合培養的方式將更多具備培養潛質的學生和青年教師送到世界一流大學或者一流學科去深造。目前這一探索仍然在不斷推進之中。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金字塔”,對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貢獻不言而喻。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是探索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一流大學的重要舉措,它瞄準世界頂尖教育資源,采取委托培養、學生互換、合作辦學等方式實現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互學互鑒、共同發展。另外,研究生教育國際化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重要媒介,通過生源互派、教師互訪、文化交流等項目將我國的教育實踐和文化經驗傳播到世界各國,擴大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因此,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肩負著“一體兩面”的重要責任,需要根據時代的新要求重新作出審慎的思考,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與措施落實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目標。
從近年來以“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為題發表的CSSCI刊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界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關注點在于完善中外聯合辦學、改善我國研究生教育的教學理念與方式、從課程國際化到師資國際化、從教育觀念國際化到人才標準國際化等等。這些關注點遵循的是一種對外學習的視角,體現了我國研究生教育向西方國家學習、不斷提升自身水平的積極努力。然而,除卻我國研究生教育與培養過程以外,對交換來華和來華接受研究生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的培養缺少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留學生教育”為題發表的CSSCI文章僅為4篇,截至2018年6月CNKI檢索數據)。我國的留學研究生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但在實踐中也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同時,在留學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我們通過探索和研究去努力規避和改進。提升國際化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一方面,體現了我們希望努力達到研究生教育培養質量的國際水平,吸引更多外國留學生參與到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建設中來,激發國際合作的熱情,為進一步拓展合作和交流的廣度與深度做出貢獻;另一方面,提升留學生培養質量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自信的重要體現。在培養留學生的過程中,將我國研究生培養教育的成功經驗影響外國學生,用培養質量彰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實力和水平,對提升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聲譽和制度自信有著積極作用。
采取恰當的培養模式是保證培養質量的必要條件。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對學生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乃至研究生教育體系建設都有著積極的影響。留學生培養制度建設是擺在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面前的首要課題。本文以湖南農業大學—普洱學院合作培養模式為例,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通過院校合作對留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中國式”培養,引導學生完成知識學習和學術訓練的專業基礎學習,提高留學生培養質量,為同類高校留學生教育培養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湖南農業大學—普洱學院聯合培養模式分析
為了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教育國際化的號召,同時為了充分利用學校條件推進教育國際化的發展,2017年,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中孟印緬經濟走廊”“湖南與云南‘南—南”建設背景下開展了合作培養研究生的探索。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的相互選擇有著一系列的現實動因。湖南農業大學具有鮮明的學科優勢和高端農業人才培養的能力優勢以及留學生培養的前期經驗。湖南農業大學與波蘭弗羅茨瓦夫環境與生命大學至今已聯合培養了三屆研究生,積累了一定的留學生培養經驗。此外,湖南農業大學學科團隊有許多從國外一流大學畢業的教師人才,對國外高校的培養模式有一定的認識。普洱學院具有接收東南亞和南亞留學生的地域優勢,而且普洱學院在本科教學方面經驗豐富,具有學院教學型高校的優勢。普洱學院與湖南農業大學實施“本科+碩士研究生”貫通式國際高端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打造國際高端農業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農業技術和產品走向世界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對教育國際化的推動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建構雙方共同培養模式:學制上實行“4+2”“4+3”模式,空間上實施“4+1+1”“4+1+2”模式
云南與老撾、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毗鄰,普洱學院因此有大批南亞、東南亞本科留學生生源,湖南農業大學具有培養高端農業人才的優勢,雙方以袁隆平國際高端農業人才培養中心為載體、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依托,面向南亞、東南亞留學生實施“本科+碩士研究生(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即“4+2”“4+3”模式,本科4年在普洱學院完成學業,然后在湖南農業大學完成專業型碩士研究生(2年)或學術型碩士研究生(3年)的培養。在培養空間上,實行了“4+1+1”“4+1+2”模式,即研究生培養在普洱學院和湖南農業大學兩地共同完成。這樣能充分發揮雙方的優勢和考慮東南亞留學生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為研究生貫穿式培養提供了便利。貫穿式培養需要落實雙方的責任與義務。對于留學生培養而言,本科教學質量對留學生的研究深造起到關鍵作用。普洱學院作為本科教育的負責單位,必須嚴把教學質量關,保證留學生教育質量。湖南農業大學需要不定期派出專家團隊對普洱學院的教學進行指導,對留學生進行考核,實行優勝劣汰,確保研究生生源質量符合湖南農業大學研究生入學標準。
(二)創建雙向聯動的“雙導師制”模式
國際研究生培養采用“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雙導師制”,即以湖南農業大學遴選的導師為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留學生研究生階段的指導工作,并對留學生的本科學業進行考核與監督。校外導師指的是按照湖南農業大學遴選導師的實施細則和條件選聘普洱學院的導師負責指導留學生本科基礎教育與課程學習,并初步培養留學生的科研能力,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導,保障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和監管。“雙導師制”采取相互交流、共同管理、互相監督和風險共擔的機制,雙方的學校管理機構均有權監督導師工作責任落實情況,雙方導師都有義務向合作高校通報學生培養情況和教學情況。
(三)雙方實行合作治理管理模式
國際學生在普洱學院完成本科的學習并取得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后進入湖南農業大學學習,碩士研究生第一年的培養在湖南農業大學進行,專業型碩士的實踐環節和學術型碩士的研究環節可以選擇在湖南農業大學完成,也可以選擇在普洱學院完成,但是論文答辯需在湖南農業大學完成,雙方采取合作治理的模式對研究生進行管理。
(四)建立激勵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是保障留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東南亞、南亞國家的留學生經濟條件與西方國家的留學生差距很大,他們需要克服經濟困難投身于研究學習中,探索如何為留學生獲得更多的經濟支持是雙方學校所關注的問題。從目前的狀況看,除了留學生可以申請的中國政府獎學金以外,湖南農業大學和普洱學院積極爭取多方支持,設立專項資金和獎學金,鼓勵和支持南亞、東南亞留學生“本科+碩士研究生”一體化培養。目前學校已經完成了第一批次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并由學校和學院共同承擔費用的支出,用來補助學生的生活費和學費等費用,解除學生在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后顧之憂。同時,學校還與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合作,希望向留學生提供兼職和實習的機會,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合法收入,這樣既能讓他們鍛煉學以致用的能力,又能為他們提供適應社會生活的機會。
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共同合作,構建“跨國際、跨區域、立交橋式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本科+碩士研究生”貫穿式培養方式,制定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并結合區域特色制定適合東南亞、南亞學生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
三、聯合培養模式的建構——基于案例的思考
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的教育國際化探索,實質上是以研究生教育質量為中心,嘗試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引導留學生進行文化適應和教育適應,讓留學生突破語言障礙、心理障礙和知識障礙,融入我國的社會環境和教育環境,更好地接受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真正做到學有所成,對中國完成一個認識和融入的過程。學生的個人學術水平能夠達到我國需求的標準,就能夠幫助留學生在我國自主擇業、安心創業。與此同時,這種培育共同體模式對類似的高校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特色趨同是聯合培養模式的優勢
優勢學科的互助共贏往往能夠達到“1+1>2”的客觀效果。云南普洱地區地處我國西南,屬于熱帶雨林氣候,充沛的降水和長時間的光照使得當地適合多種作物的生長。普洱地區還生產地標性作物普洱茶,在農林專業發展方向有著極強的地域優勢。湖南農業大學的作物學和茶學都是強勢學科,與普洱學院合作,相互吸取教學與科研經驗,原本就是一種互助共贏的范例。在培育留學研究生的過程中,突出農學和茶學的特色,能夠保障研究生培養始終面向學科前沿和國內一流,使其培養質量得到保證。突出以特色學科帶動國內聯合培養模式的發展,也符合“以點帶面”的政策要求,對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留學生培養模式有積極作用。選擇特色學科進行合作,突出雙方在學科教學方面的平臺對等,方便高校間對留學生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展開對話,容易達成共識。如果培養過程出現分歧,也方便展開及時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最后,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對留學生聯合培養模式的有效實施相當關鍵。雙方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且要有合作的基礎和強烈愿望。農林高校間交往與交流的機會較多,重點學科間的學術互訪和人才交流更是頻繁,這樣就為留學生共同培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有助于增強雙方在留學生培養方面的默契和信心。
(二)文化適應是聯合培養模式的特色
對于留學生的培養,文化適應始終是一個大問題。一方面,文化適應影響到留學生在中國能否融入當地環境,安心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科學思維的表達和訓練是與文化思維緊密相關的,具體表現為教師在講授和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會夾雜著自己對科學研究的獨特理解,而這種理解有可能與本國文化的熏陶相關[1]。因此,要讓學生充分融入中國文化之中,在具體的語境中體悟科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對于留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得起著關鍵作用。
實際上,文化適應的難題并不在于留學生難以融入我國特定的文化氛圍,而在于在培養留學生的過程中為其設定一個合理的“緩沖地帶”。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的聯合培養模式將本科培養放置在普洱學院就是一個設置文化緩沖地帶的方式。雙方聯合培養的留學生是面向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普洱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又與東南亞國家緬甸、老撾等國接壤,其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與東南亞、南亞國家的民眾有眾多相似之處。留學生的本科階段培養由普洱學院負責,是讓留學生逐步適應中國生活與學習的一個有效途徑。在留學生學習期間開放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留學生交流互訪,逐步增進留學生對中國內陸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這樣便于他們在完成本科階段學習之后來湖南農業大學進行學習深造。另外,文化適應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留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逐步深化對中國文化環境的理解,能夠對中外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比較,能夠更好地回國宣傳我國文化,從而實現我國文化向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傳播。
(三)互利共惠是聯合培養模式的動因
留學生培養共同體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合作高校間互利共惠的發展原則。互利指的是雙方在培養過程中能夠取長補短,提升自身的發展水平;共惠指的是合作雙方能夠從聯合培養留學研究生中獲得資源反哺各自學校的學科發展。互利共惠是合作的基礎,也是雙方合作的動因。只有建立在利益一致和有利于雙方利益發展基礎上的合作才能夠更好地向前推進[2]。在合作和發展的過程中,普洱學院能夠依靠湖南農業大學較強的科研能力和人才資源優勢輔助本校對留學生開展本科教育和初步的學術訓練,幫助提高本校的本科教學能力和師資隊伍建設。雙方實行的“雙導師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導師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學科培養的進一步開展。湖南農業大學還可以根據兩校間的合作協議,利用普洱學院的特色實驗基地和研究機構,有效促進相關學科取長補短、優勢發展。同時,普洱學院可以借鑒湖南農業大學的留學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方案,為本校研究生教育的發展積累經驗。
(四)完善政策是實施聯合培養模式的一個目標
從宏觀來看,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要想實現縱深式、跨越式發展,科學有效的政策是保障其發展的關鍵。自從《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定》頒布以來,關于留學生培養的制度便逐漸增多。2010年,教育部在全國來華留學工作會議上提出的《留學中國計劃》指出,按照“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保證質量”的十六字工作方針,將規模、結構、質量統籌起來,推進來華留學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打造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品牌[3]。近年來,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探索如雨后春筍,實際經驗較多,但是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整合,各方探索缺乏相互借鑒的平臺和對話基礎。因此,聯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探索,有個重要目的是完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制度建設,希望從具有鮮明特色的實踐入手,總結經驗教訓,為具有相似條件或合作意愿的高校提供可探討和可借鑒的模式框架。將湖南農業大學與普洱學院的合作經驗推廣到其他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實踐中,形成一種類型化的發展范式,是二者實施聯合培養模式的一個發展目標。
為此,首先,一方面要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與“雙一流”學科建設進行對接,吸引更多的資源投入;另一方面要爭取上級部門加大對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支持力度,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規章制度的制定,與兄弟高校合作,成立國際化教育聯盟,共同爭取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立法保障。其次,作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項目的主要執行者,高校的研究生院等機構需要改變傳統的行政思維方式,打破部門之間的藩籬,與優勢學科、重點學科所在的學院開展合作,了解學院學科發展所需要的國際資源,力促研究生國際化教育更多服務于這些重點項目,助力一流學科建設[4]。最后,要有 “一盤棋”的思想意識,明確高校自身的定位和優劣勢,選擇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國際化發展道路,為研究生國際化教育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確定資源配置與人員發展的具體流向,引領本校教育國際化發展。
四、結論與討論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5]在教育方面,我們開辦了大批的海外交流機構,例如孔子學院等,向國外推介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成果,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研究生教育國際化將想深造的留學生留在中國接受研究訓練,讓他們一方面可以學習科學知識充實自己,另一方面可以接受中華文化的洗禮和熏陶,對我國文化向世界傳播能夠起到有益的促進作用。我們在與留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可以對他們的真實需求和特點有進一步的了解。對留學生的培養可以讓我們將立足點放在如何弘揚和發展我國本土文化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上,實現“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化道路。同時,我們還應當結合實際,鼓勵高校間的留學生教育合作,建設跨學科、跨地域、跨領域的高校留學生教育聯盟,共同促進資源共享、共同培養和互利共贏的良好態勢的形成,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再齊.社會變遷中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與作用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229.
[2] 戚興華,高久群,汪華僑.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校本發展策略:以中山大學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10):29.
[3] 朱文,張滸.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變遷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17(2):121.
[4] 劉曉黎,張莉,劉磊.研究生教育國際化支撐“雙一流”建設的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12.
[5] 文化自信是“三個自信”的堅固底色[EB/OL].(2015-12-08)[2019-10-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08/c_128508483.htm.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