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彪
[摘 要] 農村土雞飼養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小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村散養土雞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提升散養土雞產量與品質是改變中西部貧困農村地區經濟條件的重要措施。本文從雞舍建造、雞舍日常管理、雛雞飼養、養殖中后期管理、土雞出欄等方面研究農村土雞飼養管理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農村土雞;飼養;日常管理
[中圖分類號] S83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5-115-2
家禽家畜養殖業在我國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較發達的地區,家禽家畜已進入規模化養殖階段,養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都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我國中西部貧困地區依然大面積采用自然放養、母雞自孵的自然養殖方式。這種養殖方式產出的土雞雖然質量上乘,但是產量低、生長周期長,對提高農民收入作用不顯著。針對這個問題,需優化農村土雞飼養管理技術,在保證土雞質量的前提下盡量提高其產量,提高廣大養殖戶的收益[1]。
1 雞舍建造
對于放養土雞的雞舍,建設要求不高。對閑置的房屋、窩棚等稍加改造即可,要求雞舍能遮風擋雨、地面干凈、通風性好、保溫性好。晚上雞只休息的地方最好遠離地面,用竹排或者木桿搭建離地30 cm以上的木架即可,減少雞與雞糞接觸的時間,降低疾病發生率,并便于清掃雞糞。還需要準備稻草、麥稈、松針等柔軟吸水性好的材料作為墊料,一是方便母雞下蛋孵蛋時做雞窩,二是保持雞舍內環境干燥,減少細菌滋生。陰雨天可以在雞舍中撒一定量的石灰,既有吸水作用,又可以消毒,一舉兩得。
注意要將雞舍與鴨舍、兔窩、豬圈、狗窩、羊圈和牛圈等其他家禽家畜的圈舍分開,一方面防止家畜種群之間爭奪空間產生不必要的打斗造成傷亡,另一方面避免不同家畜之間攜帶致病源導致交叉感染。
2 雞舍日常管理
對雞舍的日常管理集中于對墊料的管理。墊料需要每隔7 d更換一次,清理墊料的同時清除雞糞。新的墊料在加入雞舍之前需要放在太陽下暴曬或者使用消毒液噴霧消毒。潮濕季節盡量添加干料,而在過于干燥的季節,需要每天適當噴水或澆水,減少灰塵產生,以助于預防疾病發生,提高土雞成活率[2]。
3 雛雞飼養管理
雛雞是指1月齡左右的小雞,這段時間內的雛雞免疫力低,極易生病夭折,因此雛雞護理尤其重要。出殼后盡快引導雛雞飲水開食,先讓雛雞自由飲水并了解環境,再將磨碎的玉米面拌濕拌勻,撒在報紙或者木板上,輕輕敲擊引導其啄食。不會飲水開食的小雞要格外關照,直到所有小雞能自力更生為止。出殼3 d左右的小雞的消化系統成熟很多,可以逐步過渡到喂食飼料,喂食器具從木板和報紙過渡到食槽。10 d內的雛雞給予溫水飲用,10 d后開展免疫接種,并注意氣溫變化,早晚注意保溫。
4 養殖中后期日常管理
由母雞孵出的雛雞生長約30 d離開母雞成為中雞,這個階段前后供給全價飼料,每日的喂食次數以三四次為宜。雞的消化系統功能強大,盡量讓其根據自身需求自由采食,以獲取足夠營養盡快生長。
養殖中后期,應減少飼料的飼喂量,在飼料中添加玉米粉、豆子、大麥、稻谷制成混合飼料,并添加青菜、白菜等青綠飼料,節省成本的同時增加雞的營養均衡性。為保證雞的生長速度,要減少每日的戶外活動時間,防止掉膘。
值得注意的是,雞的口味具有慣性,在飼料更換節點不能突然更換,需要逐步減少原飼料用量,增加新飼料用量,時間以5~7 d為宜,以免影響采食量。
雞戶外活動時許多養殖戶喜歡帶其到菜地自由采食青菜和其中的青蟲,這有利于雞只健康生長。但要注意避免進入剛噴灑農藥的菜地,避免出現雞只中毒事件。
土雞的飲水飲食衛生情況需要抓牢。飲水質量最好與人的飲水質量相當,水槽、食槽要定期清理,以免細菌滋生。此外,雞的消化系統強大但缺少直腸,所以雞排糞是隨時隨地甚至邊吃邊排,為了避免雞進食時雞糞污染水槽或者飲水時污染食槽,食槽和水槽最好分開放置。
外來人員和外來雞易攜帶致病菌,不得隨意進入雞舍。對病死雞、死因不明的雞和其他家禽家畜不能亂丟,最佳的處理方式是燒毀或深埋[3]。
5 出欄
要改變養“長命雞”、多留“老母雞”的習慣,雞只長至1.5~2.0 kg時出欄,成本最低。養殖時間過長會造成投入與產出比上升,投入越來越大,產出卻不見升高。
6 結語
我國養雞歷史悠久,但在我國經濟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當下,傳統養殖方法已不適用小農經濟養雞,需要普及現代化養雞知識,提高農民的養雞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文緒生,李卓越,黃勤真.芻議農村土雞養殖與管理[J].科學與財富,2019(16):28-29.
[2]田國豪,聶浩,周明勇.我的農村土雞飼養管理經驗[J].新農村建設,2017(7):45-46.
[3]劉勤芳,王曉明,呂剛.農村土雞飼養管理技術研究[J].養殖與管理,2018(28):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