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東
[摘 要]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耕地面積十分廣闊,但由于人口基數過大,人均耕地面積相對較少。尤其是近年來由于耕作方式、環境污染等問題,致使部分耕地土壤貧瘠、沙化嚴重,耕地面積越發不足。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出現有效緩解了這一難題,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盡可能地減少破壞土壤結構,全面實行機械化種植,不僅可解放大量勞動力,還能節約種植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對保護農業種植環境和節能減排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主要圍繞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意義和措施進行探討,以期為提高農業效率,促進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農業;保護性耕作;改善土壤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20)25-121-2
1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定義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節水抗旱、保護環境以及節本增效的技術,是對傳統耕作模式的重大變革。其主要耕作方式是通過對種植地塊的免耕施肥播種、秸稈覆蓋、清除田間雜草以及深松作業的方式來實現。其核心內容是對地塊進行免耕和少耕,從而減少對土壤層的破壞,達到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確保作物正常生長的目的[1]。自20世紀后期,保護性耕作技術傳入我國以來,得到了大力推廣,并取得了相應成效。由于保護性耕作技術傳入我國的時間較短,雖得到了大力的推廣和實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國農民受傳統耕作模式的影響較深,部分地區對保護性耕作技術仍持觀望的態度,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任重而道遠[2]。
2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意義
保護性耕作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有效地保護了土壤結構,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但有利于保持水土,還可為植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保證農作物健康生長發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和使用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率,促進農民增收[3],其意義重大,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在我國生態環境中,農業生態環境占比較大。傳統的耕作模式過程中,農戶為了增大產量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往往盲目大量使用化學肥料對作物進行催化,極易造成土壤污染,進而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影響人體健康。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農業耕地面積已超過生態環境的實際需求,導致土壤結構破壞,土地沙化、水體流失嚴重,農業生態環境不容樂觀。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利用,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殘茬秸稈覆蓋,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起到防風蝕、水蝕的作用。同時,秸稈在自然界中的自然腐爛,可形成優質的有機肥料,從而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有效保護土壤結構,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維護農業生態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4]。
2.2 保持水土
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的秸稈覆蓋技術,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分,保證農作物播種后至出苗期間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其原理是用前茬作物秸稈和殘茬覆蓋于地表,可減少太陽紫外線照射,從而減少水分蒸發,有效保持土壤水分。同時,秸稈自然腐爛,可增加土壤通透性,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有利于雨水滲入,從而達到保水保肥的效果。此外,保護性耕作技術中深松作業的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加大土壤空隙,增加土壤通透性,從而有效增加土壤蓄水量,確保農作物健康生長。
2.3 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離不開農業機械的使用,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農民的額外收入。由于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改良土壤的特點,有利于耕地休養生息,從而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另外,秸稈覆蓋可減少肥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生產投入,增加土壤中有機物的同時,減少了生產成本[5]。與此同時,由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基本上均是由農業機械輔助完成的,在節約生產成本的同時,可有效增加農作物產量,從而達到農民增產增收的目的。
2.4 保護環境
大力推廣和使用保護性耕作技術,是防治秸稈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隨之得到了極大提高。目前,多數區域秸稈利用率普遍偏低,人們為節約勞力、物力,往往就地對秸稈進行焚燒處理,雖然國家相繼頒布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制止這一行為,但是成效甚微。秸稈焚燒不僅極大地浪費資源,而且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極大壓力。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可使以上問題迎刃而解[6]。大面積的秸稈還田,既可以補充土壤養分含量,還可以保證土壤不被風蝕、水蝕,同時能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的排放,減少溫室效應的發生,從而起到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
3 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措施
為更好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一是要加大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宣傳力度,讓更多的人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并為大家所用;二是建議有條件的區域可建立試驗基地;三是按照實際情況可適當考慮加大扶持力度[7]。
3.1 加大宣傳力度
要想有效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必要的宣傳措施必不可少,可讓廣大農民群眾真正了解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重要性和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使農民能夠樹立正確的保護性耕作意識,從而真正把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到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8]。在對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行宣傳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宣傳渠道,如廣播電視、互聯網技術等。同時,要進行必要的培訓和實際示范,使農民切身感受到保護性耕作技術帶來的好處,引導農民正確認識保護性耕作技術,進而為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奠定良好基礎[9]。
3.2 建立試驗基地
由于我國農民普遍存在素質低,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等問題,且受幾千年傳統耕作模式影響,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仍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10]。因此,為更好地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可建立相應的試驗基地,使農民能夠親眼看到保護性耕作技術帶來的好處。建立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基地,可在擴大宣傳效果的同時,根據不同區域土壤環境實際情況優化實用技術,從而提高保護性耕作的技術水平。此外,通過試驗基地的建設,還可起到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能有效帶動基地周邊區域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應用。
3.3 加大扶持力度
保護性耕作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耕作技術,在實際推廣過程中會遇到諸多實際困難,對此,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確保技術能順利得到推廣;要把保護性耕作技術納入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中,進而推動農業發展[11]。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要加大資金扶持,有強大的資金儲備作后盾,可有效保障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實施和推廣,進而實現以點帶面的推廣目的。
4 結語
目前,保護性耕作技術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推廣過程中,要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推廣措施和手段,以保證農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玲,田知新,潘軍計.論設施農業機械化技術可行性的應用研究[J].湖南農機,2012(5):26,28.
[2]董文赫.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12):116.
[3]薛振亞,李曉平.鐵嶺縣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技術模式研究[J].園藝與種苗,2017(11):65-67.
[4]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EB/OL].(2020-03-19)[2020-07-01].https://www.nongjitong.com/news/2020/471749.html.
[5]宋亞麗,楊長剛,李博文,等.秸稈帶狀覆蓋對旱地冬小麥產量及土壤水分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16(6):34.
[6]賈正東.保護黑土地 發展保護性耕作刻不容緩[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6(7):95-96.
[7]米蘭古麗·哈孜.農機技術推廣工作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探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0(2):65.
[8]李社潮.吉林省農安縣農緣農機合作社:玉米秸稈覆蓋保護性耕作一舉四得[J].農業機械,2020(1):34.
[9]張樂,白小明,黨潤海.玉米種植環境條件與新技術應用探究[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11):23-25.
[10]于慶峰,苗慶豐,史海濱,等.秸稈覆蓋量對土壤溫度和春玉米耗水規律及產量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8(3):46.
[11]孫嬌,郭鑫年,梁錦秀,等.不同覆膜時期對寧南山區土壤水熱環境及馬鈴薯產量的影響[J].草業學報,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