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娟 金守峰 王鈺鑫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供應鏈中牛鞭效應的成因及其防范方法。闡述了“牛鞭效應”的概念,從多個方面分析“牛鞭效應”產生的具體原因,并相應地提出“牛鞭效應”的防范措施與弱化方法。研究內容為提高供應鏈運作效率、降低成本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供應鏈 牛鞭效應 需求變異
供應鏈活動中存在一種現象,當最終顧客的需求信息在供應鏈中自下向上傳遞時,這種需求信息便會不斷被扭曲變異并逐級加速放大。這種現象就像鞭子一樣,鞭子微微的揮動便會引起鞭梢的巨大擺動,所以它被形象的描述為“牛鞭效應”[1]。它是供應鏈下游客戶逐級將風險轉嫁給上游企業的結果,它的存在會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導致庫存的增加,資源浪費,市場風險增大,必須加以防范[2]。本研究旨在探討供應鏈中牛鞭效應的成因及其防范方法。
一、供應鏈中牛鞭效應的成因分析
(一)產品需求預測
需求預測通常是基于下游企業所提供的需求數據而進行的,其間便會用一些需求預測方法,比如指數平滑法、線性回歸法等[3]。預測的初始數據來源于最終顧客過去幾個月的歷史消費記錄,這樣,傳遞給節點企業上游供應商的訂單數量便是過去幾個月歷史數據的修正值。如果更上游的供應商也采用各種需求預測方法進行產品需求預測時,就會加劇實際市場銷售量和各級訂貨量之間的偏差。這種不斷加劇的需求變異和數量偏差的變化便是導致“牛鞭效應”產生的原因之一。
(二)訂貨策略
供應鏈的各節點企業在向其上游供貨商訂貨時,會在考慮庫存費用和單次運輸成本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合適的訂貨頻率和訂貨批量。這種訂貨策略導致供應鏈企業自下而上需求變異的放大和“牛鞭效應”的產生,而訂貨周期越長,供應鏈級數越多,“牛鞭效應”就越明顯[4]。
(三)價格波動
價格波動是由于一些廠商的促銷活動,或者是經濟生活環境的突變所造成的。這會促使其下游企業或最終顧客提前購買日后所需要的產品,這種購買方式在增加購買能力的同時,也增加了各級庫存[5]。這種提前購買模式無法真實反映實際需求,而且購買數量的波動遠大于實際需求的波動,導致“牛鞭效應”的產生。
(四)短缺博弈
在產品供不應求、處于短缺狀態時,訂貨方為了能取得足夠的訂貨配額,便會夸大其訂貨量,并有可能向多家供貨商重復發出訂單。但當訂貨方的需求得到滿足后,訂單又會突然取消[6]。這樣的訂單突增突減的情況并未反映實際的市場需求的變化,而是供貨方與采購方的短缺博弈,它造成了訂貨量的波動,從而引起了“牛鞭效應”。
(五)庫存責任失衡
庫存責任失衡加劇了訂貨需求變異的放大。在銷售商資金周轉不暢的情況下,銷售商可能會利用供應商的存貨與別的供應商進行易貨,或者不顧供應商的價格約定,低價出貨加速資金的回籠,從而緩解資金周轉的不暢;再者,銷售商一般傾向于大量訂貨從而掌握與其供應商進行博弈的主動權[7]。這樣必然也會導致“牛鞭效應”。
(六)市場的不確定性
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主要手段便是保持一定水平的庫存,這樣就會使得訂貨需求放大加劇。而隨著這些不確定性的增加,庫存量也會隨之變化。為了保持應付這些不確定性的安全庫存,下游企業便會加大訂貨量,把不確定性的風險轉嫁給上游供應商,導致“牛鞭效應”的產生。
二、牛鞭效應防范措施分析
(一)加強供應鏈間企業信息共享
加強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信息共享的手段就是為供應鏈各節點企業提供最終顧客的真實需求信息,即供應鏈上游企業不僅接受來自下游企業的需求信息,還直接接收來自最終顧客的需求信息。信息共享使得供應鏈上的信息傳遞從線性變成了網絡結構,有效避免因多頭預測而造成的信息失真和需求變異的加速放大。
(二)實施延遲化戰略,縮短提前期
延遲化策略的做法是讓產品在供應鏈的終端即最終客戶附近最后成型,該策略能夠降低企業庫存成本、提高企業柔性以及快速響應能力,能顯著減少供應鏈需求變異放大效應,且訂貨提前期越短定量越準確。因此,實施延遲化戰略、縮短提前期能顯著減小“牛鞭效應”。
(三)減少訂貨批量,實行訂貨分級管理
運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可以大大降低采購成本。制造商鼓勵下游企業同時訂購不同的產品,這樣供貨的頻率增加了但仍然可以獲得運輸的規模效應。另外,根據“帕累托定律”,可將銷售商分為一般、重要和關鍵銷售商,關鍵銷售商雖然占總比例的20%,卻實現了大約80%的銷售額。因此有必要將銷售商按照一定標準劃分其不同的等級,區別管理。
(四)應用科學的庫存管理方法
每個管理上的失誤最終都會變成庫存。現代供應鏈管理采用傳統的庫存管理模式已不能應付諸如需求變異放大的新問題。基于這種現象主要可以采取三種新的庫存管理模式:供應商管理庫存(VMI)、聯合管理庫存(JMI)和利用第三方物流管理庫存。
(五)減少供應鏈的級數
供應鏈的級數越多,其核心企業的位置越靠近上游,信息被傳遞和加工的次數越多,“牛鞭效應”越明顯,因此應盡量減少供應鏈的級數,并且使核心企業的位置靠近下游,來弱化“牛鞭效應”。此外,采用電子商務技術,減少供應鏈上相應的分銷商、零售商等環節,縮短供應鏈的長度,也能有效地減弱了“牛鞭效應”。
(六)消除短缺博弈行為
當供貨不足時,供應商可根據以往的下游銷售比例來進行合理地分配供應量,而不是單純地根據訂購的數量來進行分配。當供不應求時,上游供應商也可以跟下游企業共享生產能力與庫存信息,減少其顧慮和其參加博弈的可能性,減弱“牛鞭效應”的發生率。
(七)建立懲罰約束機制
上游企業應當采用相應的訂貨條款,對頻繁取消訂單或者退貨的下游企業進行相應的懲罰措施,這樣就可以防止其夸大訂單額度,防止“牛鞭效應”的發生。
三、結束語
供應鏈是由眾多供應商、制造商、客戶組成的一個復雜網狀系統,在外部多變的市場環境干擾和內部不同利益的主體的相互博弈的雙重作用下,需求信息變異加速放大,產生“牛鞭效應”。造成需求變異放大的主要原因與供應鏈系統本身結構有關,它是該系統不可避免的問題且影響著企業的效益。任何導致供應鏈內不同節點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者信息扭曲和變異性增加的因素,都是妨礙供應鏈協調的障礙因素。因此,只有供應鏈上的全體成員相互合作、互利共贏才能切實消除“牛鞭效應”的影響,提高整個供應鏈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王鈺鑫.ERP模式下JIT采購中供應商選擇與訂單分配方法研究[D].西安工程大學,2013.
[2]張學銀.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探究[J].物流科技,2011,34(03):99-101.
[3]段麗梅.供應鏈牛鞭效應的成因分析與弱化[J].時代經貿,2018(09):16-17.
[4]喬梓鈺.淺析供應鏈中“牛鞭效應”成因及解決策略[J].現代商業,2018(01):132-133.
[5]李東連.基于系統動力學的供應鏈牛鞭效應影響因素分析[D].重慶交通大學,2018.
[6]張慶平,劉剛橋.供應鏈延遲策略及其應用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37(05):138-140.
[7]佟彤,張雅瓊.基于信息共享的供應鏈牛鞭效應仿真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3(01):69.
基金項目: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項目(2016091、2019064);西安市科技計劃項目(201805030YD8CG14-16)。
作者單位:任慧娟,西安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金守峰、王鈺鑫,西安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