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超
◆摘? 要: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是順利進行學習的前提,只要我們教師提前進班兩到三分鐘,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發揮語言的魅力,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使我們的教學取得更優的效果。
◆關鍵詞:注意力;獎懲;距離;語言
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控制注意力的問題,是教師工作中最精細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領域之一。”
是的,只有不斷摸索如何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注意力回歸課堂、集中課堂,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才能更快、更容易,才有可能使課堂成為一節有效的、師生共同互動的課堂。
通過學習與觀摩其他優秀教師的做法,同時自己在教學中不斷試驗與摸索,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做法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進而提高歷史教與學的效率:
一、可提前進班兩到三分鐘
學生經過上節課的學習,身心勢必較為疲憊,在課間時間有限的運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恢復,也有助于全身心的投入下節課,使學生注意力從課外活動時間盡快轉至課堂。
而教師的提前進班可避免學生課間活動過度,對于班級學生回歸教室,乃至回歸課堂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的模范作用可使學生提前進班,不僅在身體上能夠使學生得到恢復,也能在在精神狀態上盡快回歸課堂。
二、無規矩不成方圓
無規矩不成方圓,一節有效率的、師生共同學習的課堂也應該是一個井然有序的課堂。
一個井然有序的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學生的注意力注定不能長時間保持,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有意的去引導。制定一個課堂上課的獎懲措施就顯得十分有必要了。
如設置單科積分。設置積分能夠較為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有效的被調動起來,上課有了目標,注意力自然就不容易跑丟。
如設置公約。設置班級上該科目時共同遵守的公約,這樣對于學生的約束力要遠比任課教師臨時起意的說辭有用。學生自主約定的公約,在他們心中,這是他們自己制定的規則,是需要遵守的,同時其他學生也會起到監督與督促作用。
三、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及人生閱歷均有所不同,即使是坐在一個班的同學。而上課目前仍是大班制上課,就需要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等多方面盡力拉近課堂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人在課堂、心在課堂。
如情境模擬。在課堂上學生可分角色扮演歷史人物,體會其所扮演的人物的處境與心境,了解歷史人物的抉擇。例如“百家爭鳴”一課,讓學生分別從道家、儒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角度處理“鄰居偷雞”的事情。從同一案件中區別道、儒、法學派的思想。這種活動學生參與感比較強,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學生的注意力也在無意中回到了課堂。
如鄉土資源。在講述“文成公主入藏和親”時,可先讓學生說出布達拉宮中有哪些塑像,進而引入到本課,如拉薩上映的《文成公主實景劇》的演出,如有學生去看過的,可使學生先行進行講述觀看的內容,了解到和親路程之艱辛、漢藏友誼之綿長,進而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如假設如果。我在講述中國近代史的時候,曾經給學生布置過這樣一個作業:假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處在清朝晚期,并勇于突破自我、破除藩籬,那么中國將會怎樣發展,請學生作適當的、合理的想象進行敘述。學生對此個個都很有興趣,發言很積極,學生的注意力自然就回到了課堂。
四、發揮語言的魅力,使歷史知識故事化
因為藏族學生與內地學生有不一樣的語言習慣,因此課堂上教師運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教學語言非常有必要。
而能夠運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富有吸引力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對教師的日常閱讀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就要求教師日常關注相關歷史著作的出版,及時的去閱讀、去思考。進而將知識內化。內化后,方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
如央視《百家講壇》中易中天教授品“三國系列”及評“漢代風云人物”的熱播,褒貶皆有,眾說紛紜,吸引了大量年輕歷史愛好者,為什么,最大亮點是他把歷史知識故事化,語言講述生動化,授課過程懸念化。
我覺得這種方式比較適合初中生學習。一定要在課堂上運用學生能聽懂的語言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分散是學習的大忌,作為教師,使學生更為靈活、集中、凝神去聽課是我們神圣的使命,也是完成教學的首要任務。
只要我們教師提前進班兩到三分鐘,制定合適的獎懲措施,拉近學生與課堂的距離,發揮語言的魅力,就一定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更多的注意力,使我們的教學取得更優的效果。同時,學生注意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和學生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在歷史學習上有所突破!
參考文獻
[1]李延恒.心無旁騖 方能致遠[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1).
[2]袁建平.興趣·注意·效率[J].江西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