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
摘 要 我國擁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人類社會歷史的進程就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因此大量的古建筑被建造后遺存至今,它們因功能用途不同,被劃分為宮殿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不同類型古建筑,現存古建筑在漫長時光中或多或少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本文主要以清代民居建筑楊氏民宅的保護改造工程為基礎,簡單分析古建筑修繕的技術特點,以期能為今后古建筑的修繕保護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 古建筑;修繕;保護;技術特點
1890年,楊氏民宅在雙江古鎮歷時12年修建而成,它是我國西南地區傳統清代民居建筑的佼佼者,其布局、構造、選材、技藝等對人們了解當時歷史文化等具有珍貴價值,它是一種歷史的延續。傳統民居建筑大多為木作建筑,經過風吹日曬的歲月洗禮,建筑構件自然而然出現了損耗,對出現問題的古建筑進行及時的修繕,能夠有效延長古建筑的存在年限和使用年限。楊氏民宅就是在出現多種病害的情況下,為對其進行保護,實施了修繕工程。
1文物部門審批
文物工程的實施首先需要向相對應的文物主管部門報送立項報告,對文物古建筑出現的病害、工程內容以及實施必要性進行詳細闡述,待其批準后實施。國家文物局對楊氏民宅修繕工程的技術方案提出以下意見:①該工程性質屬于文物修繕工程。②該工程實施范圍為楊氏民宅文物建筑、院墻及地面。③深入開展文物現場勘察測繪和文物保存現狀評估,根據建筑自身特點,并結合對傳統工藝做法的傳承,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④堅持“最小干預”原則,避免對文物本體不必要的擾動,盡量保留和使用舊構件,延續民居的古樸風貌。⑤相關設計應充分考慮未來展示利用的需要[1]。
2古建筑修繕原則
文物保護法規定不得隨意對文物進行拆除或者改建,不得改變文物原狀。這里的原狀并不是指古建筑破損、缺失的狀態,而是最開始建成的狀態,能夠體現真實性的歷史。對殘缺部位進行恢復時,需要找到充足的依據,按照當時的技藝、材料、形狀、大小進行修復,同時保持與周邊環境的協調一致,避免出現保護性破壞。如今,現代建筑工藝逐漸地融入古建筑修繕中,修繕的目的是為了還原古建筑本身的面貌和韻味,雖然更多現代技術的加入能讓古建筑變得更能承受風吹雨打,變得完美無缺,但是其獨特的古風古韻和其自身攜帶的歷史文化信息,也將隨之消失殆盡,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也許不完美才是真正的完美。因此,現代建筑工藝與古建筑修繕的結合應遵循相關古建筑修繕原則,謹慎使用,達到既提高工作效率又保留文物自身價值的目的。楊氏民宅的修繕在前期經過多方的歷史資料收集,對建筑本身也進行了細致的勘測調研,力求與歷史貼合。在設計階段遵循“最小干預”、“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和“修舊如舊”等古建筑修繕原則,將保護古建筑文物價值的理念放在首位。在工程實施階段嚴格按照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手法的做法,最大限度還原楊氏民宅作為傳統民居的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
2.1 嚴格原形制、原結構
(1)窗修復與隔斷門恢復。楊氏民宅在多年使用傳承過程中,因使用人的需求不同,原過廳的隔斷門被拆除,只遺留石柱礎上的門框槽口,宅院兩邊廂房采用現代工藝窗,與古建筑本身格調極不協調。通過對古建筑歷史遺留痕跡的考察和多方的求證后,拆除了兩邊廂房的現代工藝窗,并按照原形制、原結構恢復了過廳隔斷門和廂房窗,門扇和窗欞的雕花參考建筑本身雕花樣式,采用仙靈鳥獸和吉祥文字的組合,使之與宅院的人文環境協調統一,體現了古人福壽安康的愿景,使古建筑得到了完整的展現。
(2)大木構件修復。古建筑瓦屋面進行揭頂后,對屋頂部梁、枋、檁等大木構件進行二次勘測,查看其受損情況,如果主體木構件殘損情況不嚴重,盡量不采用全落架大修,保留古建筑原始木架結構。對部分糟朽嚴重的木構件按原形狀、尺寸、材質進行重新制作并替換,如果木構件出現局部裂紋或糟朽,則對其灌漿黏合和局部挖補替換修復,使舊木構件得以留存。
2.2 嚴格原材料、原工藝
(1)大漆恢復。俗話說人靠衣裝,佛靠金裝,漆飾作為整個古建筑的色彩外衣,帶給人們直觀的視覺體驗,是古建筑中頗為重要的一部分。楊氏民宅在去除表面開裂的現代黑色油漆后,仍能看見里層的原紅色大漆,因此在修繕過程中采用大漆原料、沿用傳統工藝、查看歷史照片、比對原先色彩等對木作面朱紅漆飾進行了還原,恢復了古建筑大氣喜慶的本來面貌。
(2)青磚墻體修復。原有青磚墻體較為破舊,后期被現代水泥污染嚴重,工匠利用現代工具細致打磨每一面墻體的水泥抹灰,并用用竹刀、毛刷等工具將污染物小心剝離,力爭在不傷害青磚表面的情況下顯露墻體原貌。選用相同規格尺寸及顏色的青磚,采取單磚單補的方法,按原有風格進行了修復,還原后的斑駁墻體給人厚重的歷史氣息。
(3)嚴格選材和工藝。替換古建筑破損部分的材料主要是本地或周邊就地取材,保證了與古建筑的和諧一致性。使用的木材均為幾十年的一等老柏木,修復后的木質構件結實、耐用、不變形,替換的青磚磚均為同規格老磚,修復后從墻面看渾然一體,與原青磚不分彼此。木作工藝完全沿用傳統鋸、榫、卯、刨工藝,現場測量尺寸、比對原有技法并逐一制作,延續了古建筑的古老風俗,展現了歷史原貌[2]。
2.3 歷史信息的保護
在修繕過程中,發現梁上彩繪雖陳舊,但做工粗糙,后被證實為后期添加。因此對后期覆蓋的彩繪面層進行剝離、清除,還原原有彩繪,為還原文化傳承中的歷史信息未進一步進行描繪,保留了古建筑的真實性。在中堂屋清除黑色油漆過程中,采用現代脫漆劑對表面油漆進行細致清理,重現了當時的時代氣息。
3結束語
文物古建筑作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每位中華兒女去守護。在古建筑的修繕保護過程中,要遵循古建筑修繕原則,選材用料及工藝技術達到文物保護工程相關規范要求,加強探索現代工藝與古建筑修繕技術的結合,使古建筑修繕技術日趨完善,讓我國的文化遺產永存于世。
參考文獻
[1] 馬經.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繕技術分析[J].江西建材,2018(3):61.
[2] 孟曉慶.古建筑木作工程修繕技術研究[J].建材與裝飾,2018(37):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