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靜

創新型人才是時代的需要,近年來多所高校增設創意與創新專業,以滿足人才培養需求。創新型人才應具備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中小學階段應重視創新教育,創客教育活動是一條可操作的途徑。近年來,各地中小學興建創客空間,引入多種創客教育活動,探索學校實施創新教育的新思路。創客空間是中小學開展創客教育活動的場所,師生在其中可以分享創意、打造創客作品。如何優化創客空間建設,使其與學校的創新教育融為一體?福建省廈門市第五中學(以下簡稱“廈門五中”)不斷反思與優化,力求形成優質的創新教育平臺。
規范項目管理,理性建設創客空間
開展項目事前績效評估
創客空間的建設首先應根據校情開展調研,明確項目建設的需求,制定建設方案。以廈門五中為例,創客空間項目建設方案的確定經過了以下環節:第一是校情摸底,了解原有科技創新活動情況,規劃學校創客空間規模,對原有航模、電子百拼、編程算法等創客空間進行整合,避免重復建設;第二是參觀學習,派送專人前往創客空間建設示范校、項目研發單位參觀訪問,以了解活動開展的基本方式方法和內容;第三是制定相關的技術性支持要求和師生培訓計劃;第四是課程整合,研究創客空間項目與學校課程整合的可行性;第五是接軌比賽,收集本地區科技創新活動和創客活動比賽的內容要求,評估學校的參賽能力,有側重地建設相關內容;第六是文化展示,將創客空間的整體設計風格與科創精神、校園文化相融合并進行展示。
重視師資和事后績效評估
創客空間項目一定要包含足夠時長的師資培訓。由承建方提供一年或更長時間的創客導師現場指導活動,由學校選派優秀教師跟崗學習,從而保證進行創客教育的師資質量。此外,學校曾出現由承建方派來的創客導師無法管控課堂、活動開展無序的情況,也出現過一些硬件設備損壞、維修周期長,嚴重影響活動的正常開展等現象。因此學校應注重后續跟進,在學生、教師、家長群體間開展滿意度調查。
創客空間活動項目切忌求多求全
對于創客空間活動項目的選擇,學校要從自身師資和課程安排出發,進行合理規劃。創客項目涉及的學科知識廣泛,學校應考慮是否有合適的教師人選、如何安排教師的工作量、如何安排創客活動課時等問題,進行提前規劃,從而避免造成資源浪費。此外,筆者建議學校先選擇建設基礎性項目,如創客空間基礎器材和必備工具。對于智能搭建或機器人器材不必一步到位,可分期采購,并在每年的預算中保留科創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于升級器材、新增項目等。
自創設計方案,改建創新課堂
筆者認為,創新教育要滲透于常態化教學中,普通教室也能夠開展創客活動,而且改造普通教室比新建創客教室更為經濟,也節省空間。基于這一認知,廈門五中重新設計了教室功能區分布——
首先,增加一套簡易錄播系統,進行隔音裝修,三面墻分別布置展示吊柜、照片墻、科技主題貼圖及一臺全息風扇,可展示活動情況和學生作品。
其次,在每組圍桌下增設電源插座。
再次,在教室兩側靠墻布置一排隱藏式電腦桌,安裝云桌面電腦,配合有收納柜功能的箱式椅子,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
從次,教室后側布置一排書柜,用于擺放圖書、收納器材、展示作品。
最后,安裝小度智能家居系統,實現聲控音箱、燈光、窗簾等,添置人工智能家居展示模型、智能搭建基礎套件等。
經過改造,教室成為一個真正的創新課堂,教室功能區域劃分明確,使用靈活,可自由組合調整,具備穩定的有線、無線網絡環境,滿足各種教學需要。在這里師生可以開展常規教學、互動教學、直播課等,進行各種創新實踐活動,實現創新能力的培養。
挖掘創客資源,構建創新教育體系
優化創客空間建設,還要重視課程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創新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打好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基礎,課程設計也要圍繞這兩部分進行。廈門五中在實踐中以普及式教育和興趣活動構筑起本校創新教育課程體系:普及式教育一方面滲透在原有學科課堂中,另一方面集中體現在STEM課程中,重點在于激發學生創新精神,讓學生掌握基本創新能力;興趣活動為師生提供了更廣闊的上升空間,是深入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是提升創新能力的過程,也是孕育創新成果的溫床。
目標明確,形成立體式創新教育課程體系
縱向上,創新教育課程要有明確的能力遞進。如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可從激發學生好奇心入手,在中學階段可從知識內涵的探索入手?;顒与y度不同,創新意志得到鍛煉的程度也不同。在創新能力培養上,如小學的樂高搭建項目體現出認識物理結構、搭建和操作簡單機械的初級能力要求;而初中階段運用編程算法去解決大數據分析問題,則體現了高階創新思維能力要求。創新教育課程應全面覆蓋義務教育階段各個年級的學生,從而實現可持續的創新教育。
橫向上,創新教育的不同項目課程既要有學科特色,又要相輔相成。如:機器人和智能搭建涉及編程教育;模型活動中,學生所學的馬達、舵機知識,在其他創客活動中也能得到很好的應用;編程算法學習與數學中的思維訓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創新教育者應了解學科間的橫向聯系,對課程進行合理的整體規劃。
校企合作,成體系打造STEM課程
STEM課程建設涉及學科廣、研發難度大,如果設計不佳,容易成為一門學科組合、知識點重合、活動重復的課程。除了學校師資外,社會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員,也應加入創新教育的隊伍,形成教育合力。廈門五中在STEM課程構建中的做法是,選派學校骨干教師成立專門工作小組,組織全校的教研組長搭建學科知識框架,形成STEM課程整體規劃。每學期設計的活動主題,都要基于整體知識框架,有效避免知識點重復、能力斷層等問題出現。經過5個月的準備和1個學期的課程實施,學校的STEM課程收獲了豐碩的教學成果和教學資源。
備賽參賽,開闊視野、提升創新能力
比賽,是進一步鍛煉學生創新能力的一種途徑,也是檢驗創新教育成果的一把利尺。廈門五中近幾年參加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全國青少年航模教育競賽、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錦標賽等活動,取得了不俗成績,學生也從中獲得了大量實戰經驗。
薪火傳承,壯大創新教育隊伍
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突破,創新教育需要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創新素養和專業知識基礎,懂得挖掘學生活潑好奇、勤思敏學的創新特質。所以學校教師應向資深創客導師學習豐富的教學活動經驗。只有教師快速成長起來,創客教育活動才能真正落地。否則,只依賴外來的導師上課,學校創新教育就可能被所謂的機構綁架,生源流失到校外機構,違背了學校創建創客空間、開展創新教育的初衷。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五中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