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福建省龍巖一中錦山學校,福建龍巖 364000)
地理是初中階段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與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需要地理教師充分重視社會實踐課程的有效開展[1]。這需要初中地理教師在明確初中地理知識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課程改革后的地理教材,挖掘地理知識點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將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實際課堂教學中。在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地理教師應掌握新的教學方式,并堅信地理課堂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能夠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率、激發初中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同時,初中地理教師應積極開展地理實踐課程,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使其將所學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并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學習過程。
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地理教師充分利用教材,還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地理教師不能將地理教材作為課程的唯一資源,要懂得合理取舍教材內容[2]。走出課本要建立在教師活學活用地理教材的基礎上,這需要地理教師靈活掌握全部地理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地理教師尤其要明確,地理教材不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唯一資源,應積極開發新的地理教學資源。教師應優化教材內容,幫助學生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實現“由厚變薄”;適當地拓展學習資源,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回歸生活的地理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由地理教材擴展到無限廣闊的生活中。擴展地理教學資源就是在課內進行社會生活的擴展和延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相關的自然景觀及地理景觀,并鼓勵學生在課下收集與地理相關的內容,提高學生地理學習的參與度。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學生通過收集、加工、處理資源的方式讓地理教學真正回歸生活。
初中地理教學生活化應充分體現在通過學習地理知識豐富學生生活經驗的積累,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地理知識的奧秘,使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提高學生對生活中地理知識的敏銳度[3]。地理學習需要初中生具有足夠的熱情,充分發揮自己在學習過程的主體作用,積極參與地理學習。地理學習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而初中作為學生初學地理的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地理知識的意識。地理學習兼具深度和寬度,地理知識涉及多個學科,需要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充分整合所學知識,培養高效的知識整合能力。同時,地理學習不能一味地局限于課堂上,教師還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緊密地聯系生活實際,以此來實現多空間、多角度的地理知識學習。
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其中我國東部地區的季風氣候特點是一個知識難點,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這時初中地理教師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地理材料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人們常說:“不干活不工作要‘喝西北風’。”但學生不明白為何工作要與“喝西北風”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選擇一個寒冷刮風的冬日,在上課時讓學生打開北側的窗戶,然后讓學生集體轉向西北方向,感受“喝西北風”的味道。學生在醒悟過來后哈哈大笑,很輕松地激發了學習地理的熱情。接下來,教師為學生進行具體的分析,引入地理知識,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說“喝西北風”而不是“喝東南風”。這樣的課程教學方式讓學生實現了由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轉變,使其學習地理的熱情持續高漲,同時也可以更好地將地理知識融入地理實踐,真正實現實踐教學。
初中地理傳統的評價體系還不完善,存在評價主體過于單一的情況,教師是評價學生的唯一主體,導致家庭與學校相分離。地理教學要想回歸生活,就要在評價方式上加強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采用多元的評價方式,而不是單純地選擇地理教師的評價。評價的主體不僅可以是學生家長,也可以是同學之間,這樣的評價方式在有效提高學校與家庭、同學之間互動頻次的同時,也讓初中生得到了更加客觀的評價。地理教學生活化不僅需要教師在教學方式上進行改變,也需要家長參與其中。家長要擺脫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唯分數論,要注重對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孩子從生活的點滴中學會學習,讓孩子真正地快樂學習、享受學習。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過程,可以更加關注孩子在生活中的進步,而不是僅關注孩子的成績。學生只有實現人格的獨立,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學生之間對地理學習情況的互評,可以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同時,學生朝夕相處,是彼此的學習伙伴,他們甚至比教師更加了解彼此的學習情況。這樣的評價方式可以使得到的結果更加客觀。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加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同時能夠使地理學習更加貼近生活。
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當前的教學模式更注重理論知識教學,忽略了與生活建立聯系,這是學生無法透徹掌握地理知識的主要原因。初中地理教師若采取背離生活的地理教學模式,將導致學生無法深入理解地理知識且難以形成完整的知識構架,從而造成學生學習熱情消磨殆盡的結果。而采用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的方式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的實用性,明白地理與生活之間密不可分,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重視程度,進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教師從學生的角度進行地理教學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有利于提升課堂的有效性。剛接觸地理學科的初中生對地理知識存在一定的距離感,難以正確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教師單純地講解地理知識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而回歸生活的教學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地理教學的趣味性,讓地理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需要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融入生活中的例子,輔助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例如,八年級下冊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涉及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分別介紹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西藏地區的具體地域特點。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東部重要的地理分界,它南北兩側的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及居民的生產習慣均存在巨大的差異,在地理課上,教師僅讓學生知道這條分界線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回歸生活,讓學生真正理解這條分界線的重要性。地理教師應為學生展示冬天南方人和北方人不同穿著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說出南北方冬季氣溫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地理教師進一步舉例,展示圖片和相關視頻,讓學生理解“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船北馬”“南尖北平”“南拳北腿”等南北方之間生產、生活上的區域差異。教師可以從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衣食住行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區域差異的同時,使地理知識真正回歸生活。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當前教育領域更加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將理論與生活相結合的實踐課。實踐課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重視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密切聯系。提高實踐課的教學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地理實踐課,指導學生用乒乓球模擬地球儀,在上面畫出經緯線,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具體特點;也可以指導學生用彩泥捏地形模型,再畫上等高線,在模型上辨別各種地形部位和地形類型,在實踐過程中突破等高線地形圖的重難點,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良好效果。這樣,學生可以在地理實踐中深入理解地理知識,同時鍛煉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地理知識層面,讓實踐課成為地理教學回歸生活的載體。初中地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繪圖能力,其中蘊含著對學生想象能力的潛在要求,所以地理教師要注重對初中生想象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經常在課上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地理現象,讓學生閉眼想象,也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視頻后用語言描述看到的地理現象的特征。這樣可以在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初中地理經常會涉及一些繪圖內容,繪圖可以有效地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通過想象力和繪圖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對地理知識有更加深入的感受,激發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綜上所述,地理教學回歸生活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成才,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學生可以通過回歸生活的地理教學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實現課堂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時也得到個人能力的提高。當然,地理課堂生活化還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和學生共同努力,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