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鳴雁
(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 214400)
初中音樂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音樂技能,傳授給學生音樂基礎知識,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使學生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斷促進自身全面發展[1]。在實際教學中,音樂雖然不是必考科目,但對學生的音樂欣賞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初中音樂欣賞教學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供參考。
初中音樂教學主要通過教師創設音樂情境,引導學生開展音樂實踐活動,吸引學生走進音樂,使其全身心感受音樂的形式美,在想象中體驗音樂的情感美,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2]。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以音樂的創造和表現為核心,引導學生深入體驗音樂作品本身的節奏,讓他們感受音樂本身的旋律美,并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感悟音樂作品背后的意蘊及情感,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從而強化學生的音樂感知,深化其音樂情感感悟,提高其審美情趣,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舞蹈、唱歌、樂器演奏及朗誦等多種表達方式展現音樂,豐富學生的音樂感受,從而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強化學生的音樂欣賞動機。
因此,音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從多角度、多方面收集相關素材,并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篩選與重組,讓學生的音樂欣賞有步驟、有目標、有方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讓其在音樂的熏陶中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走進音樂,主動感受和表現音樂[3]。教師在上課伊始,可以結合主題音樂,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創設美妙的音樂情境,并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激發學生音樂欣賞興趣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尤其是初中生的思維更具抽象性,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特看法和見解,具備了一定的世界觀,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將感官體驗、情感投入和聯想思考相結合。基于此,教師在音樂欣賞課上,要以學生的心理特點為依據,盡量選擇具有代表性、流傳性及風格鮮明的經典音樂作品,為學生提供一場豐盛的音樂“大餐”,從而幫助學生保持音樂欣賞興趣,有效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聽”是參與的關鍵因素,教師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開展美育教育。音樂中不僅蘊含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包含道德、哲理等元素,其能夠將這些內容通過一段段優美的旋律傳遞到每個欣賞者的心中。因此,傾聽是欣賞音樂的首要途徑。另外,提問、對比及模擬等方法,也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欣賞的積極性。
首先,在音樂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這就是提問聽法。例如,在欣賞歌曲《龍的傳人》時,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歌曲中“龍的傳人”指的是哪些人?歌曲有幾種演唱形式?演唱這首歌曲時應采用什么樣的情緒或形式?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傾聽歌曲,聽過一遍后會回答:我們就是龍的傳人,歌曲的情緒較為沉重、悲憤,聽后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這種提問聽法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直覺和知覺能力,從而對音樂作品形成初步的感性認知和理解。
其次,在傾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風格及形式等方面進行對比。例如,在欣賞《歌唱美麗的家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段傾聽并進行對比,從而不斷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學生的音樂分析和鑒賞能力。
最后,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作品意境美進行“二度創造”,便要用模擬法聽。對此,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模仿演奏,從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引導學生欣賞《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筆者將學生按照樂器分組,如“大提琴組”“小提琴組”“打擊樂器組”等,讓他們認真傾聽音樂,“演奏”出各自相應的部分,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感受能力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
傾聽音樂之前的“唱、記”主題,有助于學生把握主題形象,使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準確辨認主題的重復和變化,從而加深他們對作品風格、特色及內涵的了解、感知,進而真正激活學生的音樂思維。在欣賞《帕米爾的春天》前,筆者與學生一起唱書上的歌曲,并讓學生邊唱邊記,引導學生初步體驗音樂情感。然后,筆者播放錄音,指導學生感受,曲子由三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音樂是對主題音樂稍微進行改變后的重復。整首曲子輕松、歡快,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描繪了一幅熱情歡快、生機盎然的美好畫面。
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既不能漫無邊際,也不能按圖索驥。教師應讓學生在欣賞音樂時,將音樂“寫”出來,可以是詩歌,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聽后感,甚至可以是繪畫,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與藝術表現能力。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感知音樂高低、強弱及節奏等因素的基礎上,正確判斷音樂的情感和情緒;其次,讓學生體驗音樂風格、判斷音樂體裁;最后,為學生介紹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目的。
聆聽音樂作品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在學習九年級第一單元“光輝的歷程”后,筆者簡單地為學生介紹了歌曲《保衛黃河》的時代背景等資料。然后,筆者讓學生認真聆聽和感受,分析與對比其中的旋律、節奏等,說一說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分享自己想象中的音樂形象。這樣,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導欣賞教學,充分發揮自身的課堂主體作用,讓音樂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不斷提高。
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方式相對被動,學生的反饋很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設置相應的問題,使其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通過課前引導、課堂提問及課后鞏固三個環節,及時了解學生的感受,讓學生反思,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知識敏感度,提升審美、鑒賞與聯想能力,而且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從而制訂更有具針對性的教學計劃,進而優化教學設計。
初中生大多處于變聲期,音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除了讓學生隨著伴奏歌唱外,還可以讓不同音色的學生單獨表演,強化他們的真實演唱體驗,加深他們的樂感體悟,從而使其深入了解音樂在音調、音色等方面的差異。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為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模式,注重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提高每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從而引領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過程中,漸入音樂佳境,開啟享受音樂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