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蕓
(江蘇省常州市東青實驗學校,江蘇常州 213000)
傳統的教學形式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兩種分開的教育形式,家校共育的概念僅流于形式,學校和家庭的聯系一般只局限于家訪和學校舉行家長會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對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了解較為片面、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家校共建協同育人理念也在逐步得到優化,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技術更新教學模式,結合線上、線下教學的特點和優勢,努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需求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教師緊密聯系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通過促進雙方的共同協作來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由于傳統的學校教育秉承的觀念是以學生的成績和課堂上的表現為主要評價依據,這種形式化的信息采集方式使評價機制過于單一化和片面化,忽視了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差異性?!盎ヂ摼W+”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實時關注每個學生的差異,進而對學生進行客觀的、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例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軟件來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認真程度和專注程度,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花費的具體時間和專注度等數據,在此基礎上對教學模式和教學計劃進行優化調整。“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數據采集積分和分析模式均有別于傳統的教育數據采集[1]。
“互聯網+”背景下,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可以從多個方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例如,在考試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在不同科目的考試中出現的錯誤題目來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情況來選擇恰當的學習模式和教學模式,以便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能力。因此,“互聯網+”背景下的學校教育可以幫助授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教育,因材施教,從而提升教育的整體效果。
互聯網技術不僅對教師的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而且對學生也有直接影響。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情況,通過數據分析來發現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改正和彌補[2]。因此,互聯網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往往只通過考試成績來了解自己的階段性學習收獲,而在互聯網技術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從多渠道、多方面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例如,“互聯網+”家校融合的背景下,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應當共同重視學生的特殊興趣和潛能,為他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學習途徑,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競賽,促使學生在競賽中獲得成就感和體驗感,以此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主要以學生的學習成績來體現教師的教學能力。這種模式是相對落后、固化的。在互聯網時代,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不僅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效果上,更體現在教師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綜合文化素養上。在“互聯網+”背景下,學校通過相關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教師的備課認真程度和授課水平。這種數據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約束教師的行為,促使教師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進而通過家校聯合的模式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3]。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父母的忙碌直接或間接導致對孩子成長情況的忽視,這就需要家校共建協同育人來彌補。在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還可能對學生的心理成長造成危害,而“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聯合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可以通過分析學校提供的相關數據來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具體學習情況。
“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模式要求教師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及時記錄學生的在校表現,并與家長及時進行溝通和交流,盡可能通過學校教育來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某一學期中,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平時小測、作業完成情況及練習題的錯誤次數等數據,科學地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來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
在教學評價機制上,教師可以聯合家庭教育的評價,即父母的評價來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家長和教師應定期溝通和交流,完善教學計劃,從而提升家校聯合教育的成果。由于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家庭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間的溝通橋梁難以建成,家校合作的形式僅局限于家長會和家訪,而且極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這種家校聯合效率較低,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聯合可以通過分析每位學生在課堂測驗、作業等各方面的具體表現來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家長通過分析學校提供的相關數據,能夠對孩子形成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以此優化家庭教育的模式。同時,家長也應當配合學校教育,選擇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模式,達到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效果最優化[4]。
教育的三大主力主要由社會、家庭和學校組成,三者之間只有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才能形成高效的教育模式。家校共育不能忽略社會的影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均應當積極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學校和家長還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來采集學生在活動中的具體數據,以便了解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借助學校和家庭的綜合評價來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如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溝通更高效、更便捷。在這一發展驅使下,基于“互聯網+”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模式,更應當注重教學理念的更新,相關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共享,進而不斷推進教育模式的改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