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葳
(福建省長樂第一中學,福建福州 350200)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是指思維在邏輯性、批判性、創新性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以閱讀理解的題目設計為抓手,就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進行簡要的分析。
閱讀理解是指通過閱讀材料的輸入,調動讀者原有的知識儲備,通過邏輯思考、判斷、批判等一系列復雜的思維過程,最終形成對閱讀文本的正確理解[1]。 何為理解?布盧姆認為,理解是通過有效應用、分析、綜合、評價來明智、恰當地整理事實。約翰·杜威在《我們如何思維》中對理解進行了清晰的總結,認為理解是學習者探求事實的結果。不論各方對理解的定義如何,可以確定的是,理解是一個思維的過程。
思維的過程是隱性的。人們很難將思維的過程用一種顯性的方式表現出來,于是就引發了對如何表現思維過程的研究,并產生了一些研究性成果,如思維導圖、韋恩圖、信息組織圖等。這些研究成果實際上都是隱性思維的可視化。思維可視化是指通過語言、寫作、繪畫、建造等方式把思維的內容和過程呈現出來,對思維進行分析、反思和改進,從而發展更好的思維[2]。本文主要研究建立在思維程序上的問題序列。問題序列是指一系列有關聯的呈現思維過程的問題的組合,一般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問題形成思維的路徑。換言之,問題序列實際上是將思維的路徑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出來。
綜觀近年來的全國卷,我們不難發現,在全國卷的閱讀理解中,所有的問題可以歸納成以下幾大類:細節理解題、詞匯猜測題、作者觀點態度題、概括主旨大意題、推理判斷題[3]。在這幾類問題中,細節理解題通常被放在最前面,然后是推理判斷題,最后是概括主旨大意題。高考閱讀理解題的問題序列有一定的規律,而這樣的規律實際上反映了思維發展的規律,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4]。除了在問題序列上反映思維發展的規律外,當前高考閱讀理解的命題還增加了詞匯猜測題和作者觀點態度題。這種改變體現了《新課標》中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目標,即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看的方式增強思維的邏輯性,用多元思維代替單一思維,改變被動接受的思維模式,強調深度學習,鼓勵質疑,倡導批判性思維,重視發展思維的創新性[5]。
筆者以文章的題目設計為例,分析如何通過問題序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這篇文章屬于三大主題語境中的“人與自我”,通過分析每日鹽的攝入和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系,倡導大家減少鹽的攝入量。
第一題,完成信息組織圖(見圖1)。本題要求學生將文章分成四個部分并且概括大意。這一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脈絡,分析文章邏輯層次,進而實現對文章的整體把握,體現了對學生理解概括能力的要求,以及增強學生思維邏輯性的要求[6]。
圖1
第二題,詞義匹配題。本題要求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詞匯的意思。這一設計旨在培養學生學習詞匯的語境意識。高中階段的詞匯教學除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廣泛運用已學詞匯外,重點是在特定語境中培養學生的詞塊意識,摒棄傳統英語教學中詞、句、篇分離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在特定語境下對詞匯的理解能力,并完成知識遷移,學會在相似語境中的詞匯運用[7]。由于同一個詞匯在特定語境下的含義具有一致性,因此,沒有知識的遷移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這種知識遷移對思維的靈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第一題的信息組織圖到第二題的詞義匹配不難發現,這樣的問題序列安排體現了思維發展路徑是從宏觀把控到微觀理解,幫助學生建構語篇意識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語境意識[8]。
第三題,聯系上下文,分析代詞的指代內容。使用代詞的目的是使表意簡潔。代詞是語篇的一種銜接方式。通過對代詞所指代內容的理解,學生可以加強對語篇邏輯的理解。
第四題,長、難句翻譯。前三題先從宏觀上幫助學生建構了語篇框架,再到從微觀上結合語境引導學生理解了詞匯,分析代詞指代內容。這種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升語言技能,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獲得語篇知識。在語言學習中,讀是理解性技能,寫是表達性技能。長、難句翻譯的訓練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還為學生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際是理解性技能向表達性技能過渡的訓練[9]。
第五題,圖表閱讀題。圖表可以使復雜的統計數字簡單化、直觀化、形象化,使人更容易理解、分析信息,是思維可視化的典型代表[10]。《新課標》把“看”列入語言能力,“看”實際上是一種“閱讀”,除了文字外,其他類型的語篇,如圖示、歌曲、圖表、音頻、視頻等能力。文章雖未提及廣州和北京兩座城市,但提到了南北方在鹽的攝入方面的差異,而這兩座城市恰是南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因此,完成本題的前提是,學生必須了解廣州和武漢這兩座城市的地理位置,然后才能結合文章的內容,進行知識的合理應用。本題的設計體現了學科的融合和知識的實際應用。
問題如下(見表1):
Line A may refer to the change of salt intake in _________since 1980s.
Line B may refer to the change of salt intake in _________since 1980s.
表1
第六題,判斷文章出處。通過分析文章,觀察文章的措辭、人稱和語態,學生可以了解文章的出處,判斷其文體。不同文體具有特定的文體特征和特定結構。
第七題,寫作。理解性技能為表達性技能服務。輸入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輸出[11]。在對文章的閱讀和由淺入深的問題解答后,本題要求學生利用建構的新概念,對大家的飲食習慣提出質疑,批判性地分析鹽的攝入和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寫一篇倡議書。這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的綜合考驗。
問題如下(見圖2):
圖2
根據Bloom's Taxonomy,思維的發展是一個從低層次走向高層次的過程。教師應通過設計符合教材和學情的教學內容,通過漸進式的問題序列,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思維層次??傊趯嶋H教學中,教師應從預期的結果開始思考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的記憶,更要關注思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