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雪 咸陽師范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各個領域百廢待興,藝術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傳統的花鳥畫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了變化。為了花鳥畫的發展,眾多藝術家摸索出了新的方式。花鳥畫的圖式由此開創了新的風格。
1949—1966 年的這十七年中,傳統的中國畫發生了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花鳥畫領域,可以說是在夾縫中謀生存。在這一時期,為了表現人民的新生活及祖國的壯麗山河,花鳥畫不再是以單一的折枝、邊角之景出現,而是與山水題材相結合,開創了新的美學思想,展現了大自然新的原生態面貌。綜觀這一時期的花鳥畫發展,無不體現著藝術家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潘天壽曾言:“予喜游山,尤愛看深山絕壑中山花野卉,亂草叢篁,高下欹斜,縱橫歷亂,其姿致之天然得勢,其意趣之清奇純雅,其品質之高華絕俗,非平時想象中得之。”1955年,時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的潘天壽和吳茀之帶領學生到雁蕩山寫生,返回杭州后創作了這幅《靈巖澗一角》(見圖1)。這幅別有新意的作品將花鳥畫與山水畫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趣味性的圖式,其作品內容也體現出一種原生態的面貌,將山野中常見的繁茂野花入畫,這與文化畫抒發情感的方式不同,對于畫家而言,自然生長在山壑之中的欹斜歷亂的野卉亂草,其清奇純雅的特質,才是最高品質的代表,更能反映祖國欣欣向榮之景。

圖1 潘天壽 《靈巖澗一角》
郭味蕖先生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幼隨家鄉畫家丁東齋、劉秩東習畫,濃厚的繪畫氛圍為郭味蕖奠定了良好的藝術根基。20 世紀60 年代的社會氛圍磨煉了郭先生的藝術精神。1961 年“文藝八條”的出臺,影響了那個年代的國畫家,郭味蕖先生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飽滿的創作熱情投身于中國畫創作,其作品多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花鳥畫的創作中,郭先生將文人畫精神賦予時代的特征,形成了新的繪畫風格。《春山行》(見圖2)是這一年代的代表作,他令傳統的中國畫素材墨竹、石頭、枯枝、杜鵑花傲立山中,將文人畫氣息與時代相結合,在共性中求個性。在這場藝術觀念的改革中,這幅作品打破了傳統的折枝、邊角之景的花鳥畫構圖,體現了大自然之美。

圖2 郭味蕖 《春山行》
綜觀20 世紀五六十年代花鳥畫的發展,傳統的中國畫在時代的變革中發生了藝術觀念上的轉變。盡管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響,在新的花鳥畫圖式中,文人畫精神依舊與時代的發展相適應,雖出現了些許矛盾,但也促使了文人畫的回歸,并巧妙地將文人畫的隱喻轉換為現代生活寓意,豐富了花鳥畫的圖式風格。眾多的藝術家也在寫實、寫生的環境下迎來了自身的藝術高峰期。
潘天壽與郭味蕖都是中國美術發展中花鳥畫變革的先驅者,為中國花鳥畫的改良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潘天壽注重自然的生態面貌,將花鳥畫的圖式與客觀現實相結合;郭味蕖注重繼承創新,把中國畫中文人畫精神與西方現實主義精神重新組合,創造出一批緊跟時代的作品。潘天壽和郭味蕖立足時代,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繪畫創作把文人畫的花鳥畫圖式成功轉向符合大眾審美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