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 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如今,研究馬蒂斯繪畫作品的各種文獻資料十分豐富,要出新意絕非易事。因此,筆者就將馬蒂斯晚年的主要創作活動形式——剪紙畫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他在剪紙畫作品中體現出的“情感的歸宿”“兒童的樂園”“寧靜的港灣”三個方面來闡釋他的“色彩情感”。在《馬蒂斯藝術全集》的“色彩的作用和形態”一文中談道:“每一件事物,甚至包括色彩,都是一種創造。在表現客觀事物之前,我首先要描述我的感情。[1]”看來,馬蒂斯的色彩運用不只是表達事物的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傳達了馬蒂斯自己對色彩的理解及情感。
說到馬蒂斯的剪紙作品,我們會自然而然想到中國的剪紙藝術。筆者要簡單區別一下它們之間的關系。中國剪紙藝術是民間藝術的一部分,是人們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而使用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傳達他們情感的一種載體;而馬蒂斯的剪紙作品準確來說是“色彩剪紙拼貼畫”,是把色彩剪紙有機地拼貼到一起,形成各種畫面的組合,來表達他晚年對藝術的認知與追求。單從表達情感因素來說,他們的色彩情感是一致的。
在《馬蒂斯論藝術》中也談道:色彩從來不是數量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問題[2]。由此可見,馬蒂斯在運用色彩上是根據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來選用色彩,極具主觀傾向。剪紙畫作品《藍色裸女(1)》(見圖1)是馬蒂斯晚年大量創作的“藍色裸女”主題系列中的第一幅重要作品。畫面中運用極其簡略的藍色和大量白色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看起來明快清亮,但又不失單調性。看上去女性人體豐滿結實,體態優美,和諧安逸。筆者發現,馬蒂斯在“藍色裸女”系列隱藏著對女人的無限愛戀。馬蒂斯在其一生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有幾個不變的主題,“女人”就是其中之一。馬蒂斯在繪畫作品中有大量關于“女人”的題材。晚年由于疾病折磨無法行走,馬蒂斯依然沒有忘記一生鐘愛的題材,用剪刀創作了大量剪紙畫作品,傳達出馬蒂斯情感的寄托與歸宿。

圖1 《藍色裸女(1)》
在另一幅剪紙畫作品《祖爾瑪》(見圖2)中,馬蒂斯運用了比較和諧的相鄰色——綠色、藍色、黃色來組織協調畫面,用少量黑色與粉紅色形成對比,顯得協調而豐富。除色彩的魅力外,其畫面構成也極具藝術性。馬蒂斯運用不同的平面圓形、長方形、多邊形及變化的線條來組織畫面,畫中的主角依然是女性,具有雕塑感的形體,顯得健康而有活力。“身體健康”這也許是在病榻上的馬蒂斯的最大心愿吧。由此可見,在畫面中如何巧妙地運用不同色彩的對比與協調來傳遞畫面的色彩情感,使作品表達出更深層次的永恒情感精神及生命力,是每個畫家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就如馬蒂斯所說:“在你對自然抱有真正的感情時,你就能夠創造出對藝術家和觀賞者具有同等效用的符號。”

圖2 《祖爾瑪》
在短暫野獸主義藝術流派解散后,馬蒂斯繼續著他藝術人生的不斷探索。其間他的創作種類比較繁多,除繪畫外,他不斷涉足雕塑、陶瓷、剪紙等不同藝術形式的創作。因此,不斷創新是馬蒂斯的又一特點。
筆者所講的“兒童的樂園”主要是指馬蒂斯在其剪紙畫作品中,不管題材還是色彩意蘊上,都體現了一位在病榻上被疾病折磨的老人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這也是讓人最敬佩的一面,他始終以純潔的眼光來看待美好的世界。就像馬蒂斯自己所說:必須像孩子那樣看待生活,如果失去這種能力,他就不能用一種原創的方式(個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在馬蒂斯剪紙畫作品中的爵士音樂系列的《馬戲小丑》(見圖3)里,再現了他童年記憶里的圖像,如雪橇、馬戲中的小丑、空氣中的秋千等出現在我們面前,使我們感受到童年的樂趣。是啊,一個人的童年記憶是永遠揮之不去的,而馬蒂斯用充滿趣味性的畫面體現了這一情懷。在畫面中馬蒂斯運用了高純度的藍色背景,使人感受到藍天的耀眼、空氣的清新。在美好的時光里,“馬戲小丑”就是一位無拘無束的少年兒童,歡快地游蕩在自己快樂的童年世界里。馬蒂斯運用了藍色和紅色的對比來豐富畫面,用黃色和白色來協調整個作品的基調,使人感受到馬蒂斯追求兒童般純凈色彩情感的精神世界。還有爵士音樂系列中的《雜技演員》《伊卡洛斯》等都體現了兒童般歡快、陽光的精神樂園。看來馬蒂斯用剪刀實現了自己童年的樂趣。

圖3 《馬戲小丑》
另一幅剪紙畫《海洋世界》(見圖4)是馬蒂斯在1950 年創作的作品。在這幅作品里,馬蒂斯運用了極具裝飾性的簡約化風格,使作品有了抽象主義的風格特征。畫面里出現了海洋里的神秘世界。雖然我們在現實中也許無法看到這樣的世界,但在馬蒂斯的剪紙畫作品里能夠實現。在不同海水的層次中,各種海洋生物歡快地游蕩著,有海馬、魚、海草等,白色的海鷗在藍天上遨游,更有趣的是還有潛水艇出現。在色彩運用上,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與不同造型的形象完美統一地結合在一起。畫面中運用了藍色、綠色、粉色、黃色、黑色及白色等組織畫面,看似色彩凌亂,其實都是馬蒂斯精心選擇、設計的。馬蒂斯也曾解釋道:“我直接用色彩來‘畫’,這保證了兩種方法可以精確地統一起來。”馬蒂斯的剪紙畫《女人和猴子》是在1952 年創作的,用來裝飾餐廳到走廊上方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簡化了的藍色圖形,調皮的猴子圍著女人搶吃各種水果,還不時做出各種滑稽的動作,令人陶醉。由此可見,馬蒂斯的藝術作品傳遞了他內心的情感,就像這誘人的藍色是馬蒂斯兒時在玩具博物館里點燃的火焰之藍一樣。

圖4 《海洋世界》
在《馬蒂斯論藝術》中他談道:“藝術不應該是煩惱或不安的,它應當是均衡的、純凈的、安寧的、平和的。[3]”由此可見,這就是馬蒂斯一生追求的藝術精神世界,這種精神在他晚年的剪紙畫藝術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5 《生命之樹(教堂后殿之窗)》
馬蒂斯在1950 年完成的作品旺斯大念珠小禮拜堂的色彩玻璃窗畫《生命之樹(教堂后殿之窗)》(見圖5)中,營造了一種神秘而幽靜的空間氣氛,畫中的色彩協調而寧靜。大量的深藍色、綠色襯托著明亮的黃色之葉,像是仙人掌,但更像是生命之樹,顯示了生命力的頑強與堅韌,同時與教堂的寧靜氣氛貼合得恰到好處。馬蒂斯運用這種簡潔的形狀、彎曲的線條和平涂而明晰敞亮的色彩意蘊相組合,顯得非常安逸和諧。光線從窗戶射進教堂后產生的色彩效果,也使觀者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升華。就像馬蒂斯自己說的:“對我來說,這個小禮堂是我一生勞動的最高成就。”小禮拜堂的色彩玻璃窗畫也是對馬蒂斯精神世界的一次洗禮,雖然馬蒂斯本人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從作品色彩情感所表達出的精神內涵來看,仍再現了其宗教感受。
作品《水族館里的游泳者》(見圖6)是馬蒂斯1947 年創作的,也是他《爵士》一書中的內頁圖。我們看到游泳者仰面四肢朝天地躺在水面上,多么舒服安逸。這也許是馬蒂斯向往的一種生活表達。畫面中運用了大量黑色和白色形成對比,又用綠色和藍色作為背景來襯托右下方的紅色以及少量的黃色。這樣畫面從藝術效果上來說主次分明,又不失畫面的豐富性。畫面中傳遞出的氣氛依然是寧靜的、與世無爭的,給觀者帶來了平和、純潔的心靈享受。就像馬蒂斯自己說的:“我們通過簡化的觀念和形式來追求寧靜。”在這里,黑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色彩意蘊的作用。

圖6 《水族館里的游泳者》
綜上所述,本文對馬蒂斯剪紙作品中的色彩情感進行了梳理,可以看出馬蒂斯的剪紙作品中無論是具有強烈裝飾意味的,還是簡約化風格的,論其本質,都是用色彩傳遞馬蒂斯心中寧靜與平和的情感世界。這為我們每一位藝術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與參考,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