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桔誦 魯迅美術學院
作為一個東北人,筆者不知道為什么偏偏對上海這座古老的城市有著深深的眷戀,尤其是隱匿在繁華深處的古老弄堂。筆者對人們在弄堂中的那種安詳、踏實的生活狀態非常羨慕。現在的上海弄堂更具新時代的特征,而筆者常常對弄堂里逐漸失去的傳統店鋪和文化產生一種執著的情懷,于是創作了一組弄堂里的普通百姓在抗日過程中發生的動人故事——《同福里的故事》。同時,這套連環畫也成了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入選作品。

圖1
在查閱了大量史實和了解了各種歷史故事之后,筆者將故事鎖定在淞滬會戰后的上海租界。筆者描繪的是普通上海市民弄堂里的生活,展現了戰爭年代人們與父母、愛人及鄰里之間的情感。他們就像我們熟知的普通人,是會計、裁縫、家庭婦女,是在為生計而經營計算的普通老百姓,他們以自己的力量去和日本人對抗,從平凡到不平凡的過程,也是侵略和戰爭的真實形象。
在構圖的選擇上,筆者傾向于按照故事連續的發展節奏來構圖。首先,筆者用一個大的場景交代故事的背景,用飛機轟炸的場景來表現故事發生的時代特點。其次,筆者用一個仰視的構圖,從主人公的視角表現了當時的那種緊張混亂的情形,大的角度和不安定的構圖因素預示著故事的發生和走向。再次,筆者用特寫和近景交代了主人公的情況和心理活動,用一個躺著凝視的場景刻畫了主人公糾結的心理活動;又次,筆者用大的特寫描繪了無辜的百姓遭受著侵略者無情的摧殘,襯托出侵略者的殘忍和百姓的無助;復次,筆者用直角的構圖刻畫出槍口,突出畫面的緊張因素。最后,筆者緊扣主題,用陰霾和江水塑造了古老的上海灘,營造了一種壓抑的氣氛,雖然故事結束了,但新的一天即將來臨。為了對老上海灘當時的歷史環境進行準確的再現,筆者進行了實地考察,并查閱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旨在盡可能真實地還原當時的環境。在構圖問題上,導師李晨老師給予了筆者非常大的幫助。經過李晨老師專業又耐心的指導,筆者對構圖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以致對每一幅畫的構圖都有了十足的把握。對構圖胸有成竹,進一步塑造就顯得自信多了。
藝術注重視覺沖擊力,即要想方設法抓住人的眼球。在效果的處理上,筆者傾向于用單純、簡潔的語言來塑造畫面。筆者認為,越是洗練的語言越能說明問題。雖然色彩更能豐富表達畫面,但鑒于《同福里的故事》這組畫屬于歷史題材,又具有老上海情節,所以,筆者認為運用單一的色調去塑造舊時的故事,效果應該會更好,這樣既能渲染出一種懷舊的氣氛,又更加切合主題,更容易與觀者產生共鳴。
在繪畫技巧方面,筆者削弱了常規水彩畫的技法,用單一色彩反復疊加的方法渲染出一種古老的氣氛,畫面質樸簡潔。但不是說簡單就要忽略細節,筆者對細節還有一些執念,認為一些細微的東西更能烘托出主人公所在時代的氛圍,能更好地體現畫面的平衡。例如,對棉被在陽光照射下的起伏和褶皺的刻畫,被單的格子和褶皺的細致描繪,渲染了一種溫馨的氣氛,這些與主人公內心復雜的心理活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能突出緊張不安的主題。還有對上海灘的一些古老的標志性建筑和電車這些細節的刻畫,對表現時代感也有著重要意義。這些細節的描繪不僅考驗繪畫者的耐心和技巧,同樣考驗繪畫者的繪畫能力和文化素養。在創作的過程中,筆者對技法的理解逐漸有了新的認識,也對故事的塑造有了新的感悟。
從采集資料到構思再到最后完成《同福里的故事》這組連環畫,共歷時四個多月,回顧這120 多天的創作過程,以及其間不斷產生的問題,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筆者對連環畫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最后一幅畫完成時,筆者如釋重負卻又意猶未盡,仿佛已經成為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同福里的故事》是以平民百姓的角度看待戰爭的,對家人的愛、對祖國的愛,是筆者的創作中心。希望在今后的創作中,筆者能夠不斷探索新的形式和技巧,對連環畫事業做出新的貢獻,對藝術研究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