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珂 南陽市科學院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者需要精心篩選和合理構建視覺元素,以使特定的信息成為能夠進行傳播的視覺符號。我國民間美術元素蘊藏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形式多樣,種類繁多,選擇性地使用這些元素,不僅能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生動的設計素材、激發新穎的設計思路,還能增加藝術作品本身的欣賞價值,傳播我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不斷加大對民間美術元素的重視和應用力度,是使視覺傳達設計在質量和效率上有所提高的重要途徑[1]。
在古代,民間美術是相對于宮廷美術、士大夫文人美術而言的,在現代是相對于專業美術而言的美術種類。在民間,與廣大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文化正是通過各種媒介進行傳承的。在這一過程中,民間美術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扎紙、符道、神像、服裝飾件、龍船彩船、月餅花饃、泥塑,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見圖1)都離不開民間美術。民間美術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風俗、情感、氣質的差異又形成了豐富的品類和內涵,但又都具備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相統一的特點[2]。

圖1
民間美術來自民間,為大眾生活服務,因此造型、構圖等與人民的審美心理和接受能力相契合,其特點表現為形體的大膽夸張,一般畫面主題突出,或是不加任何修飾,透出樸實無華的裝飾藝術特色;或是元素眾多,加入大量云朵、花草、裝飾圖形等裝飾元素[3]。同時,民間藝人在進行創作時習慣對人物造型進行大膽的夸張、變形。例如,畫武將時,為突出健壯有力的特點,繪畫者會向水平方向任意夸張,甚至省略脖頸;畫美人時,則要窈窕、修長,把肩畫窄,突出“英雄無頸,美人無肩”。
中國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源于勞動人民大量的實踐,如“紅要紅得鮮,綠要綠得嬌,白要白得凈”“紅靠黃,亮晃晃”等,這實際上均是配色問題。民間美術作為一種民族活態文化傳統、普通勞動者的藝術,其內涵既包含當下的藝術形態和文化特色,也蘊含這個民族早期最本色的文化基因[4]。
民間美術淳樸的生活氣質、清新而富有生命活力的藝術風格,以及大量隱喻性的文化符號和色彩象征,不僅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形式上的靈感參照,也從藝術觀念上為擺脫傳統束縛及探尋現代藝術的發展之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5]。例如,在民間美術中,紅色代表吉祥、喜慶,人們每當遇到開心事時,都會貼紅紙或使用紅布,以烘托氣氛。而在現代設計中,現代設計者出于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和藝術風格的創新需求,自覺將民間美術的色彩規律同美術專業技巧相結合,如紅色所代表的熱情、激烈等語境,都可以視為民間美術的延伸。
“維度”在自然科學中是對空間的定義,但延伸到視覺傳達設計領域,其含義被拓展為“多種情況”“各種元素”下形成的思維觀念或思維的可能性。這種觀念不僅體現在空間上,還體現在思維方法、造型技法、表現方式、表現媒介等上。民間美術與視覺傳達設計屬于傳統和現代兩種藝術形式,但從本質上來講兩者之間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從藝術形式及情感表達上來看,民間美術作品顯得更加清新脫俗、生動親切,完全符合建立現代設計多維度的客觀需要。受民間美術元素種類、特征等的影響,視覺傳達設計者在圖形、圖像、雕塑、色彩、文字等創作構思階段,呈現出創意來源的多維、思維方式的多維及表現手法的多維等特征[6]。
民間藝術創作是自由、浪漫的,是情感真實自然的流露,是人民群眾精神風貌的體現[7]。它的藝術形式多種多樣、風格異彩紛呈,構圖方式獨特、統一、純美;在形態上,造型質樸大方、立意鮮明、內容簡單、線條豪放、色彩絢麗,是民族文化的直觀表達;在形式上,強調“真我”的表達,敘事手法多樣,與現代設計的理性思維形成了有機互補。民間美術在內容上大部分是理想主義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是民間藝術不變的主題,強烈的感染力、以情動人的特點更是突出,如母親為出門在外的兒女繡鞋墊,情竇初開的女孩送意中人刺繡荷包,這些都包含著滿滿的深意。同樣,當為視覺傳達設計注入靈魂和情感之后,傳達信息的最終目的才能真正實現。
當前,中國民間美術元素呈現純粹視覺化的發展趨勢,但現代設計不能純粹視覺化。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是時代的印記,都需要不間斷地發展和創新,民間美術和視覺傳達設計也不例外。將民間美術元素融入現代設計思維,對現代設計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