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婉露 貴州城市職業學院
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綜合素質培養。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表明,素質教育已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作為素質教育環節中重要的一環——藝術素養,已成為各高職院校培養藝術專業學生的關鍵點。然而,由于校園培養體系不完善、學生學習意識淡薄等,嚴重制約了貴州民辦高職院校藝術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本文將以貴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廣告設計、舞蹈三個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析其藝術素養現狀,嘗試尋找適合解決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藝術素養培養問題的實施路徑。
“藝術素養亦稱‘藝術修養’。指人對藝術的感受、體驗、評價和能動創造的能力。是‘審美修養’或‘美學修養’的主要內容,包括對藝術理論、藝術史知識的掌握,對藝術創造、藝術鑒賞、藝術發展規律的理解,以及對藝術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斷力、理解力、創造力等。”[1]
新時代下,我們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良好的藝術素養能力,對高職藝術生來說至關重要。藝術素養的養成,一方面可以衡量學校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決定著學生的專業能力高低。本文對貴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廣告設計、舞蹈三個專業220 名學生進行了藝術素養問卷調查,回收問卷220 份,有效問卷220 份。根據問卷調查,貴州城市職業學院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素養仍存在多方面的問題。
調查發現(見圖1),67%的學生認為自己的藝術素養不高,21%的學生認為自己藝術素養一般,僅有12%的學生認為自己藝術素養良好。通過現場訪談,部分學生表示,自己的知識面較窄,如中國四大名劇是哪四部,音樂的四大功能有哪些,雜技欣賞的基本方法,西方著名劇作家的代表作,古典舞響屐舞、霓裳羽衣舞、掌上舞的發明者是誰等基礎性文藝常識都不太清楚。而對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新朦朧主義等風格學派更無法明確地解釋。
調查發現(見圖2),40%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藝術文化不太感興趣,在念大學之前,未接觸過相關知識學習,就讀本專業,純粹是為了念書而念書;11%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藝術興趣一般,有的藝術類書籍讀起來晦澀難懂,藝術類繪畫、書法具有深度,難以欣賞;40%的學生表示,對藝術有興趣,但平常沒有太多機會或者時間接觸;僅有9%的學生表示,自己對藝術十分感興趣,私下會閱讀、賞析、看展覽,并同別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形成惡性循環,看不懂,會讓人越發沒有興趣,沒有興趣就不愿意賞析,不賞析就不了解,不了解就更加不懂。
高職院校課程設置主要以實踐性課程為主,藝術素養課程一般在次要的位置。播音主持專業藝術素養課程在大三期間會開設影視鑒賞,廣告設計專業藝術素養課程在大三期間會開設工藝美術史、西方藝術史,舞蹈專業同樣也是在大三才開設舞蹈藝術概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重點會偏向與自己就業相關的有直接效益的課程,而忽略藝術素養類課程對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作用。
高職院校大部分學生文化基礎較差,缺乏自我學習意識。課堂之外,學生很少會在私下進行藝術素養專業課程的學習,秉持著“重技術,輕素養”的思想原則,從而使自身的藝術素養停留在初始階段。
2006 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指出,專科院校可參考本科院校,將藝術課程納入教學計劃。
在調查問卷中,有70%的學生希望開設“美學”課程,55%的學生希望開設“藝術修養”課程,81%的學生希望開設“名曲賞析”課程,39%的學生希望開設“書法”課程,63%的學生希望開設“工藝品制作”課程。由此可見,雖然民辦高職院校藝術專業學生藝術素養現狀不盡如人意,但學生們都愿意通過學校的改變和自身的努力,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故而,學校教務部門應重新制定培養方案,開設突出性強、針對性強、層次分明,適合大一、大二、大三不同階段學生的藝術素養課程。
問卷調查顯示,學校雖然有各類藝術社團,但學生的參與度普遍不高;學校開展的藝術展覽水平有限,學生也沒有太多熱情。故而,學校團委應召集所有藝術社團,定期舉辦藝術展演,并且,可在微信、微博公眾號上發起投票,選出“藝術之星”,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廣播站可每天播放由學生原創的歌曲、小品、相聲,由此,全方位、立體化地營造出全員藝術的氛圍,從點點滴滴出發,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藝術素養的培養對大學生,特別是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但目前貴州高職院校,特別是民辦高職院校,因生源基礎較差、藝術視野較狹小、學習意識淡薄、學校課程體系有欠缺、資金緊張等各種原因,導致學生藝術素養偏低。我們必須對此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并想方設法地去改變現狀、解決問題,進而促進高職院校藝術專業課程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