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黎 溫 康
(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西安 710021)
陜西省銅川市的耀州窯有著1 400余年的悠久歷史,歷經繁華與低谷,仍能長久不衰。這種長期的文化積淀蘊育了其不溫不火、不驕不躁的深沉意境。據考古資料證實,耀州青瓷初創于中唐時期,受大唐盛世政治經濟對外開放的影響,進而接觸到越窯秘色瓷,受其啟發,反“南青北白”之道而行之,此時的青瓷釉色雖不完美,但形制多樣、紋飾嫻熟。五代時期青瓷燒制比較完善,器型更加輕巧俊秀,剔花、劃花成為最重要的裝飾手法,耀瓷獨創的“天青釉”也是此時的驚世杰作,因而也被選為貢瓷行列。而宋朝則是其最輝煌的時期,形成了龐大的耀州窯系,被后人稱為宋代六大窯系之一。德應侯碑記其“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燒造水平爐火純青, 刻花工藝登峰造極,成為一代名瓷。金代時期創燒了月白釉瓷,器物造型和紋樣雖有所創新卻日趨簡練,疊燒工藝增加產量,卻留下了美中不足的澀圈。元朝時期黃堡窯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立地坡、上店、陳爐窯直承黃堡瓷脈,青瓷呈現衰落之勢,轉型為民用產品。
直至20世紀50年代,經陳萬里先生考察發掘了耀州窯的窯址,這是中國學術界第一次認識了耀州窯。后經銅川市領導協商決定對其進行復燒和仿制,直到1976年才取得成功。在1994年,舉全市之力,耀州窯博物館新館正式開館,獨特的三位一體設計,將窯址的展示保護、出土文物以及古代制作工藝的陳列線展示在一起,提高了博物館的互動性和體驗性,這是最早借助展示空間來弘揚耀瓷文化的案例,在當時卻是非常難得。
當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給人們提供了物質保障,隨之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長。人們開始注重個人身心的培養,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等場所逐漸為更多的人服務,這就導致了展示空間的誕生。
從整體空間的合理規劃到細微的軟裝陳列,展示設計都在不斷增加創新性,來滿足視覺美感,從而獲得良好的體驗感,然而這一切都起源于形式美對空間設計產生的影響。空間是一個三維概念,它首先要滿足功能要求、布局要完整統一,再者色彩和諧統一、裝飾效果疏密有致也都不容小視。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僅是進一步增添空間情感的表達方式,更是為了增強空間設計的感染力。展示空間中最關鍵的因素無非是展品和參觀者,如何最大限度呈現展品的美,如何讓觀眾更好地參與其中,這是有關展示空間最本質的問題。由此得出核心訴求就是運用設計的藝術語言去構架兩者之間的橋梁,使其找到一個最恰當的點,這就是展示空間在服務設計大背景下的存在意義。
首先,從展廳的選址原則來分析,它是將“有形”和“無形”融合在一起,面積是作為有形條件優先被列入考慮的,因為展品的整體數量和大小是不可變因素;其次,所謂的無形即氣場的呼應,要使人能夠感覺到,這樣的空間是為此次展品而生的,展品擺在這里才是恰到好處。
一個展廳的配套設施,可以分為硬性和軟性2種。所謂硬性,即指能影響這個空間用途的剛需,如必須要有的展廳燈光照明、展臺和展柜等陳列物件。軟性的定義是指其存在能起到畫龍點睛之筆,例如烘托展品的配件、綠植、甚至音樂等。除此之外還應該有更細致的追求,才能達到一個卓越不凡的境界,因為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只有特色的東西才能變得越來越出眾,例如主題性的體現,所謂主題,可以是講給觀者的一個故事,想呈現出的一幅畫面或想傳達的一個理念,亦可以是一種風格的抽象體現。總之,要能夠深得觀者的心,讓展覽不再只是觀其表,更多的則是展品背后的故事,能夠將文化巧妙地穿插進細膩的生活,這才是如今的展示空間應有的人性化體驗。
簡而言之,展示空間的核心即用戶需求的體現。展示設計不是一種技能,它是一種能力,捕捉事物的本質信息,找到問題根源,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提出實用性的解決方案,滿足用戶需求的能力,而這些,剛好在展示空間中可以完美展現。為了滿足需要而存在,這便是設計,設計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人和物都為落實這項設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將這些人和物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將有形的硬設計和無形的軟設計相結合,這也正是展示空間發展能夠呈現出愈來愈好趨勢的原因。
經過多個展廳實地考察后,以西安美術館所展示的“洛陽三彩藝術作品巡展”為例,來探究展示空間的奧秘所在。
西安美術館此次的展示空間就是常見的長方形半開放展覽場地,首先從整體布局以及區域劃分入手,如圖1所示,此展廳布置主要分為中心開放式的重點展覽區以及四周靠墻U形的半開放展覽區,以便在凸出重點展品的同時,更合理地設置參展人員流動線。其中中心展覽區域被分為3個組塊,其邊界又恰好控制在大廳的6個立柱之中,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既開放又有效圍合的空間,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使整體布局看上去有條不紊地同時又能疏通出四周的人流通道。在這里,有一點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中心組塊里的展臺擺放并沒有與其它兩組或展廳方向平行,而是采用了統一對角式擺放,如圖2所示,留給入口一個三角的形狀,這絕不是無心之舉,而是策展者別出心裁的設計。當人們一進入展廳,視線首先會被中心的這塊視覺中心點吸引而去,在引人注目的同時很好地避免了無趣乏味的展臺擺放方式。

圖1 展區空間布局 圖2 展區中心組塊的展臺擺放
另外,從這塊區域單個展臺的布置形式上,不難看出其遵循的規律性。第一點,展臺及展品的高度及擺放關系,因為展品是圓形盤狀的物品,要展示的部分都在物體頂面,所以從人性化角度考慮,采用的展臺高度設置都較低,約為50~75 mm,這樣的高度恰好可以使人們以一個較為舒適的角度觀看展品。一般來說,最高的那件展品一定是擺放在最后面的位置,這樣才可以不影響其它展品的展現。不過在展示設計中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圖2所示,在中心位置擺放了一個較高的作品,原因在于它是需要被突出的,并且,它與其它幾件展品不同,擺放在別的位置會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它要展現的是立面,而其它的則是平面,從這些方面看,這件作品無疑是應該擺放在中間的。第二點,在于燈光的設置,此次展品的特點在于其釉色及質感的表現,所以此時燈光設置的高度、亮度及色溫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展廳中采用的光源為安置在頂上的直接照明的LED小射燈,這種形式為照明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水平面,并且在工作面上照度會均勻一致,在光線經過的地方沒有障礙,便于任意布置展品,這時就讓燈光起到了指引的作用,便于看到展品全貌的優勢。第三點,對于周圍空間的利用,這種小面積設計必須堅持標準化的原則,同樣不容忽視,要能夠統一在大空間的整體風格之中。不難看出,圖2中立柱上面以懸掛方式展現的展品正是能夠與主展區域的其它展品保持風格一致或畫面和諧的,而高度剛好處在人體直立舒適的視線方向,在有效利用狹小空間的同時,也豐富了空間的氛圍。
分析完單塊的中心展區,再來看看四周的陳列區域。圖3所采用的是懸掛和展臺相結合的擺放方式,由于展臺呈一字型擺開,所以在高度上保持一致,寬度加長,給人以視覺上的方向性指引,以成排狀的方式來展現。墻面作品的位置與展臺上的作品一一對應,增強有序性和規則性,并在旁邊配以相關的作者及作品的圖文說明。這里隱形門的設計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細節,將它與展示墻融為一體,可以從視覺上以及心理上完善畫面感,使空間每一個區域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展區。圖4完美詮釋了燈光、墻面以及地面三者之間的關系,相互融合,成就展品與空間。當燈光精準地照射在每幅作品上時,白色的墻面作為背景合理有效地襯托出展品的色彩與光輝,與地面上反光的倒影相映成趣,增強了空間的趣味性和藝術感。

圖3 展區四周陳列區域 圖4 展區燈光、墻面、地面效果圖
一個完整的展示設計,還要包括配套設施的陳列以及細節的處理等。圖5中策展者把很多細節都考慮在內。進門處依據路線設置的引導式界限,指引參觀人流的動向。從正門入內,門口處左側放置了此次展覽的前言,過程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詳細的圖文介紹,包括出口處設置的服務臺以及結語,都幫助人們對此次展覽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能夠更易于融入其中。大到用于烘托氣氛的帷幔和宣傳畫,小到維護展品基本安全的警示牌和圍合物,無一不致力于著這個展示空間的形成,促使著空間與展品的和諧共生。

圖5 展區的設施陳列和細節處理圖
筆者在陜西美術博物館和耀州窯耀瓷小鎮美術館分別主辦的“中國耀州窯技藝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成果展,以耀州窯耀瓷小鎮美術館為例分析研究,探尋耀州窯展示空間的藝術美感及營造方式。
耀州窯耀瓷小鎮美術館位于耀州窯博物館旁邊800 m左右的文創園,當時的展館相對比較簡陋,就是一間寬闊的大廠房,如圖6所示。

圖6 耀州小鎮美術館
耀州窯以青瓷為主,釉面通常光潔勻凈,呈半透明狀,色質幽冷,在選擇展廳的顏色時應以大面積的單色為主題色搭配小面積的點綴色,起到一個視覺上的協調與對比的作用即可。還要考慮到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才能更恰當地展示出耀州窯的最大特色——刻花工藝,在色彩搭配上,要做到在不淹沒展品風采的基礎上同時豐富空間的層次和關系。所以首先要解決展廳墻面的問題,由于廳內的燈光照射原因,可以使用同類調和的手法將同一色相、明度和純度的不同變化進行不同層次的虛實搭配組合,以達到整體色彩風格高度統一,小面積亮色對比調和,能避免過于統一而造成的單調和沉悶,顯得既生動又不嘈雜,既穩重又不刻板。其次,各色系的色彩也能誘導出各色的情感,從古至今,色彩一直都被賦予著一種獨特的力量。白色作為無彩色系向來是很容易被接受的顏色,不張揚又有其獨特的領域不可侵犯,給人帶來獨有的安全感,使人沉著鎮靜。所以在面對此時的墻面色彩問題時,最省時高效的辦法就是大面積刷白,才能使墻體作為展品的背景,退居幕后,襯托展品。
接下來就是關于展廳的陳列區域了,由于耀州窯的刻畫裝飾獨特精美,特地選取了白色小型展臺的形式呈現展品,以便觀眾能更好地對比其整體大氣恢宏與細節的微小精妙。經過實際的場地考察與測量,結合展品的數量、大小等方面,進而得出簡略的平面布置圖(見圖7),以便更加精準地確定展臺數量以及展廳流線。考慮到耀州窯雖造型端莊渾樸,線條仍呈歡快流暢,可謂是霸氣中帶有自身的灑脫與活潑,這點就可以很好的結合在展柜的擺放上,因為展廳空間不是很大,參展的客流量又是不可控因素,所以在表達作品的同時必須保證人員流線的暢通無阻,此次的流線設計在各個廳U型圍合式的基礎上稍作改動,偶爾在中心擺放上幾處小展臺,突出較為重要的作品的同時又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呈現出錯落有致且不乏俏皮的感覺,這樣不僅增加了客流的承載量,擴大了展品的安全區最重要的是整齊有序又很生動,剛好在無意中對應了耀州窯的霸氣與活潑。另外高度設置在90~110 mm不等,在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角度上,高低不同的展臺組合更是加強了展廳內的節奏韻律,給參觀者帶來無限趣味,也是本次設計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這種展示形式下,整個展區呈開放狀,人流活動更自由,同時也使空間更增添了靈活性和巧妙性。

圖7 耀州小鎮美術館平面布置圖
另外,還要提到的就是展臺的材質問題,如今很多博物館、展館在展示物品時大多以玻璃展柜為主,耀州窯的獨特之處正是在于它精比琢玉的刻花工藝,如果采用玻璃展柜的形式,那么玻璃材質的自身物理特性以及燈光的作用下,參觀者將很難看清楚其工藝細節,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會讓耀州窯的風采大打折扣。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速發展,當代人的素質也有了明顯提升,那么尊重展品的人也在多數,再結合擺放形式遵循了安全的圍合式,所以本次展示采用了無玻璃的開放式展臺。考慮到來參觀的很多是孩子,為了避免意外在中心展臺區域應設置一定距離的安全圍合,入口處和展示臺上分別設置提示牌也是很有必要的,提醒大家做到文明觀展,以提升展品安全度。當然整個展廳全程配備有安全人員和講解員。
燈光是室內陳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這種封閉式的展館,當外部光源難以產生作用時,需要考慮的就是這種自給光源,這時的照明設計必須遵循有利于觀賞和保護陳設品的原則,要安全可靠,限制眩光的同時能夠立體表現展品,并且照度要均勻。展覽設計的首要目的還是要重點突出展品,有必要在燈光亮度、氣氛營造做出一定的取舍。耀州窯青瓷的分光反射率較低,為了突出它的色彩質感與刻花效果,同時又能夠保證充足的光線定位視覺中心,照明宜偏亮,展示中的主光源設置要比其他空間設置的亮度要高,光源要多點布光來減少投影,多個局部投光照明就應作為首選,例如圖中的高角度射燈(見圖8)。為了呈現出較佳的效果,光線投射方向也要被列為陶瓷陳列照明設計的重要內容,相對應的展廳墻面、地面和頂棚都宜用無光澤飾面,這樣才能有效利用光源,在不對展品造成傷害的基礎上,更立體有力地表現出整體效果(見圖9)。除此之外,有時候超出常規的一些藝術陳設照明也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要由燈光輔助表現參展品完美的一面,還需要依據展品不同性質來規劃,要照顧到展現空間中不同光源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展覽展會上的燈光存在不是孤立的,通過不同光源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使各得其所共同營造出不同的視覺作用。

圖8 展區的高角度射燈效果圖 圖9 展區整體效果圖
陳列設計是為了表現一種精致的生活情趣,它是一個綜合性的藝術品位,是增添整個空間的內涵和魅力,現在的展廳設計不再只是單一的為陳設展品,更有用于烘托氣氛的各類配件,像花藝、茶道、綠植、香道甚至掛畫、音樂,都是為展廳營造出一種舒適輕松的氛圍,從視覺、聽覺、嗅覺全方位入手帶給觀者良好的參展體驗,真正深入其中,有所收獲。
耀州窯有很多種類,其中日用陶瓷中的盤、碗、杯、盞等也占了很大一部分,這些器物通常都是配套陳列,根據特定展示的需要,結合展品和其相關的生活方式,并將之與相關的展品陳列在一起。進而搭配一些茶道用具等來烘托氣氛,讓觀者更有代入感,更能貼近生活,在陳列設計上也更能令人賞心悅目。
展館室內一般情況下,通風欠佳,這時就要利用一些可以改善空氣質量的綠色植物,如棕竹、麥冬、虎皮蘭、非洲菊等,在增添美感的同時愉悅身心,將其種植在一些現代風格的水泥盆,或是有年代質感的水槽中,花盆材質的粗糙滄桑和瓷器的細膩精致形成強烈的對比,不免使人眼前一亮。在展廳墻的外立面也可掛置一些相關的藝術掛畫或張貼相關的宣傳圖文,增強整個空間的氛圍感。但位置和大小要為整體空間服務,切忌突兀,反而破壞整體性和畫面感。
整個展示空間的配套設施也應悉心安置,如入口處要設置的前言,作品旁要配置作者的簡介,以及各個部分的圖文說明,出口處的結語等(見圖10)。展廳內可以環繞輕柔的音樂,既豐富了空間層次,又能舒緩心情,音樂有時是一種語言,不同的音樂可以產生不同的意境,無形中可以幫助人排解壓力和焦慮。由于此次展館空間較為局促,服務臺和休息處可以設置在展廳的門口處,提供茶水和留言簿等相關服務。

圖10 展區的配套設施細節圖
除此之外,還可利用多媒體掃碼來介紹當前展品信息以及播放耀州瓷歷史或制瓷技藝等相關視頻,此處以拉坯技藝和五代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為例制作二維碼(見圖11),讓參觀者能更深入了解耀州窯,進一步展示其文化內涵。再結合這樣的空間意境,觀者不再僅僅只是欣賞展品外觀,更是在放松身心的同時開闊眼界,去探索其中的真正奧妙,了解作品背后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帶來一場心靈的洗滌和精神的享受。只有空間環境與展品相得益彰時,展廳才能合理、有效、實際地展示最好的展品。

圖11 展區多媒體的掃碼介紹
這些視覺造型的形式美感都是構建在心理需求的基礎之上。美之所以為美,是因為存在即合理。人跟人之間的審美本就存在差異,可打動人心的往往是背后的人文情懷。因此設計要以用戶為中心,去預期用戶的需求,識別出情感共鳴,探索出用戶期望,最后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文化故事,也就是讓人文情懷作為支撐這一系列設計的構成基礎,使內在美足夠能支撐外在美,這樣才能在形式褪去視覺盛宴的浮華之后留下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