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利
(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 江蘇 宜興 214221)

說到紫砂壺,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宜興紫砂壺,顧名思義,它的產地就是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目前全國各地都有紫砂壺面世,安徽、新疆等地都出產過陶泥,可以制成茶壺,但最正宗的還是宜興出產的紫砂陶,所以又稱之為宜興紫砂壺。宜興紫砂壺之所以聞名天下,得益于它得天獨厚的泥料,紫砂是一種特有的礦產資源,深藏于山腹地層中,將紫砂礦中的紫砂礦料經過篩選、風化、配料、粉碎等一系列步驟后形成的紫砂粘土,質地變細了,可塑性提高了,原料中水分均勻,部分堿金屬與堿土金屬鹽類溶解,耐火度提高了,這樣的紫砂泥制作紫砂壺時易塑型、可高溫燒制、不易開裂,而且造型美觀、千姿百態、別具一格,用來泡茶還有著諸多好處,可修身養性,因此紫砂壺受到人們的喜愛,很多人愿意一擲千金購買一把心怡的紫砂壺。
紫砂壺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把紫砂壺是明朝的樹櫻壺,自此紫砂壺走上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之路,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吸收各種文化的精華,借鑒民間手工藝術的寶貴經驗,形成了具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紫砂壺藝術。從樹櫻壺的創始人供春,到發明“曼生十八式”的陳曼生;從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的陳鳴遠,到近代的制壺大師顧景舟、邵大亨、徐漢棠等,一代代的紫藝宗匠將紫砂壺的實用性向藝術性靠攏,使它藝術化、人文化,直至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紫砂壺才能如此令人如癡如狂。再加上飲茶文化的興盛所帶來的茶禪一味文化,這些都使紫砂壺藝術顯得更是高貴典雅、落落大方。
在六百多年的發展史中,宜興紫砂壺已經形成了光器、花器和筋紋器3大類品種。光器是運用線條的變化規則塑造不同的形體,素面素心,突出的是線條的幾何變化;花器則是將自然界中動植物的形態通過夸張或者寫實的手法裝飾在壺面上。這3大種類都各有特點,又相互貫穿、融合,在紫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其中,紫砂花貨,以獨有的裝飾手法詮釋了紫砂壺的造型之美,并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寓意。也正是這些傳統或新穎的裝飾技藝使得紫砂壺藝更具有藝術魅力和視覺美感。
“福壽安康”壺(見圖1)是一件精美的紫砂花器,在圓潤飽滿的球形壺身上運用雕、鏤、捏、貼、塑等手法,把葫蘆的藤、枝、葉等塑成紫砂壺的壺嘴、壺把、壺鈕,壺面上也有浮雕狀的藤葉進行裝飾,壺蓋上也進行藤葉裝飾。這樣精心設計創作的紫砂壺不僅有著線條律動的美感,還有著自然植物特有的逸趣情態。
“福壽安康”壺整器紅潤明亮,既不沉郁也不嬌艷,巧妙得利用了紫砂泥料的天然色澤來增強造型美感和視覺效果。壺體是圓潤的球形,整體形制模仿西施壺制作,西施壺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古代美女西施,又稱作為“西施乳”,壺嘴是美人嘴,櫻桃小口;把是纖細的腰肢,盈盈一握;壺身是豐滿的身材,玲瓏有致。“福壽安康”壺身豐滿有張力,在紫砂泥光潤的色澤映襯下光彩照人,美不勝收。壺嘴是仿照葫蘆藤設計的,嘴尖收口,根部粗壯有力;壺把是不規則的藤蔓扭曲呈耳形,自然胥出,俏皮可愛。壺把一側從藤蔓處延伸出葫蘆枝葉,一個玲瓏可愛的小葫蘆掛在藤蔓上,隨風搖曳。截蓋,蓋與口的口徑一致。壺蓋采用了貼花裝飾,惟妙惟肖,極富生機。一個精致的葫蘆躺在枝葉中充作了壺鈕,這樣的設計切壺切主題,十分新穎。葫蘆在民間是一件十分有寓意的植物,葫蘆形態優美,顏色近金黃,有著美好的寓意,是富貴的象征,代表長壽吉祥。正是因為葫蘆是民間吉祥物,筆者將它塑造在紫砂壺表面上,一是借葫蘆的造型來增加壺體的美感,使得造型更加豐富;二是借用葫蘆的寓意,貼合作品的主題“福壽安康”。這樣一件有造型有寓意的紫砂作品,宜藏宜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圖1 “福壽安康”壺
自從明朝正德開始,紫砂壺中的精品就不斷問世,發展到現在,紫砂壺不僅是實用的茶具、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收藏家的心頭之好,名家名作在拍賣行的行情與日俱長,往往是一壺難求。顧景舟大師的《松鼠葡萄十頭茶具》在2015年拍出了9 200萬元的天價,這個價格也許不能代表一把紫砂壺的價值,但是卻也認證了紫砂壺的魅力。
紫砂壺自誕生開始,一路走來也是經歷了風風雨雨,但是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紫砂工匠們都在堅持創新發展,紫砂泥也一如既往的獨一無二,正是如此,21世紀紫砂壺作為傳統藝術品中的后起之秀,可以在萬千璀璨藝術中脫穎而出,風靡世界。無論是顧景舟大師拍出天價的茶壺,還是這把有著美好寓意的“福壽安康”壺,觀賞者都能從中看出,紫砂壺要想有更好的發展,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創作出更多經典,也只有創新才能永葆藝術的生命力永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