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曉梅 陳文博 劉冰
湖北十堰是座美麗的山水城市,武當山、丹江水、汽車城三張亮麗的城市名片為世人矚目。
從飛機上俯瞰十堰,山一重重的,綿延起伏,郁郁蔥蔥;水一道道的,碧綠坦蕩,溫潤如玉。一幅秀美的水墨丹青在大地徐徐展開。
十堰地處秦巴山腹地、鄂豫陜渝毗鄰地區,是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秦巴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區,也是國家漢江生態經濟帶的核心板塊。長期以來,全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持續不息地大力發展林業,筑牢綠水青山,竭力打造金山銀山,先后榮獲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十堰最大的特色在山,最大的優勢也在山。把山的文章做好,保生態、護水源是我們的政治任務,也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擔當。”十堰市林業局總工程師夏建福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十堰市各級黨委、政府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以生態修復與保護為核心,按照“全域生態區、全域風景區”的要求,先后提出“生態立市”“ 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現代汽車城,綠色生態市”“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發展走在湖北前列”戰略目標,凝心聚力,全力推動生態修復、生態保護、生態惠民各項重點工作。

丹江口環庫路 陶德斌 劉昆攝
十堰是山區市,自然資源稟賦豐富。林業作為最大的資源,在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
在鄖陽區楊溪鋪鎮大尖山上,記者看到,成千上萬的側柏樹迎風挺立,就像固土守疆的士兵牢牢駐扎在山上,滿山滿坡綠油油的一片。眼前的景象讓人很難將這里與昔日的荒山禿嶺聯系在一起。
大尖山曾經是石漠化嚴重的地方,山上滿是石渣子,幾乎沒有土,一年四季灰蒙蒙的。日本林業專家來十堰考察后曾預言,這里不可能通過造林恢復植被。然而,十堰林業人十幾年堅持采用客土造林,進行石漠化治理,在荒山上創造了奇跡,讓石渣山重披綠裝。
“十堰市石漠化治理效果好,大尖山石漠化治理項目不但是湖北省石漠化治理的樣板,在全國也走在了前列。”正在山上測量取樣的湖北省林科院專家對記者說,“此次取樣結果將作為制訂全省石漠化造林標準的參照。”
近年來,為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十堰市在宜林荒山、市域門戶、通道沿線、河庫沿岸、城鎮周圍、社區村莊等重點區域,持續開展高質量造林綠化攻堅戰,堅持全域造林不松勁,人工造林260 多萬畝,封山育林130 多萬畝。
十堰多山,城區可用的土地不多,增綠空間有限。為讓十堰綠量更足,綠色更鮮,城區綠色“提質增量”步伐加快。
四方山公園位于十堰市城區中心地帶,最高海拔578 米。這里自然植被茂密,生態環境優良,是市民休閑娛樂的熱門景點之一。山上建有縣市區鄉土樹種特色園與植物園,現有30 多個花卉園,種植570 多種花草樹木。記者沿著木質游步道緩步上行,耳畔蟲鳴啾啾,空氣中若隱若無地彌漫著桂花的甜香,鼻息中滿是森林中特有的氣味。來此游園的人們遛彎兒、唱歌、舞劍、登山,怡然自得。
十堰市林業局辦公室主任李露告訴記者,四方山公園建設依山就勢,充分保留了自然山體,修建了20 公里的游步道,打造近自然的園林景觀,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不但拓寬了城市生態空間,提高了城市生態品質,也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除此之外,市區的幾條主要道路在改造升級時,同步提升道路景觀。“北京路以前是單排行道樹,現在變成雙排,改造后喬灌花草相結合,植物高中低搭配合理,景觀效果非常好。”李露說。
記者了解到,2016年,十堰市在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后,“綠色發展不止步,森林城市建設不停歇”,持續推進以森林城市建設為抓手的城鄉綠色創建活動,各縣市區積極性非常高。目前,丹江口、竹溪、竹山、房縣四個縣市獲得湖北省森林城市稱號,丹江口、竹溪兩個縣市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1 個鄉鎮、292 個村被命名為湖北省森林城鎮、綠色示范鄉村,60 個村進入國家森林鄉村行列。
十堰市2019年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結果表明,全市森林覆蓋率66.66%,森林活立木蓄積量9698 萬立方米,森林面積、蓄積量和覆蓋率位居湖北省前列。全市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地66 個;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有效恢復,分布范圍不斷擴展,現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33 種、野生脊椎動物389 種,大天鵝、海南虎斑鳽、中華秋沙鴨、羚牛、中華斑羚、小勾兒茶、陜西羽葉報春等珍稀瀕危動植物也在市域內多地發現。

夜色十堰 洪觀甫攝
“楊溪有個橄欖園,家門口起就賺錢。背靠產業心不慌,每天賺回一大張。”在鄖陽經濟開發區,湖北鑫欖源油橄欖科技公司工作人員隨口說的順口溜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鄖陽區楊溪鋪村是丹江口庫區移民村,移民搬遷后,村里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剩下老人孩子在家無力種地,土地撂荒嚴重,且又沒錢可掙。油橄欖種植基地落戶楊溪鋪村后,雇傭當地村民從事修枝、除草等管護工作。村里的男女老少,只要在基地工作,每天就能收入100 元。
油橄欖是木本油料作物,四季常青,既是丹江口庫區綠化的景觀林、生態林,又是經濟林,發展前景良好。目前,鄖陽區油橄欖種植面積達到5 萬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何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相互協調、互為促進,是我們下一步工作努力方向。”夏建福說。
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十堰市因地制宜,重點培育木本油料、苗木種苗、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林業產業基地達到400 萬畝,其中50 萬畝以上的規模產業基地有3 個,林業綜合產值達到200 億元。其中,鄖陽的核桃和油橄欖、鄖西的核桃、竹山和竹溪縣的茶葉、房縣的核桃和小水果等產業基地,都突出自己的特色。
除此之外,全市依托林場、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良好的生態資源,吸引社會資金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已初見成效。竹溪縣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茅箭區東溝民宿被授予“中國森林康養人家”,竹山縣太和梅花谷森林康養基地被授予“中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單位榮譽稱號,天池埡林場榮獲“中國2019 森林氧吧”稱號。
“森林城市建設深得民心。人們眼睛看到的一個個綠色工程、市容市貌的變化,讓市民有了獲得感。但‘創森’最根本的意義還在于人們意識、思想觀念的改變,在于護綠、愛綠、植綠意識真正地進入人們心中。”夏建福說。

十堰市林業局志愿者義務植樹

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進校園

江蘇路林蔭 李傳喜攝

四方山生態公園
十堰市每年都組織植樹節、世界森林日、世界濕地日、愛鳥周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與省市媒體深度合作,抓好日常全方位的宣傳,堅持講好林業故事;持續開展生態文化知識和生態道德教育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活動,全社會愛綠植綠護綠意識不斷提升,義務植樹、認養樹木、觀鳥、森林旅游成為社會新風尚,市民義務巡山護林、保護古樹、救助野生動物的新聞屢見報道。
“每年植樹節前后,我們都會接到許多單位、學校、市民打來的電話,咨詢到哪里可以參加植樹活動。有的市民還直接到林業局上門詢問。”李露說,現在交通便利的植樹基地很難找到,現場植樹活動有限,林業局轉換工作思路,通過多種形式普及8 種義務植樹盡責方式,鼓勵引導市民通過補植、認養、撫育、網上植樹等多種方式履行義務。全市每年有超過120 萬人次各界人士參加全民義務植樹活動,栽植苗木1000 萬株以上。
悠悠漢江奔流不息,十堰“創森”永無止境。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上,十堰將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構建以綠色為基底的生態體系,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增進民生福祉,為“一江清水永續北送”和建設美麗中國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