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媽借夜經濟之光,把書攤擺在小吃攤間的夾縫中。偶有擼串的人過來瞅上一眼。我則蹲下來問大媽:“您怎么賣的都是老版的商學、管理類的書和雜志呀?”
“這都是俺兒子大學剛畢業時買的,說是職場爬臺階用書。老話講,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誰舍得當廢紙賣?挑兩本吧,憑你給價。前浪用過了,后浪還能用,這里就有道,哈。”
聽聽,這位大媽路演有內涵,讓你一下進入線下營銷場景。在一淙淙似浪花嘩嘩流過的吃貨中,她一本兩本地出手挺快,書香蓋過十面埋伏的煙火氣。
一個念頭閃過,賣書大媽與直播帶貨的背書網紅相比,誰是前浪,誰是后浪,誰會被拍在沙灘上?觀察得知,被潮汐泡沫濕漉眼睛的直播電商,大多賺了流量而少“留量”(復購率)。故想起亞馬遜,人家的“點子工具箱”里,就有豐富賣場,一城一池拿下之道,因為他們知道網民只有3天記憶。
當然,做企業的哪個不想嘗試模式創新的酸爽體驗,可東一拳西一腳地蹭熱度、鉆風口,終難務根本。就像同仁堂跨界賣咖啡,折騰個啥?一位拳師跟我說過,武術的精髓是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被人家帶亂了節奏,就會很喪。小米以傳統式的科層管理,打海外目標市場,躋身世界五百強。華為還用那個早年的“基本法”決勝于嚴酷競爭。天易變,道亦不變。盈虛消長,焦點聚散,目標如一看定力。
彼得·德魯克說:“沒有目標,任何商業理論對于管理人員的價值,都是非常有限的。”不論前浪、中浪或后浪,卸下追風的心魔,才有逐浪的資質。“草搖葉響知鹿過,松風一起知虎來”。目標感強的人易提升見微知著的能力,而不惑于外生變量。
一位做外貿的商界老友跟我講,疫情、“踢群”遏制不了全球化大趨勢。“一帶一路”可不是且聽下回分解,而是做了更加求實的調整。
“出處不如聚處。咱做實業的小企業雖然勢單力薄,但也不甘做漂流的魯濱遜。我們可以為名企做價值配套,去照會絲路彩虹。”說這話的是沈陽臣基機械總經理馮曉虹。她為度過“時艱”而種在廠區里的苞米熟了。正如木心先生說,“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咱們眾多中小微企業何嘗不藏著“忍者神龜”的定力。自給不自足,育藍海新機,以時間換空間。
比爾·蓋茨講,“人們總是低估十年后的世界”。以企業角色看未來,短期的是利益博弈,中長期的是價值博弈。波浪式前進的歷史蘊蓄著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必然。擁有價值硬核的博弈者,自會心潮逐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