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母親的老同事王阿姨前幾天來我們家,想讓我幫她的女兒介紹對象。我詢問了條件:1992年出生,985院校的碩士,身高170,形象也不錯。按說這個條件能找到不錯的對象,可是我發現這個女孩還沒有工作。我很奇怪,這么高的學歷,專業也不算冷門,為何不找工作呢?沒有工作,找對象是很難的。王阿姨訴了不少苦:女兒就是因為學歷高,所以心氣兒也特別高,總認為去小企業工作對不起自己的學歷,可是大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高,僅僅是碩士學歷遠遠不夠。所以畢業兩年了,一直沒有找到心儀的工作。年齡也一年大似一年,工作婚姻都沒有著落,把王阿姨愁出幾多青絲。其實,像王阿姨女兒這樣的高學歷待業青年不在少數,他們一方面想通過高學歷實現更高的價值,另一方面卻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工作并不如意。其實,這些高學歷的人恰恰給自己在擇業上套上一層重重的枷鎖。
學歷是否重要一直是雙方各執一詞。前階段,被網友稱為“鋼筋哥”的王先生,用說唱的形式講述了自己在工地干活兒的辛酸,后悔沒有多讀書。其中,一句“不想讀書不想學習,安排工地來實習”的勸告,在網上廣為流傳。在一些勵志雞湯中也不乏關于讀書重要性的句子,如“寧可吃學習的苦,也不吃生活的苦”。

與此同時,一些“鋼筋哥”心心念念的高學歷人才,也面臨著“正在墮落”的質疑。房產中介企業名校畢業生扎堆的現象,被人解讀為“學歷貶值”;有碩士學歷、懂英法雙外語、曾在知名企業工作的女士應聘家政工作的新聞,也讓不少人喟嘆“讀書何用”。
支持的人認為,職業不分貴賤,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金子在哪都會發光。反對的人也有反對的理由——高學歷搶了低學歷的飯碗,國家培養你這么多年,最后和一個沒上過學的人“搶”工作。其實所謂的“高學歷低就業”的事例太多太多:省狀元回家做保安、北大生賣豬肉、清華生當城管……
“高學歷低就業”已不足為奇。因此,如果我們不必緊盯著所謂的高學歷,而應著眼于屈尊之后的能力提升,這或許更值得我們關注。有新聞報道,碩士生因不太適應單位復雜的人際關系,從事業單位跳槽到了火鍋店。無論是因為個性的因素還是因為學歷與能力之間存在著脫節,到火鍋店打工,于她而言,恰恰是從現實層面對其專業的理論知識予以彌補與豐富。我們都清楚,火鍋店的人際關系,并不會比事業單位內的人際關系簡單多少,所以,有了打工的經歷,她或許也就能夠輕松自如地應付復雜的人際關系。
碩士的“屈尊”,也有利于心態的調整。眼下,“高學歷帶來的潛意識中的高傲”,可能是許多高學歷者的通病,這一通病,導致他們空有心比天高之志而身無屠龍之技,此時,低調地轉身,也就顯得至關重要。
此外,高學歷低就業現象,也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那就是過度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根據官方的數據,中國的高校在2002年的招生人數為321萬,到2019年擴招至820萬,2020年更是有874萬應屆畢業生。
但是,大學生就業的形勢似乎一年比一年嚴峻。據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8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為91.5%。其中,本科畢業生就業率(91.0%)持續緩慢下降,較2014屆(92.6%)下降1.6個百分點,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為92.0%,較2014屆(91.5%)上升0.5個百分點。
一方面,許多工廠出現“用工荒”;另一方面,我們又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大學生就業壓力大”的感慨?!坝霉せ摹毙枰娜?,與大學生并不能匹配。許多本科畢業生為了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增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紛紛去考研讀研。結果,大家的學歷都變高了,但就業競爭更加激烈了,“高學低就”的現象更加明顯。與此相對的是,長期的“高學低就”使得大學畢業生對薪酬的期待越來越低,離職的頻率、對工作的倦怠和不滿也依次遞增。網絡上甚至出現了“秒辭”這樣的詞語,來形容90后大學畢業生不到3個月就辭職的現狀。
其實,所謂“讀書無用論”,更多是情緒壓倒事實的偏激。現實中,一個人的教育背景對其事業的影響當然不容忽視。正如“鋼筋哥”所感嘆的,他從事建筑行業并不是因為個人興趣,而是由于學歷局限,擇業空間比較狹窄。
相較而言,高學歷畢業生在擇業時更主動。他們掌握的專業技能、學習方法、思維模式和社會資源等,也成為顯而易見的競爭優勢。在這個意義上,“鋼筋哥”勸年輕人努力學習,的確是源自個人經驗的“掏心”分享。
可是,對高學歷人才來說,選擇眾多,并不意味著必須從事世俗意義上的“光鮮”職業;學歷有優勢,也并非事業成功的絕對保障。在不少人眼里,房產中介、家政等行業不太“高端”,高材生去做這些工作簡直是“浪費”。其實,這在本質上仍然是功利主義的觀念,即試圖把每個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從而盡可能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下,傳統的職業判斷也會失靈。
刻板印象中認為有前途、夠體面的行業,很可能正悄然走向低谷。此前不少“專業熱”與“就業荒”的對比即為一例。類似房地產、家政等服務行業,則可能潛藏著巨大的潛力,給從業者帶來收入與自我實現上的雙重滿足。
一家在房地產公司工作的女士于琳琳,18歲高中畢業就退學進入房產中介行業。那幾年,正趕上房地產行情好,憑借吃苦耐勞的毅力,于琳琳每個月都能成為中介公司的銷售冠軍。由于業績突出,她跳槽到一家房地產公司做售樓經理。前年公司推出高檔住宅項目,銷售總監要求各位售樓工作者熟記銷售話術。由于高檔住宅的客戶群體大多比較高端,所以在話術上融入了風水、古詩詞等傳統文化的語句,這對于學歷偏低的于琳琳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于是她反復背誦話術,再結合自己多年的銷售經驗,于琳琳開始接待客戶。然而,于琳琳卻鬧了一個天大的笑話。
一天,一位客戶來看房子,于琳琳負責接待。她一副業務嫻熟、禮貌熱情的姿態讓客戶很滿意,在帶客戶看樣板間的時候,于琳琳指著門口的玄關說:“這種設計是根據傳統的《易經》八卦陳列的,有‘聚災免財的功能?!笨蛻舫泽@地問,你們的房子還有這功能?此時,完全不知道自己背錯廣告詞的于琳琳還真誠地點了點頭,笑著說:“是的?!笨蛻羧滩蛔“l笑道:應該是“聚財免災”吧。此時的于琳琳滿臉通紅,自嘲道:您見笑了,沒文化太可怕了。于琳琳也表示,未來高端地產行業,還是需要更多高學歷的人才。
即使從功利角度來看,高材生從事房地產等行業也不算“浪費”,還能激發“鯰魚效應”,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知識和視野優勢,推動相關行業的升級與革新。比如,家政行業早已不是打掃帶娃那么簡單,營養學、情感教育、外語能力等特長,都可以讓從業者脫穎而出,擁有更廣闊的職業前景。
更重要的是,所謂的“人才浪費觀”,也在無形中把人視作工具而非目的。這其中,個人的感受是被漠視和淡化的。我認識的一位房產中介就說,她之所以放棄此前外界眼中“體面”的工作,是因為不喜歡暮氣沉沉、缺乏自由的工作環境。而她選擇投身房地產業,也是基于個人性格、興趣所做出的審慎選擇。每月收入頗豐,還能在此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溝通、投資和統籌等多方面能力,當這份工作中能提供更多快樂、發揮更多個人價值時,我們又有什么理由指責這個選擇不夠“妥當”呢?
小璐今年剛剛畢業于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如果沒有年初突發的疫情,小璐應該在當地的報社實習;如果實習成績優秀,她應該畢業就成為一名記者。然而疫情改變了小璐的就業之路,看到企業的關門潮和員工的失業潮,小璐聽從老師和父母的建議,選擇先就業求生存,沒想到這一先就業的行為,讓她成為“擇業大軍”中受傷的眾多職場女性之一。
小璐通過線上面試,去一家公司做行政,因為形象好,經常還被借用去當禮儀,一腔的抱負眼看著沒法實現,又不敢和領導直接溝通,最后只得狠下心來辭職,再去尋找另一份工作??墒窃诘诙€單位仍然不像想象中那么如意,雖然是做文職,但由于單位比較小,一個人要做多個人的工作,像一個大管家,什么事情都要親自上手,待遇卻不高,正好這個時候男朋友調到外地上班,小璐權衡了一下,最終還是選擇跟著他來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重新找到了目前的這份客服工作。
在談到對如今工作有什么想法的時候,小璐的表情有些疲憊,頻繁的跳槽已經使她沒有了當初的豪情滿志,而且如今本科學習的東西也已經遺忘殆盡,在工作中卻沒有學來絲毫可以安身立命的本事。“投了好多簡歷,找了好多單位,但往往是收了簡歷告訴我等面試通知就再也沒有下文了,我也知道沒有什么可能了,所以只能找個安穩的工作,靠著男朋友的工資,過一個最普通女人的生活了。”
“天真歲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負你。”騎驢找馬,有個工作先干著,再一邊看著就業行情,一邊擇業,聽起來美滋滋,可真相卻常是入錯了行當,耽誤了年華。第一份工作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有著很大的限制。人們常說好的選擇是成功的一半,找工作也是同樣的道理。企業常會根據你以往的工作經驗來決定是否錄用你,所以你在跳槽之后很可能還是會繼續從事和之前差不多的工作。想要做飛行員就不要去做地勤,因為你之后可能再也沒有機會和勇氣去做一名飛行員了。很多選擇了騎驢找馬的年輕人,常是跳槽了一圈才發現自己已經處于原來的崗位不喜歡,去應聘自己喜歡的崗位卻又沒經驗,最后只能哀嘆青春空蹉跎的境地。
社會上許多言論抨擊大學生眼高手低,其實眼高手低也并不完全是錯誤的。先就業后擇業還同樣傷害到了許多企業。拜這句“金科玉律”所賜,很多學生常會把第一份工作當做“跳板”,不安心工作,從而令企業招聘到的多是一些不穩定的新員工。之后新員工的跳槽則會令企業的人力資源遭到流失,為他人做了嫁衣。
我曾經因工作認識了一位小型企業的HR,他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我們不會再去招應屆畢業生了,他們總是把我們當做職業上的跳板,花大精力培養還不是便宜了別人?!?/p>
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的形成,于學生而言是因其對于自身職業規劃的不了解,于學校而言則是因其在職業規劃、就業相關方面教育的缺失。很多負責畢業生就業方面工作的老師自身也是在碩士、博士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對于求職這一領域,自身也缺乏相關的經驗。
年輕人開始有更加多元的職業選擇,是值得驕傲的事情。無論成功與否,勇于打破常規、遵從內心的行為本身就值得點贊。社會若能給他們更多探索和試錯的包容空間,不僅是對個人自由的尊重,也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創新成果。
高學歷能給人們帶來更多就業選擇,卻不應成為緊箍在人們頭上的魔咒與枷鎖。選擇什么樣的工作與生活,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的事。
作者單位 中國建設銀行 沈陽于洪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