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其中尊重科研人員創新價值,維護他們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切實利益,激發科技人員研發熱情是重中之重。調查發現,目前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存在重短效,難以長效激勵;經費單一,欠缺轉化引導;權益分配內容單一,欠缺協調與監督機制等問題。基于此,本文將提出優化權益分配模式,簡化股權分配模式,實行差異化資助模式等政策建議,希望可以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激勵機制
一、引言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應,一個關鍵環節就是要促進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但長久以來,我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總體狀況并不十分理想,轉化率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其中相當一部分投入大量科研資金的科技成果在論文發表或成果鑒定后被束之高閣。為改變這一局面,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作了重大調整,明確提出要增加科研人員收益、強化企業轉化主體作用、支持公共研發平臺建設、拓展資金多元化渠道、通過簡政放權為轉化服務。內容較原法有關鍵性突破,進一步激發了科技成果轉化內在動力。2016年,國務院下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在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試點探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有效機制與模式。2017年,教育部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動高校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相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各高校依法享有并自主行使職務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在這種背景下,2016年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通過技術轉讓,技術入股,產、學、研合作等方式,簽訂技術合同90 573項,成交額為1 065.2億元,增幅達21.8%,政策紅利開始顯現,但與發達國家,與創新國家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求比較,還有不少差距。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需要用系統性的管理思維來進行法律、法規、政策的頂層設計,發揮政策協同效能,充分尊重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研發主體在科技成果研發的主體地位,在各個層面協調好政府、研發主體、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轉化后的收益分配體系,這有利于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動力,全面審視相關權益分配制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暢通運行。
二、科技成果轉化中科研人員權益分配存在的主要問題
科研創新以及之后的科技成果轉化,整個過程是一系列的行為組合,每一步都面臨著失敗,二者的不確定性決定了科技成果轉化復雜性的天然屬性,成果權益分配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直接導致了權益分配的種種弊端。
(一)成果轉化重短效,難以長效激勵
調查發現,目前成果轉化方式絕大多數是轉讓、許可這兩種形式,較為單一。這兩種轉化方式表現為一次性激勵,短期內能讓成果擁有方快速獲取收益,實現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但從長遠來看,這兩種形式卻不能充分體現科研人員的創新價值,也不利于對新技術的持續改進與開發。
作價入股這一長效激勵轉化方式正面臨著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壓力,而且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作價評估復雜、股權確立、公司章程修訂等一系列商業談判問題,而各單位科技成果轉化管理人員往往不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無法處理股權結構、股權利益分配以及之后可能會面臨的企業融資帶來股權稀釋等一系列復雜性問題,這使得這一長效激勵制度在實踐操作中很難真正發揮作用。
(二)科研項目經費列支單一,欠缺轉化引導
調查發現,目前由政府資金資助的應用型縱向科研項目,其結題要求、間接經費列支方式同基礎性研究項目基本沒有差別,沒有體現應用型科研項目的成果轉化需求。因此,創新人才在研究項目設計和研究開展過程中,欠缺創造面向市場需求成果的內生力和外在引導力,單純是為了課題結題而結題,一大批為研究而研究的成果獲得鑒定結題后就被束之高閣,背離了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研究目的的應用型研究設立初衷,造成政府科研經費的浪費和使用效能低下。
(三)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內容有待進一步豐富
比如,創新人才受企業委托開發某類產品,由企業提供專項的橫向項目研究經費,但要求其最后成果知識產權歸屬于該企業,因而這些科技成果就不存在之后的科技成果轉化流程。創新人才總會或多或少地利用本單位試驗設備等其他科研資源投入研發活動,而取得的權益單位又不能得到應用的保障。從社會整體科技轉化效能上來看,這種方式對于科技成果轉化有加大促進作用,定向式的研發創新模式既高效又簡便;但對于創新人才所在單位而言,在某種程度上無法得到應有的權益保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原則,科技成果轉化的風險,不僅包括科技研發自身的不確定性風險,而且包括轉化過程中的不確定性。科技成果轉化具體內容的多元性,不僅是單一的所有權、使用權的轉移,而且應包括權益分配制度設計,市場化的效益分配以及持續的技術改進等。
(四)轉化權益分配過程欠缺協調與監督機制
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涉及面廣,牽涉的層面多,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訴求,管理體制機制都有所不同,一旦出現利益分歧,最大的影響方還是科技人員。目前,我國還沒有專門的機構或者專門的法律法規來協調解決相關利益分歧。調查發現,雖然有一些單位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公示制度,對科技轉化利益分配進行備案監督,但是這種監督機制往往形式大于內容,同時伴隨著科技成果轉化支持力度的加大,也不能排除個別人員為了完成個人考核任務、職稱晉升、評獎評優、獲取獎勵等,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夸大成果價值,在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存在欺詐行為。雖然各地出臺了本地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相關條例中也有相應的懲戒和法律責任條款,但誰來認定、誰來實施、誰來負責,具體程序如何,都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欠缺可操作性。
三、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激勵機制的建議
(一)改進轉讓與許可利益分配模式
提升轉讓與許可轉化利益分配方式需改變短視化的利益分配方式。例如,根據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的自身特點,在科研項目研究設計之初、進行之中提前公布,引入意向轉化資本,基于“協商自治、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原則,按照“分段推進、分批轉化”的思路,在不同的研發階段,提前引入社會資本、社會力量綜合評估研發成果的社會經濟價值。這一方面能更好地踐行“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原則,另一方面,產業力量的提前介入也能為成果的優化提供更好的研發思路,為科技人員提供持續的激勵,進而保障雙方獲得更大的成果轉化利益。
(二)簡化股權分配模式,提供專業服務
股權激勵是對創新主體發揮長效激勵作用最好的形式,應盡量優化縮短審批流程,對實施主體放寬股權獎勵、出售、年限和盈利水平的限制,充分發揮股權分配的產期激勵作用,讓各實施主體在分配過程中更具可操作性,切實保護他們的長期利益。同時,面對作價入股所帶來的一些管理經營問題,需要建立一支專業化、復合型的技術經紀人團隊來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服務,全面介入股權分配實施中的各個階段,搭建第三方對話平臺,切實保障創新人才權益。
(三)保障自主實施轉化利益分配方式
由于市場經營所帶的不確定性,創新人才在自主實施轉化過程中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特別是實施獎勵的時間節點上,各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時間、條件規定不一,如《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規定,“在實施轉化成功投產后五年內”,這顯然過于苛刻。創新人才從實施自主轉化到最后盈利必然會經歷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這時應該借鑒上海頒布的相關政策,將時間節點上調為“在實施轉化成功投產后,可以從開始盈利的年度起連續五年”,這樣才能對創新人才有更好的權益保障。
(四)實行差異化科研項目資助模式
政府資金資助的科研項目應采取差異化的資助模式,應用型項目的結題形式和間接經費應同基礎性研究有所區別。應用型科研項目的結題形式和間接經費比例應該同成果轉化相掛鉤。例如,探索建立體現創新人才價值和貢獻的間接經費同成果轉化收益相掛鉤的動態浮動機制,切實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
(五)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權益分配協同保障機制
科技創新成果的權益分配一直是“政產學研金服用”進行深度協同創新的難點和關鍵點。因此,政府應當扮演好“裁判”與“協調者”的角色,一方面要通過各項激勵政策,激勵各主體進行創新;另一方面要協調和平衡好各主體之間的合理利益訴求,制訂相應“懲罰機制”,對不正當的行為進行及時糾偏和“懲戒”,而高校與科研院所需健全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利益分配激勵機制,對科研項目的各類費用實行更加“透明化”的管理方法,本著“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則全面落實各項激勵政策,著力打通政策執行的最后梗阻,讓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體現創新價值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葛章志.權利流動視角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
[2]張戰坡,劉群彥.科技成果轉化的內在阻隔與疏解[J].中國高校科技,2016(9):67-70.
[3]李海東,吳增輝.市場視角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困境與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2018(9):72-73.
[4]蘭筱琳,洪茂椿,黃茂興.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探索[J].科學學研究,2018(8):1375-1383.
[5]郭英遠,張勝.科技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的激勵機制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5(7):146-154.
[6]秦潔,宋偉.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訂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技論壇,2014(4):10-14.
[7]許倞,張志宏.2017全國技術市場統計年度報告[M].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課題“科技成果轉化中科技人員權益分配激勵機制研究(201906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沈立宏(1980—),男,浙江寧波人,碩士,高級經濟師,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