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作為傳統媒體轉型后的一種新型媒體,已經由傳統媒體的鏈條式生產流程結構轉化為全能型、多線程實務操作體系,這個變革深刻地影響甚至重構了新聞的生產方式。在融媒體語境下,廣播新聞采編也由原先的單線程簡單操作往全媒體制作轉型。本文對廣播新聞采編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其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進一步探討創(chuàng)新路徑,為廣播新聞采編模式轉型發(fā)展提供思路。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新聞;采編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這一年,被稱為“媒體融合元年”。自此,我國的媒體融合發(fā)展進入快車道。
傳統的廣播媒體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局和挑戰(zhàn),廣播新聞采編要想占領輿論高地,實現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通過轉型和創(chuàng)新來擴大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廣播媒體需要把握時代契機,深入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轉變固步自封的守舊意識;打破采編制作的傳統思路與習慣,利用新媒體借力發(fā)力;創(chuàng)新新聞采編模式,打好“內容為王”這張媒體競爭中的王牌,讓廣播新聞采編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和活力。
一、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現狀及存在問題
1.實時新聞熱點的追蹤能力不足
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內容尤其要講究“新鮮性”“現場感”和“信息量”。對于任何媒體而言,新聞的時效就是其生命力和價值所在?!敖裉斓男侣勈墙鹱?,昨天的新聞是銀子,前天的新聞只能算渣子?!比诿襟w時代,全國乃至全球的熱點新聞都能在第一時間從新媒體渠道獲取,如何迅速捕捉公眾感興趣的熱點新聞,并結合所在廣播頻率的特性采編一手的新聞報道,一直以來都是廣播新聞工作者需要深入學習的課題以及實踐難點所在。由于廣播新聞采編具有其特殊性,即音響元素的不可或缺導致了后期制作周期較長,存在第一時間分發(fā)新聞的“時間差”,這成為廣播媒體搶占“先機”的劣勢之一。
2.傳統新聞采編人員觀念守舊、創(chuàng)新意識不足
相較于新媒體機構的靈活用人方式,廣播新聞采編從業(yè)人員的入門門檻相對較高,囿于體制、機制的限制,很多采編人員經由原先的播音主持崗轉崗而來,對新聞采編的積極性、專業(yè)度及創(chuàng)新力明顯不足。
此外,在借助新媒體工具為廣播新聞采編賦能方面具有明顯的短板。一只錄音筆跑現場的傳統習慣亟需改變,短視頻、照片等視覺素材的收集不能“等、靠、要”,必須根據現場的具體情況以及報道的角度,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采集。融媒體背景下,廣播新聞完全可以擺脫線性傳播的限制,通過微信、音頻APP生成鏈接被廣泛傳播。但受到傳統習慣影響,部分采編人員仍然停留在入庫交稿即完成工作的階段,新聞的更多信息量和有效價值有待釋放。
二、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面臨的機遇
1.智聯時代,采編主體更多元
在這樣一個“萬物皆媒體,一切皆平臺”的智媒時代,媒體的邊界正不可避免地模糊消解,新聞采編工作也呈現出“全民化”的趨勢。只要擁有現場和工具,所有人都可以通過手機拍攝視頻、照片、音頻,加上簡單的描述就把信息傳遞出去。這是把雙刃劍,既是對媒體從業(yè)人員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為廣播新聞的采編提供了及時的新聞線索和素材。
此外,現有融媒體中心的整體技術方案是資源共享的,原有的報紙、電視等新聞采集部門協同辦公,也使得廣播新聞采編主體獲得了強有力的外援助力。
2.渠道拓展,媒體影響力破圈
英國傳播學者克里斯·韋斯科特曾經論斷:“廣播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死亡,但是會改變?!北娝苤?,廣播媒體屬于大眾傳媒,而新媒體是一種社會化傳播,廣播媒體雖然擁有話語權上的權威地位,但受限于單一的傳播渠道,發(fā)布和反饋渠道還不能實現及時有效的交互。融媒體時代,得益于網絡技術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廣播新聞工作也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改變了以往調頻傳播的單一渠道,與眾多的互聯網音頻平臺深度融合、合作,原本勢單力薄的廣播新聞采編工作也可以創(chuàng)建獨立的專輯或欄目,而新聞采編人員也可以成為“網紅”。
以浦東新區(qū)融媒體中心東上海之聲FM106.5為例,新聞采編團隊在2019年4月通過音頻APP“喜馬拉雅”開設了一檔全新的新聞專輯《新聞有腔調》,截至2020年8月28號,共推出186篇新聞音頻作品,累計收聽量達到72.4萬。
《新聞有腔調》的上線,就突破了傳統廣播線性傳播的限制,使得廣播短消息也能在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端迅速發(fā)放給用戶?!靶迈r性”無疑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也能和其他形式的新聞產品一樣,共享傳播渠道,并利用廣播媒體特點“先聲奪人”。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的創(chuàng)新路徑
1.加強新聞策劃,注重細微之處的民生
區(qū)級融媒體中心主要功能定位是一個“新聞+政務+服務”的平臺,媒體融合發(fā)展的目的就是要“弘揚主旋律,激發(fā)正能量”,就是要“做大做強主流輿論”。而加強新聞策劃的初衷就是將原先單兵作戰(zhàn)的廣播新聞采編工作集合成系列和專題,此舉不僅提升了新聞報道的質量,也使得采編流程進一步優(yōu)化。
今年適逢浦東開放30周年,東上海之聲FM106.5集全頻率之力策劃了《我們的30年》特別專欄。圍繞這一主題,早間新聞節(jié)目組派出多路記者,深入采訪浦東改革開放的記錄者、參與者和專家學者,從為民服務的社區(qū)網紅書記,到放下“金飯碗”捧起“泥飯碗”的農二代,新聞采編著重刻畫了大專家、小人物在大發(fā)展中的點點付出和滿滿收獲。人物系列還同步推送微信,獲得了較高的點擊量和回復率。
新聞策劃不僅使得新聞作品有了更大傳播力,更能發(fā)揮廣播媒體優(yōu)勢,關注細微之處的民生問題,為民解憂,實現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舊區(qū)改造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和發(fā)展工程。東上海之聲FM106.5《美麗家園》欄目每期走訪浦東一個居民小區(qū),與居委會、業(yè)委會、物業(yè)、志愿者、居民等深度溝通,不僅了解小區(qū)治理的亮點、特色,也尋訪存在的問題和基層治理困境。記者以深度報道的形式呈現基層最真實的生活,為社區(qū)治理破解難題,也為社會營造了健康向上的輿論環(huán)境。
2.創(chuàng)新采編途徑,突出實時交互
融媒體時代,廣播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來強化自身的技術含量,并以一種更加主動和開放的姿態(tài)推進新聞采編方式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新媒體有其獨特的規(guī)律和特性,傳統廣播新聞采編人員需要對新媒體有充分而正確的認知,才能揚長避短,并通過新媒體實踐為傳統媒體賦予新的能量。
前文論述的《新聞有腔調》不只是將廣播新聞遷移至互聯網平臺,而是重構了新聞語言、結構,并加入視頻和圖文等內容,換言之,就是為網絡載體量身定制了一檔新聞欄目。這對新聞采編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在準備、采訪、制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融入互聯網思維,這也解釋了當下各融媒體中心對一專多能全媒體人才的需求為何如此迫切。新時代的記者需要會文字采寫、攝影攝像、后期制作,生產的新聞產品能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多重傳播。
而受眾則可以從“聽”廣播新聞到能“看”廣播新聞,還可以通過微信、微博刷到新聞,一方面加強了媒體與受眾群體的互動,另一方面也便于新聞采編人員更好地了解受眾群體的閱讀習慣和新聞喜好,從而創(chuàng)作更多公眾喜聞樂見的新聞,進而提升廣播的市場競爭力。
3.打磨新聞語言,撰寫有溫度的報道
融媒體語境下,創(chuàng)作有溫度的新聞,越來越成為廣大受眾對新聞工作者采寫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就廣播新聞采編而言,新聞語言對于報道的呈現至關重要。廣播是伴隨性的媒體,受眾收聽廣播時大多“一腦兩用”甚至“一腦多用”,這就要求新聞語言簡潔、精煉,多使用生活化的語言來加以描述,力求把有意義的新聞寫得有意思,有意思的新聞寫得有意義。
與此同時,在新聞采編時可以找準最動人、最吸引人的場景和故事作為開場,并且交代受眾最想知道的信息,邏輯清晰地娓娓道來,要同時體現新聞的真實性和可聽性。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二次分發(fā)時,可以延展新聞的故事性,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四、結語
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面臨著技術的革新和內容的升級,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時代賦予的機遇。廣播新聞采編人員需要順應媒體發(fā)展的變化,主動掌握新常態(tài)下新聞采編工作的特性,不斷提升專業(yè)能力,增強全媒體視野,實現新聞的多樣化采集和多渠道分發(fā),促進廣播新聞采編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通過新型主流媒體的建設,擴大廣播新聞媒體作為主流媒體的價值影響力版圖,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參考文獻:
[1] 張燕,新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電臺新聞采編技巧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9,8(16):172-173.
[2] 陳堅,融媒體背景下傳統新聞采編的困境及突圍[J]. 中國傳媒科技,2018 (12):81-83.
[3]程佳,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采編創(chuàng)新技巧探究[J]. 傳播力研究,2019,3(34):132.
作者簡介:
唐周麗,上海市浦東新區(qū)融媒體中心東上海之聲FM106.5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