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璟輝
摘要:此次新冠疫情對我國公共衛生與疾病預防體系帶來很大的考驗,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借助自身優勢,也發揮出極大效用。尤其是在衛生防疫,人員隔離與監督管理中,社會工作者即是群眾情緒的疏導者,也是疫情防控知識的教育者,更是各種服務、資源的提供者。因此,在疫情背景下,社會工作介入到抗擊疫情事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本文結合實際工作經驗,淺論社會工作介入到疫情抗擊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社會工作;衛生管理;疫情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席卷大地,全國都陷入到這種不可確定的風險之中。隨后2020年2月,國家政策提出,抗擊疫情中要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讓廣大的社工、義工和志愿者服務到疫情抗擊事業中,為群眾開展心理疏導、情緒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務。這一政策為社會工作參與疫情抗擊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社會工作介入到抗擊疫情工作的意義
社會工作即是面對弱勢群體、貧困群體提供專業社會服務的人員與組織,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活困境。因此社會工作的本質是一項助人活動,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科學、有效的服務。憑借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與優勢,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危機事件處理時,往往能夠看到社工的身影。雖然相對于專業醫務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可能存在某些不足,缺少專業化優勢。但是社會工作在抗擊疫情事業中,也具備一定優勢和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社會工作者介入到疫情抗擊中,能夠為社會群體提供更細致的服務。在長期工作中,社會工作者面向的主要群體即是困難群眾,根本目標即是服務社會。在抗擊疫情中,社會工作者積極地與政府、社區一起,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抗擊疫情的各個環節開展工作,有效提升疫情抗擊成效,在最短時間內穩住局面,避免疫情的擴大。
其次,在抗擊疫情中,社會工作者也積極服務醫療機構,為群眾提供心理疏導、情緒支持等工作,并努力接近需要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專業化、有針對性的服務。相對于專業醫護人員與政府人員,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更具溫度與真情,在陪伴中接近群眾的問題,為他們提供個性化服務。
二、社會工作介入抗擊疫情工作的具體策略
在抗擊新冠疫情工作中,社會工作者介入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其介入工作做主要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一是幫助群眾獲取衛生與防疫信息,提升衛生服務質量,避免疫情擴散;二是社會工作者介入后,有效環節醫務工作者壓力,確保衛生服務工作的連續性;三是在實際工作中,有效與群眾接觸,緩解群眾情緒與壓力,實現社會和諧與穩定。
首先,相對于普通群眾而言,社會工作者在面對疫情時具有一定專業性,在與社區工作對接后,有效控制了疫情的傳播。例如在疫情隔離初期,許多社會工作者與社區人員開展區域人員摸排工作,挨家挨戶的調查是否有疫區歸來人員、是否接觸過疫區人員等等。在對摸排數據進行整理后反饋到疫情防控組,實現對疫情的監控。又如社會工作者也積極參與到社區隔離中,對進出社區車輛、人員進行測溫、檢查等,切實提升疫情防疫控制有效性。在參與社區隔離中,社會工作者也積極學習有關疫情的防御知識,與隔離人員、社會群眾普及知識;而對于那些出現發熱病情和存在不良情緒的群眾,恐懼心理蔓延很快,針對這一問題社會工作者與醫護人員形成緊密的協助關系,進行心理干預。
其次,在抗擊疫情中,許多地方醫院陷入人手不足、醫療資源緊張的困境。在社會工作常規服務中,社會工作者主要是進入社區,幫助社區進行人員管控、社區隔離以及社區人員流動摸排等工作。但是在重點疫區,許多醫院面對人手不足的情況,社會工作者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對于改善醫療環境、對患者進行人文關懷等提供人員保障。例如在一些醫院積極的與社會工作者、社會志愿團體等建立聯系,進一步拓展志愿資源,組織醫院志愿服務隊先后到醫院開展服務工作,并對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健康講座,有效支持醫院工作的有序進行。同時為解決醫護人員的后顧之后,社會工作者通過為家屬為醫護人員提供情緒和物質支持,解除一線防疫醫護人員的后顧之憂,間接緩解其情緒壓力。
第三,對于困難群眾和特殊群眾的幫扶以及緩解群眾恐慌情緒、正確認知疫情中,社會工作的介入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疫情工作中,許多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與社區工作者、志愿者一起為隔離家庭運送生活必須品;在與被隔離群眾接觸中,群眾對于病毒的預防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極大緩解群眾恐慌心理,讓疫情防控更有信心。
三、小結
綜上所述,社會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人們解決問題,對于提高社會服務水平、完善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有著重要價值。在2020年抗擊疫情工作中,社會工作為抗疫事業做出了很多積極貢獻,無論是提供衛生與防疫信息服務方面,還是在緩解群眾恐慌情緒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范斌. 社工在行動 齊力共抗疫[J]. 中國社會工作,2020(07):1.
[2]關信平. 加強制度建設,充分發揮社會工作在抗疫治理中的專業優勢[J]. 社會工作,2020(01):8-11.
[3]. 后疫情時期的社會工作[J]. 社會與公益,2020(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