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硫磺溝煤礦為背景,對具有顯著的沖擊地壓煤層采掘工作面,利用ARAMIS M/E微震監測系統,結合沖擊地壓預警模型,綜合監測分析,得到最大微震事件能量超限預警,達到沖擊地壓危險狀況超前預測預報,指導礦井防沖工作有效開展。
關鍵詞:巖層;指標
一、礦井基本概況
1.地質條件
(1)井田地層
井田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海撥高程1200m~1500m之間,相對高差300m,緊靠頭屯河西岸階地,為中山~河流階地地形。井田范圍內地表為山地和丘陵地帶,無村莊和房屋。
煤礦位于準南煤田頭屯河區阿克德向斜南翼,地層分別劃歸中侏羅統西山窯組與頭屯河組,其上被第四系沖洪積、坡積物等覆蓋。
(2)地應力情況
在+600m水平以上進行了地應力測試,測試結果以垂直應力為主,屬于垂直應力場類型,但最大水平主應力與垂直應力接近,水平主應力隨深度增加而增大,最大水平主應力方位角在124~156°之間,與順槽軸向夾角小于20°,與開拓工作面軸向夾角大于72°。
(3)地震
礦區位于北天山的北部邊緣,屬強震斷裂帶范圍之內,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該區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 g,地震頻0.40 s,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Ⅷ度。
(4)關鍵層情況
可采煤層為4-5、9-15煤層,4-5煤層厚度6.52m,頂板多為粉砂巖,局部為泥巖;底板多為粉砂巖(東部區段為泥巖),9-15煤層厚度33.36~35.69m,頂板以粗砂巖和中砂巖為主,下部為粉細砂巖;底板以泥巖和炭質泥巖為主4-5號煤層存在偽頂、直接頂及老頂,而4-5號與7號煤層間距普遍較小,一般1.03~8.22m,平均3.58m,故4-5號煤層的底板即為7號煤的頂板,4-5號煤層的底板(7號煤層的頂板),其巖性組成多以粉砂巖,其次是作為偽頂(偽底)的炭質泥巖,其抗壓強度小于10MPa,結構面多為層理面,厚度較小,但巖性交替頻繁,巖體本身水量貧乏,滲透性極弱,而持水性極強。9-15煤層位于西山窯組下段下部,井田內主要可采煤層,也是硫磺溝礦區主采煤層,是井田唯一特厚煤層,煤厚19.30~36.93m,平均31.96m。
(5)地表沉陷
5.1高壓線塔傾斜變化
沿線路方向受開采影響最大的高壓線塔為110kv清泥22,傾斜變化量66mm,下沉41mm,向北移動16mm,向東移動47mm;垂直與線路方向受開采影響最大的高壓線塔為110kv寶清55,傾斜變化量131mm,下沉165mm,向南移動78mm,向東移動274mm。
(6)斷層情況
本區共發育斷層17條,其中正斷層12條,逆斷層5條;落差大于20m的斷層4條。其中以往的三維地震勘探報告中解釋斷層7條,其中正斷層6條,逆斷層1條;落差大于10m的斷層2條。其中,查明斷層6條,分別為:DF1、DF2、DF3、DF5、DF6和DF12斷層;基本查明斷層1條,為DF7。補勘三維地震勘探查出斷層10條,查明斷層6條,基本查明斷層4條。其中落差≥50m 的斷層2條,落差20m≤H<50m 的斷層2條,落差10m≤H<20m的斷層2條,落差5m≤H<10m 的斷層4條 。
(7)煤巖沖擊傾向性鑒定結果等內容
4-5煤層及9-15煤層均具有沖擊傾向性,其中4-5煤層及其頂底板具有弱沖擊傾向性,9-15煤層及其頂底板均具有強沖擊傾向性。
2.生產情況
(1)采煤方法
主要采用走向長壁后退式機械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的方式開采。
(2)掘進方法
主要采用綜掘和炮掘。
3.微震監測
硫磺溝煤礦微震監測系統于2017年7月安裝開始運行,系統型號為ARAMIS M/E,目前ARAMIS M/E微震監測系統共配置了10個探頭和6個拾震器覆蓋了全礦井所有采掘區域。
二、歷年微震事件能量統計
1.歷史沖擊破壞情況
(1)(4-5)06工作面
(4-5)06回采工作面2018年12月16日至2020年7月4日微震監測系統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共監測到事件總數13256個,單次微震事件的能量最大值為9.5×105J。
通過分析(4-5)06工作面自回采至結束,未發生沖擊地壓破壞現象,微震事件大部分分布在工作面超前150m-200m及采空區50m范圍內,微震監測最大能量9.5*105J,位于采空區頂板以上40-50m。主要原因是遇地質構造帶和工作面見方、周期來壓影響,微震事件發生同時工作面兩順槽超前70m巷道出現頂板掉渣,煤塵飛揚,能見度低,未出現巷道大幅度變形。
(2)(9-15)08工作面
選擇(9-15)08回采工作面2020年7月8日至2020年11月13日的ARAMIS M/E微震監測系統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共監測到事件總數5431個,單次微震事件的能量最大值為4.03×105J。
通過分析(9-15)08工作面自回采至今,發生393次能量超過1E+04J以上的震動,90次在(9-15)08工作面皮帶順槽超前,139次在工作面中部煤壁超前,106次在軌道順槽超前,58次在采空區后方。集中區域:微震事件主要集中在超前0-150m范圍內,占全部工作面前震動的91%;分布在頂板震動占全部震動的99%,其中:頂板0-26m分布占所有頂板震動的94%,頂板分布最遠距離為頂板58m未發生沖擊地壓破壞現象,監測最大能量4.03*105J,位于采空區頂板以上58m。主要原因是工作面見方、周期來壓影響,微震事件發生同時工作面兩順槽超前支護段50m巷道下禹角出現頂板掉渣,有輕微震感,未出現巷道大幅度變形。
三、統計分析和指標確定
微震系統自2017年7月開始運行至今共監測到最大的能量事件分別為4.03×105J、9.5×105J,其中大于1.0E+05且小于5.0E+05J事件占5次方事件總頻次比例較多,均未造成沖擊破壞。
四、結論
根據4-5煤層、9-15煤層采煤工作面微震監測數據分析,為安全考慮,可將微震預警指標的單個能量事件指標即單個能量事件≥50000J作可為震源與到破壞點距離25-50m預警指標礦井微震能量超限指標,對應地震震級為1.47級。
作者簡介:崔志瀛(1988.08.16),男,漢,山東濱州,大專,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研究方向:煤礦沖擊地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