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開放有大門只會越來越大,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額及產業間的貿易額都在逐年增加,而與此同時,農產品出口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毫無疑問的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農產品出口的快速增加變得很困難。對此,本文進行了分析研究,并認為這種現狀在短時期內不可能有很大改變,因此為了增加農民的收入,我們不妨在促進農產品出口的同時,積極鼓勵農民“走出去”,這對于解決我國目前的三農問題有很大意義。
關鍵詞:綠色貿易壁壘;農產品反傾銷;農產品出口;農民增收
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繼續保持雙增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增長很快,農產品出口額和進口額均是連續第10年增長。但在回顧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可忽視我國的農產品在出口時遇到的問題,這些問題已嚴重影響到農產品出口的進一步增漲。而這些問題即使通過我們的努力,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改變。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在采取措施促進農產品出口的同時,應重點考慮如何讓農民走出去,以此來解決現階段農民的增收和就業問題。
一、我國的農產品在出口時遇到的主要問題
1、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農產品綠色貿易壁壘。由于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發達國家的環保意識與環保標準往往超過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經常利用綠色保護手段來實施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歧視與限制,將發展中國家產品排斥在世界市場之外。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疫病疫情和農獸藥殘留一直是我國農產品出口存在的最大問題,而一些主要食品進口國對食品安全衛生質量的要求越來越嚴,不僅檢測項目越來越多,而且檢測標準也越來越高,因此綠色貿易壁壘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越來越困難。不僅是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對我國的農產品也開始設置貿易壁壘。而“出口”農民,讓我國的農民在上述國家從事農業種植、養殖,不僅可以有效地節約我國的土地資源,保護環境,而且還可以繞過一國的綠色貿易壁壘,間接擴大農產品出口。
2、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臨不公平的競爭。我國農產品面臨的國際壓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不公平的國際農業競爭環境。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市場開放化程度都很低,政府不僅向農民提供巨額國內種植補貼和出口補貼,而且為了保護本國的利益,還設置了大量的高關稅和關稅壁壘,嚴重扭曲了國際農產品市場,對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構成了很大威脅。
發達國家是現行國際貿易規則的主導者,一面高喊自由貿易,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工業品市場和服務業,一面卻從本國利益出發,對農產品投入巨額補貼。因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有比較明顯的競爭優勢。而在我國加入WTO的議定書中,我國承諾對農產品的出口不實行補貼。沒有出口補貼,我國重要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的資源配置又缺乏效率,生產成本以平均每年10%以上的速度逐年遞增,小麥、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等大宗農產品的國內價格已高出國際市場價格,出口補貼的取消進一步削弱了我國農產品在價格方面的國際競爭力。
3、我國的農產品出口缺乏行業自律。同業組織、民間商會一直是我國對外經貿活動的弱項。由于缺少行業組織的協調與自我約束,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秩序非常混亂,尤其是進出口經營權的限制放寬后,同一類產品的經營企業“窩里斗”的現象屢屢發生。目前我國經營農產品出口的企業超過1萬家,而出口規模在千萬美元以上的企業不足4%。由于當前農產品出口低水平重復、產品結構類似,價格競爭成了競爭的常態,導致個別企業以摻雜使假、降低質量標準等不正當手段獲取收益,往往會直接損害整個行業的形象。
二、發展勞務輸出彌補農產品出口
勞務輸出可以解決農民的就業和增收問題。我國是世界上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由于勞動力供給增長過快、勞動力參與率過高,因而存在嚴重過剩的勞動力資源,即使大量輸出勞動力,從總量上也不會對國內生產產生不利影響。解決農民的增收問題,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近幾年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卻逐年拉大,農村甚至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如此之大的貧富差距,對構建和諧社會提出嚴峻挑戰。只有當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城鄉差距縮小了,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而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供給解決不了農民的富裕問題,而城市的的就業矛盾也十分突出,根本不可能大量解決進城的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在俄羅斯種菜的黑龍江農民,每年都有20萬元~30萬元的收入,它們當中的很多人回國后都在縣城買了漂亮的別墅。
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勞務輸出可以解決發展的資源短缺問題。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成功與否,相當程度上取決于農民減少的數量,這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又緊迫的任務。這個任務的緊迫性與艱巨性具體表現在人與資源的矛盾上,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是解決農村資源短缺的有效途徑。通過“走出去”,推動農民的價值觀念、經濟意識、競爭理念的創新,這對于克服小富即安的小農意識,扭轉安貧樂土、懼怕風險、封閉保守的舊思想,破除農民的“戀土情結”,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通過勞務輸出,傳播了新技術、新思想,為農村經濟發展積累了“軟動力”,潛在作用是巨大的。比如前幾年我國向非洲大量輸出具有一定種糧、種菜技能的農民,就會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地居民的吃飯問題,不僅增加了我國農民的收入,而且還有很強的政治意義。
總之,開展對外勞務輸出是 “走出去”開放戰略的具體措施之一,是充分發揮我國比較優勢,在更大范圍內有效配置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緩解國內就業壓力,實現再就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條有效途徑,也是增加外匯收入、提高人才素質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唐婧:《湖南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和發展對策》,[J],《農業考古》,2010年06期。
【2】邵譯萱:《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的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4年10期。
作者簡介:焦玉秀(1967.02),女,蒙古族,吉林省通榆人,現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新華鎮綜合服務中心農業工作站,研究方向為農作物栽培管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