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提出,結合江蘇省2020年新高考模式的推進,從2020級全部使用新教材,那么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如何進行教與學呢?LICC 課堂模式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一、新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明確了“一核”“四層”“四翼”的概念及其在素質教育發展中的內涵。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一個以價值為引領的、系統的、科學的、創新的評價體系,有助于在高考的各項工作中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高中物理新教材教與學的要求
物理知識是基于生活需要的延展,同時他在物理學科內部結構中又有其特定的位置,確定做好教學評的一致性。概念形成建立和發展的過程,應該以學生的原有認知為基礎,順著知識的發展進程有序延展,唯有如此才能從本質上達成教學目標。
三、LICC 課堂模式的內涵
LICC模式對課堂的理解是:課堂是復雜的、多樣的、動態的且充斥著豐富的信息。為此,我們將構成課堂教學的四個要素(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視作四個維度,并遵循研究的邏輯.將每個維度分解成5個視角。再將每個視角分解成3--5個可供選擇的觀察點.這樣就形成了“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
課堂解構:4維度20視角68觀察點
(一)LICC內涵
(1)學生學習L(2)教師教學I (3)課堂性質C(4)課堂文化C
(二)四個維度
(1)學生學習:包括準備、傾聽、互動、自主、達成。
(2)教師教學:包括環節、呈現、對話、指導、機智。
(3)課堂性質:包括目標、內容、實施、評價、資源。
(4)課堂文化:包括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
四、LICC課堂模式在高中物理課堂中的應用
以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重力與彈力為例,從四個維度談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一)四個維度
(1)學生學習:重力在初中階段已經學過,彈力也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力,學生可以自主支配的時間15分鐘足夠,全部學生都可以參與,學困生參與度也高。
(2)教師教學:在本節課重點內容彈力環節中,采用親身感受和聯系生活常識相結合的方法展開,讓學生手握按摩彈力圈,一起做運動,當手握緊彈力環時,不松手,讓學生談談自身的感受?
(3)課堂性質:該課堂目標的依據是從特殊的彈力到一般的彈力,對彈力的認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利于方法的掌握和知識的理解。
(4)課堂文化:本節課的課堂文化,基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建立模型、推理論證等能力,小組的合作學習體現民主氛圍、更能激發學的創新精神。
(2)課程性質
目標:預設的教學目標以導學案的形式呈現,教學目標應該簡潔、明確。
內容:本次實驗采用五組不同的彈簧,學生分為10組,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數據各有不同,在數據處理時做出的圖像也不同,但是F-X的規律是相同的,可以很好的凸顯物理學科的實驗探究特點,思維能力的培養。
實施:在實驗前,預設了以下問題:
1如何測量彈簧的長度?
2實驗數據的表格如何設計?
3數據處理時,F-X圖像的坐標如何選取?
4實驗結論的得出時,怎么表述?
評價:對學生的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實驗結論等進行評價,既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也考察學生的知識應用情況。
資源:?實驗的資源:生活實踐、課外閱讀、互聯網+等
(3)課堂文化
思考:在本節課中,了解完彈簧彈力與形變量的關系后,可以從另外一個層面進行思考:對同一個物體來講,形變的程度越大,彈力越大;彈力的方向指向形變的方向。
在提出問題之后,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引導學生思考習慣的養成:設計實驗的步驟有哪些?
如何測量彈簧的形變量?
如何測量彈簧彈力的大小?
實驗操作的步驟有哪些?
如何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等?
民主:學生參與實驗的程度高,可以發表對實驗過程中的個人見解,體現課堂的民主氛圍,積極引導學生的思維碰撞,大膽質疑,也大膽反質疑,一切為了解決問題的實質。
創新:積極設置問題進行探究:
如:已經測出彈簧形變量和彈力的大小了,應該如何處理數據?有什么辦法找出彈簧的伸長量與彈力之間的關系?
如:學生在作出F-X圖像后,通過回憶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在坐標紙上描點作圖時需要的注意問題有哪些?
關愛: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學會傾聽不同的聲音,不管學生質疑的對錯,都要耐心解答,給他們樹立正確的實驗探究方法。
針對學困生,可以安排一些簡單的實驗部分進行展示,每個小組都有機會,既讓學生體現小組合作的魅力,又讓學生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
特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知道了彈簧彈力與伸長量之間的關系,那么可以讓學生設計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壓縮量之間的關系?
讓同學通過本次實驗結論,自制簡易的彈簧測力計,體驗知識的應用。
研究橡皮筋的彈力與橡皮筋的形變量之間的關系作為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題。
五、總結
在新高考評價體系下,國家對人才的培養方向和評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于科學性,那么高中物理作為自然科學,對科學類人才的選拔更具有指導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對教師的教和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LICC 教學模式的應用,可以更好的培養人才,體現素質教育的真諦,創造性的結合高考理論和教學實踐,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參考文獻】
1.《課堂觀察LICC模式:課例集》,吳江森,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5-10.
2.《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沈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04-32.
3.《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教育部考試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8.
4.《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于涵,教育部考試中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8.
江蘇省贛榆高級中學 張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