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博紅,牟開今
【摘要】目的:通過觀察1例無外傷史產后腰骶痛的患者應用徒手治療技術的治療過程及療效評估,為該診療技術提供依據。方法:選用美式整脊手法行整復治療。結果:經過5天治療,查體:骶髂關節區域無壓痛,腰部活動度正常,患者臨床癥狀消除,達到臨床治愈標準。1個月隨訪未復發。討論:美式整脊結合關節松動技術治療本例患者作用明顯,能快速消除臨床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同時該療法相對避免藥物治療的副作用;相比牽引外固定治療,其定位準確,治療周期短;較手術治療無創、無痛,成本低且易于接受。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的徒手治療技術。
【關鍵詞】產后腰骶痛;美式整脊;骶髂關節;徒手治療
【中圖分類號】R2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8-0-01
產后腰骶痛是臨床上產婦分娩后常見疾患,主要表現為腰部和骶髂關節周圍的疼痛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經常發現骶髂關節和恥骨聯合再接近時形成左右不對稱,易造成腰椎和骶髂關節半脫位,進而引起腰骶痛和功能障礙。本研究探討運用美式整脊療法治療產后腰骶痛的臨床效果明顯。現報導如下:
1臨床資料
某患者,女性,2020年2月5日,于本院進行康復治療入院時,患者口述產前無不適癥狀,在產后哺乳期出現急性腰骶痛并放射至左下肢,體位轉移困難。查體:腰部活動受限。骨盆傾斜,功能性長短腿,骶髂關節局部壓痛或放射痛,局部激發試驗陽性、“4”字試驗陽性、骨盆分離和擠壓試驗陽性、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影像學檢查: X 線檢查分別取骨盆正面立姿及腰椎正面、側面,參照岡氏 X 線判斷法[1],確定骶髂關節半脫位的類型為左側髂骨PIEx移位。
2綜合康復
2.1 一期康復治療?;颊哐静刻弁?,功能受限。優先考慮消除相關癥狀及體征.
2.1.1康復治療
2.1.1.1 采用美式整脊療法進行治療?;颊咦藙荩夯颊哂覀扰P位,左下肢屈髖屈膝 右下肢伸直,左足背側放于右側腘窩處,患者雙手交叉于胸前,右上臂輕松置于治療床上,右手輕輕 放在左上臂;左前臂自然放松與床面垂直。身體靠近床沿,與床沿成一條直線。術者姿勢: 面對患者,左手握住患者右手腕,壓固于患者左臂,右手掌壓于患者 上側骨盆之中點; 兩腿盡量外張,右腿由后外側往內彎曲,并壓住患者左膝,使患者左膝蓋部位垂向床沿,以右腿下壓及左手稍前推的相反方向 做成杠桿姿勢。接觸點: 髂后上棘。施力方向: 向前向內[2]。
2.1.2 一期評價。一次治療后,患者自訴腰骶痛癥狀明顯減輕,自行離開診室。次日上述癥狀未見復發,獨立步行至治療區完成治療。2d后患者癥狀未復發,狀態穩定,轉入二期康復治療
2.2二期康復治療
維持原治療方案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同時進行健康宣教,指出相關的不良生活習慣,進一步鞏固療效。
2.2.1 不良生活習慣糾正
觀察并指出患者不良生活習慣。足夠重視,方能充分保障療效,降低復發機率。
2.2.2 二期評價。經過5d的治療,患者狀態平穩,不良生活習慣明顯改善。
3結果
經過5天康復治療,骶髂關節無壓痛,腰部活動度正常,患者癥狀無復發。達到臨床治愈標準,可回歸社會。1個月后隨訪未復發。
4討論
產后腰骶痛是臨床上產婦分娩后常見疾患,該病關鍵為骶髂關節功能障礙。骶髂關節的骨性結構及韌帶結構共同構成了骶髂關節復合體,這 些結構使骨盆的穩定性得以增強,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度,便于重力傳遞到雙下肢[3]。因其承重過大,關節不能自行復位,刺激相鄰于骶髂關節下 1/3的坐骨神經,即形成相應臨床癥狀[4],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及心理負擔并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以上技術進行針對性的康復治療;療效明確,易于接受。因大幅度整復手法尚存一定風險,故選用美式整脊治療操作,此手法操作屬短杠桿微調技術,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
整復后患者的活動度及體征明顯改善。1個月后隨訪患者癥狀體征無復發。美式整脊技術對治療本例產后腰骶痛患者作用明顯,能夠快速消除臨床癥狀,改善關節功能及整體狀態,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的徒手治療技術。
參考文獻:
[1]岡斯德.科學與藝術的脊椎矯正[M].臺北:中華脊椎健康研究中心,2004,3-4,15-16,65-70.
[2]托馬斯.F.伯格曼.美式整脊技術—原理與操作(精)[M]3版.天津:天津翻譯出版社,2013:36 -37.
[3]王勁樂,王海濤,樸太奎等.骶髂關節復合體損傷的診療進展[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3,13(6):1187-1191.
[4]浦維卿.產后骶髂關節半脫位治療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 9) :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