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曉麗
【摘要】目的:對艾滋病患者護理中共情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方法:選取醫院艾滋病患者74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通過數字隨機分組,其中37例給予常規護理方法(對照組),另外37例采用共情護理模式(觀察組),對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進行觀察。結果: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結果分別為(39.59±3.70)分、(49.95±2.90),SDS評分結果分別為(39.23±2.82)分、(49.25±3.74)分,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依從率對照組70.27%(26/37)與觀察組94.59%(35/3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艾滋病患者護理中,采用共情護理模式,對幫助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有重要作用,且可提高治療依從性,應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推廣。
【關鍵詞】艾滋病;共情護理;負性情緒;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525(2020)08-0-01
艾滋病亦被叫做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人體在艾滋病病毒破壞后,正常免疫系統受損,免疫功能下降,可能導致其他疾病發病率上升,對患者生命健康有極大威脅。由于艾滋病臨床癥狀較為復雜,且無徹底治愈方法,大多患者患病后極易出現嚴重的負性心理,治療信心不足,影響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開展[1]。對此,考慮在護理干預中引入共情護理模式,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本次研究將對艾滋病患者護理中不同護理干預方法應用下取得的效果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艾滋病患者74例(2019年1月-2020年1月),通過數字隨機分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平均(34.90±2.50)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2例、1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35.00±2.10)歲,男性與女性分別為23例、1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對癥治療方法,患者認知功能正常,無精神障礙,對本次研究同意知情?;€資料兩組患者組間對比無顯著差異,可做比較研究。
1.2方法
1.2.1對照組
該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模式,即對患者治療過程做常規指導,監測各體征指標變化情況,對患者疑惑問題進行解答。
1.2.2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共情護理模式,實施內容為:①共情護理方案制定,科室內護理人員共同學習共情護理知識,明確共情護理實質是站在患者視角看待疾病、治療與護理,真正了解患者內心,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指導;②立足于患者對醫院陌生感的護理,護理人員主動講解介紹,包括醫院內部環境、病區情況以及責任醫生與護士,避免患者入院治療期間有明顯的陌生感、孤獨感;③治療期間的共情支持,可采取多種形式幫助患者強化治療信心,如正念療法,指導患者進行正念冥想、放松呼吸,緩解心理壓力,或采取患者“現身說法”形式,即由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的患者分享治療經驗,通過患者之間的共同,更能產生情感上的共鳴;④社會支持,包括親人、朋友各方面的支持,大多患者潛意識認為自身疾病會遭到他人排斥歧視,負性心理嚴重,共情護理模式下需要對患者家屬與朋友進行指導,告知如何對患者給予支持鼓勵,包括生活趣事分享、多陪伴支持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期間負性心理狀態,評價量表通過SAS、SDS實現,量表評分包括<40分、40-49分、50-59分以及>60分維度,分別表示無焦慮抑郁、輕度、中度、重度焦慮抑郁[2]。同時,對患者依從性情況觀察,治療期間可遵醫囑、配合護理人員完成各治療與護理操作,視為完全依從;治療期間部分遵循醫囑、配合護理人員,為部分依從;完全不配合,不依從。
1.4統計學處理
負性心理狀態評分結果、依從性分別利用計量資料、計數資料描述,數據統計學處理通過軟件SPSS22.0實現,組間對比分別采用t檢驗、以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患者不良情緒觀察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結果分別為(55.85±3.85)分、(54.88±4.38)分,SDS評分結果分別為(53.70±3.40)分、(54.20±3.65)分,組間評分結果基本相近,均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結果分別為(39.59±3.70)分、(49.95±2.90),SDS評分結果分別為(39.23±2.82)分、(49.25±3.74)分,組間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情況觀察
對照組37例患者,治療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分別為14例、12例,觀察組分別為20例、15例,依從率對照組70.27%(26/37)與觀察組94.59%(35/37),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作為危害性較大的傳染性疾病類型,艾滋病主要由HIV病毒感染,對人體免疫系統攻擊,威脅生命安全。臨床治療中并無特異性治療方法,無法徹底治愈。正因如此,大多患者治療期間容易產生負性心理,對治療失去信心,甚至放棄治療。這就要求在護理干預上加強,如共情護理,主要強調結合患者實際,立足于患者內心狀態,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包括患者間的鼓勵、護理人員的指導以及患者家屬朋友的支持,以此改善患者心理狀態[3]。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患者負性心理狀態干預后相比對照組有明顯改善,依從率觀察組相比對照組較高,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艾滋病患者護理中,采用共情護理模式,對幫助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有重要作用,且可提高治療依從性,應在臨床實踐中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吳春媛,許藝娟,陳秀慧.共情護理干預對艾滋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26):208-209.
[2]王輝,任珍,伊文慧,等.中心靜脈導管輸液聯合共情護理對艾滋病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09):693-694-695-696-697.
[3]夏淑鈞.共情護理對艾滋病患者負性情緒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8,45(05):35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