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院(515031)張蕾 魏旸 蔡少彥 鄭良杰
乳腺癌為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手術切除為臨床中治療乳腺癌主要方法,麻醉為保障乳腺癌患者術中舒適性、安全性的重要方法,能夠起到良好鎮痛、肌松作用[1]。全身麻醉為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常用麻醉方式,但由于患者胸壁神經分布特點,術中牽拉胸壁神經能增加患者疼痛,引起患者躁動、術后疼痛等。隨著麻醉技術在臨床中應用,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在臨床中逐步應用,其具有安全性高、麻醉阻滯效果顯著特點,可協助加強鎮痛效果。為探究全麻聯合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在乳腺癌根治術患者中應用效果,筆者研究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我院實施乳腺癌根治術患者60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患者經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為乳腺癌,經評估均有乳腺癌根治術指征;②患者均有全麻及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指征;③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此次麻醉方式、研究方法,獲得患者同意;④ASA分級I~II級。排除標準:①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嚴重障礙,嚴重感染患者;②凝血功能障礙,心腦血管嚴重疾病及肝腎功能嚴重障礙患者;③穿刺部位皮膚損傷、感染患者;④長期服用鎮靜藥物或酗酒患者,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用隨機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基礎組(全身麻醉,30例)和干預組(全身麻醉聯合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30例),基礎組患者年齡(53.5±9.8)歲,體重指數(23.5±1.5)kg/m2,ASA I級21例,II級9例;干預組患者年齡(52.9±10.3)歲,體重指數(23.6±1.9)kg/m2,ASA I級20例,II級10例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基礎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芬太尼注射用0.003mg/kg+阿曲庫銨0.6mg/kg+依托咪酯注射液3mg/kg+咪唑安定0.08mg/kg,靜脈推注實施麻醉誘導,同時給予面罩吸氧90s,待患者意識喪失后,氣管插管連接麻醉機,以IPPV持續輔助通氣。術中持續給予丙泊酚0.15~0.30mg/kg.h靜脈泵入維持麻醉,根據患者疼痛、肌松情況適量給予芬太尼、阿曲庫銨。干預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聯合超聲引導下胸部神經阻滯麻醉,選取前鋸肌平面阻滯打法:患者取仰臥位,上臂外旋、外展,屈肘,超聲探頭在腋中線第4~5肋間隙水平,識別前鋸肌、背闊肌、肋骨、胸膜,在背闊肌、前鋸肌之間注入0.5%羅哌卡因30ml。胸壁神經阻滯麻醉完成后實施全身麻醉。
1.3 觀察指標 ①血流動力學:麻醉前(T0)、麻醉10min(T1)、術畢(T2),對患者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水平進行檢測和比較。②圍手術期鎮痛效果:統計兩組患者術中芬太尼用量、鎮痛泵按壓次數,鎮痛泵配制為根據體重給與芬太尼16ug/kg劑量用100ml生理鹽水稀釋,按壓劑量為2ml,背景劑量為2ml/h。術后24h,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定,0~10cm刻度尺表示0~10分,10分為劇烈疼痛,0分為無疼痛,由患者根據自身疼痛情況評定[2]。③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惡心嘔吐、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尿潴留等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24.0統計軟件包(美國SPSS公司)分析獲得研究數據,年齡、體重指數、鎮痛相關指標用(±s)表示,t檢驗;ASA分級、麻醉相關不良反應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附表1 兩組患者各時間節點血流動力學指標(n=30)
附表2 兩組圍手術期鎮痛效果比較(±s)

附表2 兩組圍手術期鎮痛效果比較(±s)
組別 n 芬太尼用量(ug) 鎮痛泵按壓次數 VAS評分基礎組 30 286.6±32.2 11.6±1.9 4.5±0.6干預組 30 223.4±21.5 8.4±1.2 3.2±0.5 t-8.941 7.799 9.117 P-0.000 0.000 0.000

附表3 兩組麻醉相關不良反應比較[n(%)]
2.1 血流動力學 兩組患者各個時間節點MAP、HR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圍手術期鎮痛效果 干預組患者芬太尼用量、鎮痛泵按壓次數及VAS評分低于基礎組(P<0.05)。見附表2。
2.3 麻醉相關不良反應 兩組惡心嘔吐、呼吸抑制、低血壓、心動過緩、尿潴留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3。
隨著局部神經阻滯麻醉在臨床中發展,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在胸部手術并患者中應用越來越廣泛,超聲引導下具有穿刺目標清晰、穿刺途徑和進針路徑明確、麻醉藥物注射后藥物擴散清晰等特點,可提高穿刺精準度、降低穿刺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并能協助提高麻醉阻滯效果。本研究結果得出,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輔助全麻下實施乳腺癌根治術,并不對患者術中血流動力指標造成明顯影響,但能有效減少芬太尼術中用藥量、減少術后鎮痛泵使用次數、減輕術后疼痛(P<0.05)。研究指出,胸壁運動和感覺主要由胸部脊神經、頸部脊神經支配,神經走形與肌肉、骨胳和筋膜成解剖比鄰關系[3]。超聲引導下分別在不同解剖部位注入麻醉藥物,有效對胸壁相關神經進行阻滯,進而減輕疼痛。有學者研究指出,乳腺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疼痛直接影響患者術中舒適感及疼痛情況,疼痛程度增加、牽涉感癥狀明顯,能影響患者生理功能,影響手術和麻醉安全性[4]。有學者在乳腺癌根治術患者中采取胸部神經阻滯輔助麻醉,能夠有效維持患者術中生理功能穩定[5]。本研究兩組相關麻醉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進一步證實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輔助全麻實施乳腺癌根治術具有較高麻醉安全性。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胸壁神經阻滯麻醉輔助全麻下實施乳腺癌根治術,能減輕患者圍手術期疼痛,并不增加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