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陽三和醫院(516200)王艷峰 江騰湘 鐘義均
慢性鼻-鼻竇炎是一種以鼻塞、鼻涕倒流等癥狀為主要表現的非特異性感染性炎癥,多因急性鼻炎鼻竇炎治療不及時或感冒長時間未治愈而引發[1],以往臨床醫護人員常應用鼻內鏡鼻竇手術為該病患者進行治療。經研究發現,部分患者單一治療后鼻腔通氣改善效果欠佳,若在此基礎上分別聯合下鼻甲骨折外移術、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進行治療,可促進療效提升[2],加快患者恢復速度。故本文就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在鼻內鏡鼻竇手術基礎上行以上兩種手術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40例慢性鼻-鼻竇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平均分為兩組(參照組、研究組)。納入標準:患者經鼻腔內窺鏡、鼻竇CT等檢查明確為病情;患者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哮喘者;合并鼻部過敏者;既往有鼻部手術史者。參照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各為11例、9例;年齡范圍在23~50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35±3.72)歲;病程范圍在1~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90±1.34)年。研究組:男性與女性患者各為10例、10例;年齡范圍在24~5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7.80±3.81)歲;病程范圍在1~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5.64±1.27)年。對兩組以上資料進行比較,無顯著差異存在(P>0.05),此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Lund-Mackey鼻竇CT評分比較(±s,分)

附表 兩組治療前后Lund-Mackey鼻竇CT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參照組 20 7.28±1.36 4.68±1.07 6.719 0.027研究組 20 7.30±1.50 2.59±1.12 11.252 0.015 t- 0.044 6.034 P- 0.598 0.030
1.2 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行鼻內鏡鼻竇手術治療,方法:術前7d,患者服用潑尼松,每日1次,1次30mg,均于晨起空腹狀態下服用。手術當日,應用鼻內鏡鼻內鏡成像系統(型號:OM-822B,廠家:杭州市桐廬江南醫光總廠)與相關器械為患者開放病變鼻竇。在此基礎上,參照組聯合下鼻甲骨折外移術治療,方法:在下鼻甲應用1%利多卡因腎上腺素液做局部浸潤處理,同時自根部折斷下鼻甲,向鼻腔外側壁擠壓下鼻甲,增加鼻腔操作空間。通過Messerklinger術式將鉤突切除,以患者病情決定是否開放篩竇與上頜竇等,術后填塞鼻腔并做壓迫止血處理。
而研究組則接受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方法:通過等離子手術對患者中鼻、下鼻甲畸形進行處理,在患者雙側下三點(前、中、后)使用鼻內鏡消融技術進行消融,并切除患者的鼻息肉樣病變。同時,應用等離子刀頭為患者止血,將殘留肥厚甲組織徹底清除。術后應用可吸收明膠海綿或者醫用多孔膨脹海綿填塞患者鼻部進行止血。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觀察,可分為三項標準:①顯效:患者治療后,鼻膿與鼻塞等臨床癥狀已消失,且鼻內鏡檢查結果提示鼻竇開放情況良好,下鼻甲較治療前縮??;②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改善,鼻內鏡檢查結果提示鼻竇開放情況一般,下鼻甲縮??;③無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無變化。以顯效率、有效率計算總有效率。同時,應用Lund-Mackey鼻竇CT評分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病變部位CT結果,鼻竇系統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等部分,各部位均包括左右兩側,可分為正常(3分以下)、輕度炎癥(4~7分)、中度炎癥(8~9分)、重度炎癥(9分以上)。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計數指標采用(%)表示,行X2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參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0.00%、95.00%,比較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
2.2 兩組Lund-Mackey鼻竇CT評分比較附表顯示,治療前,兩組Lund-Mackey鼻竇CT評分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兩組Lund-Mackey鼻竇CT評分均已下降,比較發現研究組降幅大于對照組(P<0.05)。
慢性鼻-鼻竇炎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醫療領域學者指出處理變態性病因、去除感染源是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主要原則[3],并且應盡可能保證患者通氣功能得到顯著改善。
鼻內鏡鼻竇手術是目前臨床醫護人員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的常規手段,雖然該手術可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但部分患者治療后鼻腔通氣改善效果未達到預期。為提高療效,促進患者的恢復,此次研究我院在鼻內鏡鼻竇手術基礎上分別聯合下鼻甲骨折外移術、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為患者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分別為70.00%、95.00%,比較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觀察組治療方案在提高患者療效上效果更為優越。下鼻甲骨折外移術的治療優勢是能夠對患者術后鼻腔結構進行調整,并改善患者鼻通氣效果,但部分患者治療后療效欠佳,且下鼻甲無慢性外移空間、下鼻道狹窄患者不宜接受該術式治療。而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則是一種微創手術,其操作原理是在患者黏膜下組織發揮減容作用,從而增加氣道腔徑,患者纖毛疏松功能、鼻腔通氣功能的顯著改善。與此同時,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的創傷相對較小,在實施過程中并不會直接燒傷患者黏膜,既符合患者對微創手術治療的需求,又能夠為黏膜層感覺提供保護作用,進一步促進患者相關功能(神經分泌與纖毛運動等)與臨床癥狀(鼻塞、鼻阻力等)的良好改善。此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Lund-Mackey鼻竇CT評分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兩組Lund-Mackey鼻竇CT評分均已下降,比較發現研究組降幅大于對照組(P<0.05)。結果說明,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病變部位嚴重程度已顯著減輕,對這一結果進行分析,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在操作過程中是通過雙極射頻的能量生成等離子薄層,同時向患者組織傳遞能量,在低溫下打開靶組織內細胞分子健,誘導鼻腔黏膜下組織蛋白變性與粘性,有效發揮減容作用,使患者病變部位與鼻通氣功能得到顯著改善。此外,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在治療過程中僅是損傷患者針刺穿孔部位,并不會對患者鼻甲黏膜造成嚴重損傷,可減少術中出血量,并預防術后并發癥(鼻腔干燥與鼻腔粘連等)的發生。
綜上所述,應用低溫等離子下鼻甲射頻消融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患者,可提升臨床療效,顯著減輕患者病變部位嚴重程度。